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贡献与未来使命
摘要:我国30年的改革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从社会需求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等角度分析,我国开始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步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既是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也是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历史起点。
——摘自于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
内容摘要:我国30年的改革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从社会需求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等角度分析,我国开始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步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既是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也是新阶段改革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发展型社会新阶段,我国既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又面临着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适应新阶段矛盾变化,需要转变改革发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改革观,深化市场化改革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 键 词: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我国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30年来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公平程度,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开始从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是我国30年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背景。这个过渡既带有“转轨中发展”的特点,也带有“发展中转轨”的色彩。新阶段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些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变迁来思考和分析。
1.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基本趋势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需求结构,以及满足这些社会需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等,可以作为判断发展阶段的基础,其中一个分析视角是把发展阶段划分为生存型社会和发展型社会。
在生存型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社会,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社会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表1)。
表1 生存型社会与发展型社会的结构特征
| 消费结构特征 | 经济结构特征 | 社会结构特征 |
生存型社会 |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温饱为特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是整个消费需求的主体 |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比较高,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程度低 | 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社会贫困发生率较高,社会分化不明显 |
发展型社会 |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 | 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程度较高 | 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和分工的拓展,社会群体开始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