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在新时期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在新时期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短短29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6年为3.9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7亿美元,2006年末已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还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呈加速发展态势。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斩钉截铁的判断,也是对前几年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的有力回应。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重要领域改革
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二)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造就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的问题,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关系广大群众切身生活的如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对改革的期望越来越高,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在新的时期,群众对改革的关注与参与都比起以前深入了许多。初期的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在新时期,重新强调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改革导向,是改革能够继续推进的动力来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为经济主体和广大人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要强调对结果不平等进行矫正的分配调节,使社会成员能够普遍地分享改革成果。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改革获得“合法性”即社会公正性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改革观。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强调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新时期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改革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统筹好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