海南股份制改革 创多项中国第一
摘要: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是海南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是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昔日深市“老八股”中,“琼字号”占据半壁江山。股份制改革人才的“黄埔一期、二期”,由海南而出……多项“中国第一”谱写特区大开发辉煌,多少英雄豪杰在海南证券市场激荡风云。
股份制改革为海南大特区经济动脉注入了滚烫的热血和热切的希望。图为1996年的海口证券市场。 记者 武进群 摄
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是海南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是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昔日深市“老八股”中,“琼字号”占据半壁江山。
股份制改革人才的“黄埔一期、二期”,由海南而出……
多项“中国第一”谱写特区大开发辉煌,多少英雄豪杰在海南证券市场激荡风云。
在其他省份还在为股份制引发的争议迟疑不前、为股份制的“正名”苦苦等候时,股份制改革的浪潮早已从祖国的最南端、椰风海韵的海南岛翻涌而过,为海南大特区经济动脉注入了滚烫的热血和热切的希望。
海南企业改革的现实选择
1991年6月的一天,有人到某新闻单位办公室推销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募集的股票。该办公室蒋编辑和几位同事犹豫了一下,没买。
一年左右,这只股票在深交所异地上市,最高创下每股46元的纪录。蒋编辑大呼后悔。
事隔17年后的今天,蒋编辑对记者讲起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从每股1元到每股46元,从漠然视之到后悔不已,坊间对海南股份制的认识,是数字飙升,是财富暴涨,是神话演义。
而它的背后,股份制,承载着改革者的梦想,承载着市场化的重任。
“在海南特别关税区落空后,股份制改革成为海南最重要的选择。”时任海南股份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迟福林说。
1988年,海南宣布建省办经济特区,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用3—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主体。
“当时企业承包、租赁、重组等都试过,但都不成功。”亲历者、原省体改办经济体改处处长何云霞说,一个大胆的动作呼之欲出:股份制。
客观要求也使然。当时海南内联企业达5100多家,“三资”企业达1500多家,在这些企业中80%以上均为合资、合作和联营性质,他们中都有一个明确产权关系、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约束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选择是股份制改造。
海南开发建设最突出的是资金问题。海南要实现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据有关人士测算,约需要2000亿元人民币。建省三年多,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10%。要解决资金问题,发行股票应是有效办法。
1991年4月,海南省股份制试点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工作机构———联审办公室成立,股票发行的规范化试点工作拉开帷幕。
“从一开始,海南的股份制改革便先立规矩,在规范中前行。”何云霞说。
同年6月起,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海南化纤厂、海南珠江实业有限公司、海南国际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民源海南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股份制规范化改组,并成功地向特定单位和个人发行了股票。5家公司发行股本额共45426.03万股。
截至1994年6月,经海南省政府授权部门审批成立的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154家,批准募集股本总额达243.36亿股。
“200多亿元,这绝不是个小数目,当时海南省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迟福林说。
对职工股权证实行统一托管,打破了私营企业不能做为发起人的规定,股份制试点与股票市场同步开发,海南股份制改革具有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鲜明特色。
短短时间,海南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为海南经济动脉输血
事实证明,股份制是非常优越的现代企业制度,海南股份制改革的选择是正确的。
股份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有企业产权模糊,边际游移不定,财产有人占用、无人负责,任其流失、任人侵吞的现象;政企分开成为现实。
股份制塑造了一批股本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南原有企业规模小,结构落后的格局,成为实施海南重点建设项目的主力军。
股份制企业成为海南经济的主体企业。1994年前经批准设立的100多家股份公司,股本总额超过2亿元的公司近40家,这样大的企业规模在海南历史上绝无仅有。
股份制企业成为纳税大户。1992年,仅新能源、化纤、港澳实业和珠江实业4家上市公司所缴纳的销售税和所得税总额就达4853万多元,户均1213万多元,是海南当时企业平均水平的200多倍。
股份制企业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以实现。1992年,以上4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平均增值128%,最高的达177%,远高于当时国有资产增值比例。
股份制成为吸引岛外资金的重要渠道。到1994年6月,通过股份制约引进岛外资金100多亿元。
截至2007年底,海南辖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0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35亿股,总市值为1504亿元。
这些资金投入到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旅游业、热带农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海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大特区经济动脉注入了滚烫热血和希望。
基础设施产业是最大受益者。
1992年8月8日,何云霞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海航被批准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当时资产评估海航就1000万元,一栋房子,什么业务也没有。国内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靠着成功定向募集的2.5亿元,引进4架波音737飞机,从海南腾飞。
从1000万元资产到200多亿元资产,从一个地方性航空运输单体企业,到跻身全国四大航空巨头,海航集中反映了海南股份制改革超前试验特点。
海航之后,海南相继组建了机场股份、海南高速、南山电力等大型股份公司,募集股金24亿元。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海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使海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跃成为在全国相对发达的省份。
“基础设施股份制是海南股份制改革最为成功的一部分。”迟福林说,历史将重重地记下这一笔。
海南资本市场明天更好
1994年是海南股份制进程的一个拐点。
从此,海南股份制改革陷人低潮。2002年后海南再无公司上市。相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证券市场来说,海南确实落后了。
教训是很深刻的。
由国有企业改制设立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由谁来代表国家行使股权,都一直没有明确。
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公司股东大会是走过场,有的公司股东大会由大股东操作,诸如此类,使得应有的相互制约机构没有发挥作用,给公司的发展留下了隐患,铸成大错。
“监管也出了问题。”何云霞说。
然而,无论如何,资本市场为海南的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促进了海南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推动了海南产业结构的改善,为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如何,我国股份制改革从摸索试验走向规范完善,海南的实践经验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
“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环境比10多年前成熟很多,这条路应坚持走下去,并且应该走得更好。”迟福林说。
“当务之急,我们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省证监局有关负责人说。
包括,尽快研究制定海南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整体规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并组织专家认真筛选。
包括,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整合力度。通过重组,帮助那些处于不景气行业的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转型,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优势行业进一步发展。
最近,从有关方面传出信息,我省将用5年时间,使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超过30家,实现1家公司在境外上市,全省首发、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途径从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超过80亿元;培育1家注册资本达到20亿元以上的证券公司和1家以上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期货经纪公司;健全职责定位明确、风险控制有效、协调配合到位的资本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凭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敢闯敢干的劲头,海南为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凭着同样的精神和劲头,海南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记者官蕾)
重要法规政策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海南省股份制企业内部发行股票试行办法》的通知
———琼府[1991]40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海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
———琼府[1991]39号
海南省企业法人互相持股试点办法
(1993年4月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 根据1997年12月3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海南省企业法人互相持股试点办法〉的决定》修正)
海南经济特区股份有股公司条例
(1992年7月11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0月24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的决定》修正)(官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