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党的建设的历史回眸

2008-03-14 10:18 光明网

摘要: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法宝,同样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是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共广东省委带领广东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共同努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克服了各种障碍,实现了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法宝,同样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是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共广东省委带领广东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共同努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克服了各种障碍,实现了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深刻总结这三十年来广东省党的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实现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广东党建的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果断地将全党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中共广东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主线,用党的建设来引领经济和社会建设,从而使广东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党建的历史经验,为实现广东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受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影响,全国人民普遍存在着恐“右”症。恐“右”症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怕人家“右”,天天去反;一种是怕自己“右”,被人家反。于是他们错误地认为,“左”比“右”好,认为“左”保险,“右”危险,因而进一步认为宁“左”勿“右”。i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工作重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为消除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广东省委认真地开展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敢于讲话, 敢于讲真话。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广东省委认真地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和华侨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回来投资打下了基础;认真地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农村工作政策,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开放农贸市场,放宽自留地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地分析广东实际情况,率先向中央领导提出在广东沿海地区划出地方搞出口加工区。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依然认识不清。国内存在着种种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看法,对社会主义国家应不应该搞改革开放,应不应该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争论以及对引进外资等种种问题的争论。面对复杂的形势,面对各种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共广东省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对那些确实存在错误倾向的予以整改,对那些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好的措施予以鼓励。正如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同志所说的,“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但要强调计计不离党的政策,计计不离社会主义,计计不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计计都要促进生产发展。”这为打破当时的思想禁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4年,中共广东省委又明确提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三条方针:政策规定有许多条,为了办成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要积极找出对办事有利的政策根据,去扶持、去帮助,而不应找根据去卡;政策规定本身允许灵活的,则应从有利于生产和搞活经济的方面理解,灵活执行,而不是相反;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如果从现有文件找不到根据,可以试点,在试点中允许突破现有规定,并及时总结经验。ii这三条方针成了当时中共广东省委带领广东各级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按照党中央指示“杀出一条血路”的利剑。而中共广东省委之所以能够制订出这些政策方针,完全是立足于广东实际,从当时广东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当时党中央对广东提出的发展要求出发,大胆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广东经济发展扫除障碍物,为实现广东经济起飞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正在人们对经济特区议论纷纷之时,邓小平于1984年亲自来到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并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题词,充分肯定和支持了广东经济特区的探索和实践,为围绕特区而展开的各种纷争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充分肯定了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

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受此影响,国内“左”的思想再次死灰复燃,给改革开放带来了不少阻力。面对关于社会主义何处去,改革开放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共广东省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为人先,敢于实践,得到了党中央和邓小平的高度认可。特别是邓小平于1992年南巡时发表的系列讲话,再次充分肯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广东经济特区发展的辉煌成就,也明确地向世人指出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在讲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iii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在党内形成了共识,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平稳向前推进。

正是中共广东省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和广东实际,迎难而进,带领广东人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使广东改革开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三十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什么时候我们就能够真正地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够取得重大突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改革就能够顺利推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但是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iv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回顾广东改革开放二十年时也曾指出,“如果思想不解放,上面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过去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做,因循守旧,就谈不上改革开放。”“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改革措施的出现,往往会碰到徘徊观望甚至争论。不解放思想,就树立不起敢闯敢冒的探索精神,就难于闯过一个个改革的难关。”v

(二)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最具决定意义的转变,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共广东省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发展经济,中共广东省委最先向党中央提出要在广东沿海地区划出地方搞产品出口加工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广东省委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正是为了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由于始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广东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 灵活措施”,拉开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序幕。作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省份,在中共广东省委的带领下,大胆地进行探索,从农村改革入手,逐步放开物价,搞活流通等,稳步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

由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方针,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广东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二、广东党建的地域特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共广东省委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大胆突破,带领广东人民真正“杀出了一条血路”,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党中央的精神与广东地方实  

际相结合,形成了颇具广东特色的党建理论。

(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地处沿海,毗邻港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广东人易于接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思想。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就有相当数量的广东人到海外经商。到了近代,广东人经商的足迹更是遍天下。正因为这样,使得广东人富有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踏实肯干、开拓创新的精神。    

改革开放伊始,广东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中国社会即将发生的变革。当全国各地人民还没有从徘徊中完全醒过来时,广东人民就已经开始勇敢地突破禁区。按照邓小平和党中央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大胆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广东率先在全国发展商品经济,率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外资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广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是所有制方面的突破,通过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在全省大力提倡发展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广东也有重要突破,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在分配制度上,广东大胆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许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广东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二)始终将实践放在第一位

改革是艰难的,历史上的改革没有哪次是一帆风顺,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受到非议。面对非议,面对指责,中共广东省委不是与其正面争论,而是勇敢地立足实践,以行动来修正理论,以实践来丰富理论,将与别人进行争论的时间来争分夺秒地大胆实践。正是广东人民始终坚持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自己的成功实践来证明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正如后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所说的,“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只实践,不争论,脚踏实地去做好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这是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悟党中央精神和邓小平讲话得出的重要结论。

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表明, 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 经济活力就比较强, 发展态势也比较好。当前广东的体制障碍因素仍然存在, 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沉重。

(三)注意在改革与发展中解决问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立了广东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邓小平在1992 年南巡时谆谆告诫广东党政干部,“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干扰,省委、省政府都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并力争全面发展。

注释:

i《坚决扫除恐“右”症,切实搞好思想转移》,《南方日报》,1979年3月11日,第1版。

ii于幼军主编:《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广东卷》,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iii《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iv《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v林若:《回顾广东改革开放二十年》,《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vi《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