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007-11-01 09:54 理论前沿

摘要: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关键抉择”,一个“必由之路”,一个“只有……才能”,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极端重要性。同时,十七大报告还对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和判断。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十七大报告重申了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意愿。

一、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上讲,推进改革开放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开放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原来在我们许多同志中曾有这样的认识,即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基本上解决了,生产关系就完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了。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我们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特别是我们的某些具体的体制机制,还有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地方,有的个别地方甚至还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得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小平同志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都有一些不适应的体制,而这种不适应的东西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老百姓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破除这些旧的体制的束缚,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近30年来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自觉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以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29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活力和繁荣。而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到2006年迈上20万亿元大台阶,年均保持了9.7%的快速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3.3倍,列世界前四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近4万亿元;2006年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居世界第三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等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减贫方面,我们改革初期我们贫困人口是3亿多人,现在是2000多万人,联合国计划发展署也承认,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我们还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有这些改革实践的成就,都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也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体制障碍已经完全消除,改革可以就此停步。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改革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任务依然艰巨。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第一,是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上升,与政府供给不充分的矛盾;第二,是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之间的矛盾。只有继续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不断的解放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是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重要保证

29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改革开放中,国有企业总体走出了困境,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改革开放中,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并推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新经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事实表明,改革开放29年,是我国各项机制体制运行得最有活力的阶段。我们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强大推动力,不断地激荡和创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体制机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改革推进到哪个领域,就会引起哪个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我们曾经长期,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对市场经济新的认识,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并不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产生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为了进一步激发活力,建立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我们要继续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事关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法制化;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把人民利益、快乐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准则的人民社会主义。他要求我们不能仅局限在单纯追求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上,而是也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要通过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时期则是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城镇和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切身感受着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这两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必须一如既往而且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更深刻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探索出更有力的改革措施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通过深化财税、金融、计划等体制改革,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可以说,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近30年来我们所推进的这场体制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是与小平同志当年关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一脉相承的。无论是“第二次革命”还是“新的伟大革命”的提法,它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仍然必须继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认识由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逐步深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条道路的内涵正是在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与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

但这并不是终点,也要看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当前,我国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增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我们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仍需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的进程中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理论前沿》2007年第21期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