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2006-09-05 12:01 中国改革论坛

摘要:自1978年开始至今,中国经历了近25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92年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政府下达计划、管理生产、制定价格、分配物资、资金和人员等一系列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相当程度上转上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目前市场机制已经在多数经济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或者重要作用。

一、简要背景

自1978年开始至今,中国经历了近25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92年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政府下达计划、管理生产、制定价格、分配物资、资金和人员等一系列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相当程度上转上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目前市场机制已经在多数经济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或者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效率,改善了要素配置状况,是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Jefferson ,Rawski and Zheng,1992;世界银行,1996、1997;王小鲁,1997;蔡昉、王德文,2000)。但是市场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还很不均衡。尽管在许多重要部门和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但在其他一些部门和地区,进展还相当有限。这些方面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的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来克服。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减少和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市场、增加政策透明度和清理与世贸组织原则相冲突的行政法规等方面作出了承诺。这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关于中国市场化的总体进展状况,经济学界评判的方法、角度、看法和意见并不一致。

国外有几项研究并不直接涉及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但与之相关;包括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International ,2002)的"世界竞争力评分"、Gwartney and Lawson 的"经济自由度评级"(2002),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Heritage Foundation ,2003)。

"世界竞争力评分"评价2002年中国的竞争力为52分(以美国为100分),排在第31位(总共评价了49个国家和地区)。Gwartney and Lawson 和传统基金会分别将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排在世界第101位和第127位(两者包括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分别为123和156个),但两者显然包含若干违背事实的主观评价。1

国内的一些研究采用了更多的客观数据,相对来说主观评价较少,但结论也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卢中原、胡鞍钢从投资、价格、生产、商业四个方面评价,认为1992年中国市场化程度达到63%(见秋风,2002)。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主要从政府对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控制和数量干预程度的角度度量产品和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加权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到1994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65%的水平。顾海兵则强调要素市场发育不良,估计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会超过35%.江晓薇、宋红旭从"企业自主度"、"市场的国外开放度"和"国内开放度"、以及"宏观调控度"四个方面进行度量,认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约在37%左右(以上三份文献均见李忠,1996)。陈宗胜等(1999)计算,1995年"中国工商企业市场化程度"为46%,"政府行为方式市场化程度"为73%,"金融市场化程度"为9%.

对上述研究,也各自有一些批评,认为一些研究在方法上存在缺陷(例如,见张曙光、赵农,2001)。除了在度量方法、指标的采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上多数研究注重了价格决定和资源配置机制,但没有对政府职能的转换和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给以足够的关注。这方面,较近的一些文献作出了重要补充。例如董辅仍(2001)将市场化归纳为自由化、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四个方面,更多地从制度角度解释市场化。习近平(2001)在考察了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农村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程度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这几个方面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1998年达到49%.由于农村经济中还有较大自给自足的部分,部分农产品价格受到政府控制,同时农村土地尚未市场化,可以认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著地低于城市经济。因此如果按照该项研究进行推论,可以认为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有主导地位。樊纲、王小鲁等(2001,2003)认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和变动性,迄今为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各国实践上,都还不能确定一个百分之百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因此关于市场化程度绝对水平的度量还不具备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市场化的相对进程又是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度量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包括5个方面、25个基础指标的度量体系,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进行度量和比较。

这5个方面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根据这项研究,中国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但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理想。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各地还非常不均衡,特别在西部地区发展不足,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另外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各地差异也较大,这两方面总的进展还不够理想。

二、关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描述

目前市场竞争机制就行业部门分布来说,在制造业、建筑、公路交通、国内贸易、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在农业中还有部分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在价格和市场进入方面没有完全放开。在第三产业中还有一些部门处于国有企业垄断、半垄断状态,或受到较多的政府干预,例如铁路、电信、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的某些方面。

按市场说,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明显高于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竞争度较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规范程度较差,技术市场发展迅速,但地区差距悬殊。

