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忆陈云同志对粮食工作的指导

2007-09-25 17:17 人民网

摘要:陈云同志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 一,是我 国经济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在我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面,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在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粮食问题的重 大决策 上,陈云同志更是起了关键作用。

陈云同志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 一,是我 国经济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在我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面,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在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粮食问题的重 大决策 上,陈云同志更是起了关键作用。一方面,他深入地了解粮情,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品种、布局、产量、购销调存的数量、进出口量做到心中有一本细账,从 而将 对粮食部门的原则指导与具体部署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又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提出应对方略,从而使中央能够不失时机地制订 出 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题的大政方针。
   一、关于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是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的第一 年。工业的发展城镇和工矿业的发展,种 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农业地区与农户的增加,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又显 得有限,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的心理, 同时私人粮商粮贩企图借此机会操纵粮食市场,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加之东北地区发生了水灾,致使粮食问题日趋严重。一些 地区粮食脱销,甚至连北京、天津都 出现了面粉不够供应的状况。
   在此情况下,陈云同志冷静地分析了粮食形势, 对可能采取的八种办法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与权衡,最后,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共同作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初步缓解了当时我国粮食供应紧 张的状况,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1955年,针对1954年多购了几十亿斤过头粮所引起的紧张状况,陈云等中 央领导同志及时作出了减少粮食征购总量的决定,同时又制定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从而坚持和改进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二、关于粮食出口
   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党中央 确定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的指导方针。但我们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开始 工业化建设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时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156个项目,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一部分要在“二 五”计划期间进行),但是人家是不会白送的。在当时我国粮食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用以偿还苏联的贷款。我们用出口粮食、猪肉、茶 叶、丝绸和棉纺 织品来筹集外汇,换取我们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解放初期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400斤/年,但为了工业化,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仍然作出了出口 粮食的决策。 陈云同志明确指出:“出口粮能不能减少?这个主意不能打。在三十二亿斤的出口粮中,有二十亿斤是大豆,这主要是用来跟苏联等国换机器的,五亿 四千万斤是 跟锡兰换橡胶的,还有一些是向其他国家的出口。所有这些出口,都是必要的。”①
   三、关于粮食进口
   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 社化 运动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等“左”倾错误在全国泛滥开来。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撤走专家致使我国从 1959年至1961年遇到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粮食大幅度减产,国家粮食库存急剧下降,调度困难,供应紧张,城乡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产需之间、供求之间 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恢复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分配以保证军需民用,就成为当时头等重要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分配工作,发出了全党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指示,并制定了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压缩粮食销量、加强国内粮食调拨、改革粮食管理体制等重大决策。其中进口粮食,缓和国内供求矛盾 也是重大举措之一。
   但是,这一决定却来之不易。吃进口粮,这首先 是陈云同志提出来的。这一提法 本身就包含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因为这样一来,我国就从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了。当时毛主席说过一句话:苏联也进口了一点儿粮 食,如果他进口一千万吨是修 正主义,那么我们进口五百万吨不就是半修正主义了吗?所以提出吃进口粮的建议,这本身就需要有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和不唯上、不 唯书、只唯实的巨大政治魄 力。
   1960年,陈云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进口粮食的建议,得到中央同意。1961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广州会议上作出了本年进口粮食500万吨、翌年进口350万吨至400万吨的决定。同 年5月,陈云同志分别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外贸专业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进口粮 食很有必要”②,“稳定市场,关键是进口一些粮食……把粮食拿 进来,这是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③进口粮食在当时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使京、津、 沪、辽和重灾区避免了粮食脱销的危险。
由于削减了粮食出口,增加了粮食进口,所以缓和了国内的供求矛盾,稳定了市场,使粮食收支逐渐地走向了平衡,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补充了库存。同时,它也减轻了农民负担,支援了农业生产。
   四、关于进口粮食的品种调剂
   在 60年代初期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小麦的价格 较低,大米的价格较高。每市斤大米大约相当于2—2.5市斤小麦的价格。但在我国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中, 面粉所占的比例较大,大米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且由于粮食总量的减少,库存不断下降,致使国内的粮食调拨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我们粮食部提出,可否用出 口大米进口小麦的方法来增加国内粮食的总量。陈 云同志当即表示同意并批准了这一建议。从1961至1965粮食年度,我们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出口 127亿斤。进出口相抵,净进口420亿斤。在这出 口的127亿斤粮食中,除了少量的大豆、杂粮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大米——用国家储备的大米换取小麦。 如果按在127亿斤出口粮中有110亿斤大米,而且按 1斤大米相当于2斤小麦计算,那么110亿斤大米就相当于220亿斤小麦。也就是说,我们在进口的 547亿斤粮食中,有220亿斤小麦是通过出口大米换回 的。这样一出一进,实际上就等于增加了粮食110亿斤。
由于外贸部门对于国际市场比较熟悉,所以我们的进出口粮品种调剂工作是与外贸部联合搞的。除了用出口粮换回小麦以补充一部分库存外,还用出口粮得到的一部分外汇进口了一些钢材用于粮库建设,并将一部分钢材分给了外贸部。
   五、关于饭馆收粮票
   三 年困难时期,全国的粮食问题十分吃紧。作为 粮食调出省的湖北不仅无粮可调,而且省内的供应也出现了缺口。1959年4月27 日,我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指派,飞赴湖北了解情况。我看到汉口所有粮店均无粮可卖,饭馆都在门前贴出“月终盘点,暂停营业”八个大字。也就是说,这时即使你 兜里有钱,也买不到熟食 充饥。搞清情况后,我向省里提出了四条意见:1.开设高价饭馆,平时一角多钱一斤的粮食可以卖到三四角钱一斤。这样,一些缺粮不缺 钱的人的吃饭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2.饭馆全部开张营业,按平价供应粮食的店铺一律收取粮票。3.省里在粮食供应上有缺口,粮食部可以借调一部分给省里, 但要有账,丰收之后 如数归还。4.中央储存在湖北的3000万斤粮食,在必要时可以借用。
   这几条意见减轻了省里的沉重压力。同时我也将此意见向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作了汇报。后来陈云和先念同志作出指示:全国的饭馆一律收取粮票。这一指示,对于把粮食的社会消费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对于节约用粮和保证必要的社会粮食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赵发生)
注 释:
①《陈云文选》第2卷第206页。
②③《陈云文选》第3卷第161、156~157页。
来源:《缅怀陈云》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