在与市场相关的政府改革和职能转换、以及法律制度环境建设方面,进展还不够理想。

本节以下部分按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5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各地的市场化进程总体状况。数据未注明出处者来自国民经济研究所关于市场化进程研究(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2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经济改革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都作出了主要的贡献。由于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有部门,因此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占了主要位置。非国有部门几乎完全是市场导向的,可以认为凡是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市场化基本上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但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例外)。在国有部门中,市场化也在进行,但企业经营和资源配置仍然受到较多的政府干预和非利润目标的驱使。在改革开始的1978年,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77.6%.经过20年后,这个比重到1998年已经下降到28.5%(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但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各行业部门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根据推算,1999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贡献份额约占72%,在建筑业增加值中占53%,在交通运输业中占47%,在通讯邮电业中占18%,在国内贸易业中占59%,在银行和保险业中占31%,在其他所余的国民经济部门占28%.加总计算,约占GDP 的64%(见表1,资料来源见Wang Xiaolu ,200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

注:表中第2-6列中的数据是以GDP 为100的百分比,第七列数据是以相应行业增加值为100的百分比。最后一行数据调整是基于根据各种调查结果进行的估计,将一些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归入个体私营企业。

资料来源:王小鲁,2003.

上述估算数据反映出,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接近2/3的比重,特别是在工业、建筑业、国内贸易、公路运输、餐饮服务业等部门发展迅速,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在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中发展还相当有限。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各地方同样也很不平衡。就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而言,2000年东部占56%,中部30%,西部只有24%3.非国有经济部门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平均分别是56%、45%和41%.因此在西部地区,还不能说非国有企业已经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东部地区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2000年占全国GDP 的57%),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态左右了全国的情况。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就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而言,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资源集中通过政府财政进行分配。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高达31.2%.改革期间由于权力下放和引进市场机制,这个比重持续下降,到1995年已下降到10.7%.财政收入和支出比重的下降过程近似地反映出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在总体上上升的趋势4,但近几年由于加强了税收征管,以及出于拉动需求的考虑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收支比重有所回升。2001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到了17.1%(国家统计局,1999,200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项短期政策,应当不会导致政府分配资源的持续上升,但也需要警惕政府投资对市场导向的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另外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的比重在各地非常不均衡。以支出比重而言,1998-2000年平均,东部和中部省份平均为13.2%和13.9%,而西部省份则高达19.2%.全国最低的省份是江苏,占9.8%,最高是青海,达25.2%.其二,90年代以来各地方政府不通过财政预算的集资、摊派和非规范收费急剧增加,有人估计其总量在数量上已经和地方政府的预算收入相当。因此财政占GDP 比重这个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经济资源通过政府而不是通过市场分配的部分。

以下两个指标可以对上述指标有所补充:其一是农民的税费负担。根据全国2万家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2000年平均税费负担(纳税和税外的费用上缴)占农民收入的5.7%,高于国家规定不得超过5%的上限。其中东中西部平均负担比重分别是3.8%、7.5%、5.9%,以中部地区农民负担最重。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达16.7%,最低是广东,仅1.9%.其二是企业的非税负担(指上缴政府的各种税外收费、集资、摊派等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根据全国4000家企业2001年的抽样调查,全国30个省份平均负担是2.64%,东、中、西部平均分别是2.63%、3.07%、2.33%、也以中部企业负担最重。企业负担最重的是湖北,为4.04%;最轻的是甘肃,为1.65%.目前已在少数省份进行"费改税"的试点,但还没有向全国推广。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影响市场化进程的因素不仅限于经济资源的分配,其他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政府对企业的过度行政干预,以及政府规模过大对市场和社会造成的负担。

关于政府干预,我们使用企业调查中关于企业负责人"是否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一信息作为衡量指标(共有10项选择,可选取3项),根据全国4000家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仍然有大量企业负责人要花费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与政府部门打交道,而不是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全国各省样本企业平均,有44%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东部略少,占40%,中西部分别占46%和47%.行政干预最少的是上海,但仍然达到33%,多的是青海,达62%.这说明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也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寻租行为对企业的干扰)仍然是一个影响市场化进程的严重问题。

政府规模过于庞大也是一个影响市场化进程的因素。这不但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而且导致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增加对企业不必要的经济干预和寻租行为,影响了经济效率。

在改革开始的1978年,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总数为43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45%.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一倍多,上升到929万人。到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10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0.85%(见国家统计局,2002)。这说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改革是滞后的。根据一些调查,某些地方由于政府规模过度膨胀,严重增加了社会负担。

产品市场的发育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产品市场已经基本上取代了过去按计划生产和分配产品的体制。改革前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都受到政府控制,到2000年全国平均按价值量计算只有约10%的产品价格受到政府控制或干预。东部较低,平均为7%,中部平均接近9%,西部平均为14%,其余部分为市场调节。由于政府控制的价格偏离市场价格,偏低的情况较多,所以上述比例可能还需要各自上调几个百分点。如果将服务产品包括在内,那么价格控制的程度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进一步上升。例如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在考虑了这两个因素后估计价格受市场调节的比重在1994年占80%左右。就总体而言,市场价格毫无疑问已经在价格形成中居于主导地位。

产品市场的发育还表现在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的保护正在减少。根据一项覆盖全国4000家企业的调查,企业在进入各省市地方市场时遇到行政性壁垒的件数,按各省市的经济规模(以GDP 衡量)平均,在2000年为0.08件/亿元,比1999年下降了0.01件。个别省份较高,为0.20件,沿海省份较低(但不包括三个直辖市),如广东仅有0.025件。

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值得注意。我国经济改革期间曾几次尝试彻底放开农产品价格控制,但由于暂时的价格和市场波动,均未能坚持下去。关于目前实行的部分农产品按保护价格收购和不允许非国有粮商直接收购粮食的政策,也存在不少争论。主要意见是高出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格和垄断性的收购一方面刺激农民多种粮食,造成供过于求,造成浪费并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导致卖粮难,因而最终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损害。近年来作为主要粮食销区的8个沿海省份在放开粮食市场后出现了市场稳定、农民增收、财政减负的好势头。看来这个改革措施有必要尽快向其他省份推广。

要素市场的发育

迄今为止,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远远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在金融市场方面,银行间竞争已经展开。但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市场竞争的范围也还比较有限。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几家国有政策性银行占了全国信贷业务的主要部分,它们在2000年在存款总额中占70%以上的比重。在贷款方面,200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平均,在短期信贷中贷给非国有企业的部分,只占短期贷款总额的22%;这和非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主要部分的状况不相协调,说明非国有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

在资本市场方面,股票、期货市场已具有一定规模。股票市场融资规模近年来每年一百多亿元(2000年达512亿元),股票市场年成交金额3万多亿元(2000年为6万亿元)。(国家统计局,2002)但是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仍然较低,操纵股市、欺诈、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频繁发生,亟待继续加强监管,规范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开放,特别是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目前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根据调查推算,截止到2000年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累计达750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2002),约占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5%.但是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向城市迁移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例如有些城市对允许农民工进入的行业设立限制,随意对农民工进行强制遣返等。农民工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同城市居民面临不同等的待遇,例如他们的子女入学面临很大障碍,他们多数享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和各种社会服务。为劳动力流动提供服务的系统,例如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在许多地方也还相当缺乏。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过去行政性划拨土地的资源利用方式已经改变,但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

我国科技市场发展迅速,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在1995年为268亿元,2001年已达到783亿元(国家统计局,2002)。但总体水平还不高,而且地区间差距非常悬殊。按科技人员数平均的技术市场成交额,高的省份如上海达5万元,低的省份如贵州只有30多元。分地区计算科技人员人均成交额,中、西部各自只相当于东部的28%左右。

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

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在全国不同地区很不平衡。以律师人数和会计师人数占人口的比重为例,比例最高的北京分别为每万人3.2和1.8人,其次上海为2.8和1.4人。全国平均分别为0.93人和0.48人,远低于北京和上海的标准。最低的贵州只有0.2和0.1人。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还很不理想。

一些政府办的行业协会还带有相当程度的行政色彩而且活力不足;民间协会组织发育滞后;这使各行业内的信息沟通、行为自律、技术传递等重要活动缺乏必要的途径。

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目前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司法的公正、透明和效率直接关系到能否保证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目前影响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情况在各地也很不平衡。如果以每亿元GDP 平均的经济案件发生率和消费者投诉率来近似衡量各地经济秩序的好坏,这两个指标最低的省份分别只有5.2件/亿元和2.3件/亿元,最高的省份则分别达到31.4件/亿元和18.2件/亿元。

全国各省平均为14.3件/亿元和8.3件/亿元,远远高于发生率最低的省份。这说明多数省份相比较而言经济秩序不够理想。改善市场秩序的中心措施首先需要严格执法纪律,打击腐败,实行公正执法并提高执法的效率和透明度。

市场化在各地区的进展状况

市场化在各地区的总体进展状况是很不平衡的,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发育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总的来说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落后。图1是国民经济研究所关于1999-2000年各地区市场化进展的评分和排序。

图1.各地区市场化指数评分和排序:1999-2000年

注1: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各省市区2000年的排序,右边的数字分别是两年的评分。

注2:本指数反映的是各省市区市场化的相对进程,由5个方面25分项统计指标构成。

设定基期年份各分项指标最高和最低评分分别为10和0,使用主因素分析法加权形成。

资料来源: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

该图显示大多数西部省区的市场化程度排序比较低。这可能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近几年来,某些西部省区市场化有加快的趋势。即使是市场化总体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福建等,市场化在各个方面的进程也不均衡。例如广东在减少企业的税外负担、银行信贷的市场化等方面进展还相对较慢。浙江在市场秩序方面还需要改善。

三、市场化进程的瓶颈

根据本文上面的分析,目前有如下几个领域市场化进展滞后、对国民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金融等领域市场化改革滞后

要素市场的发育落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特别是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银行利率固定,不能随行就市,不利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利用。目前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吸收了全部存款的70%以上,接近80%的银行贷款投向国有企业,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其中有较大的部分形成呆坏帐,不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在贷给非国有企业的贷款中,又以贷给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和较大型的股份制企业为主,中小型的私营、个体、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非常低,特别是小企业贷款难(见樊纲、王小鲁,2001,王小鲁,2000a )。

目前在我国经济中,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在产出、出口、就业等方面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但是大型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方面受到成本和风险过高的制约,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种种规避风险的贷款条件使小企业几乎得不到贷款。国有银行的某些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向非国有企业贷款。因此非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导向的非国有中小银行和地方性、甚至社区性金融组织。经验证明,这些金融机构在进行地方性或社区性经营活动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对小企业贷款的经营和信息成本,可以成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历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实行的一些限制,目前这些金融组织发展非常有限,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对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银行资本将大量进入金融领域与国有银行展开竞争。国有银行由于某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在提高效率、规避风险方面改善仍然不够理想,而国内非国有金融机构在这些领域仍然发展不足,这种状态将不利于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

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风险资本的介入同样非常重要。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风险基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国有企业模式,由于这些国有机构未能解决自身激励不足,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力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黑箱操作等问题,它们的运作可能面临效率低下或自身风险过高。因此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风险资本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机构改革需要推进

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经营;加上某些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调查,许多县级政府下属二十多个局、委、办公室,党委下面有五、六个部和办公室,通常还有各种临时性的政府和党的办事机构,加上人大、政协及其下属机构、武装部、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半官方机构,通常有50多个部门和单位,人数可能超过千人。这些机构有的在当地没有必要的业务,但由于上级部门设有这些机构,必须上下保持一致。有的职能互相有重复、交叉甚至互相干扰。乡镇政府的膨胀也不容忽视。以调查发现为例,某东部省份的一个镇,镇政府编制102人,但实际加上编外人员超过了400多人,每年办公费开支达上千万之巨,超过镇财政预算450万元的一倍以上,不得不通过各种税外收费、摊派、出卖土地等方式筹资来维持开支。

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规模相对有限,人均收入水平低,政府开支成为相当重的社会负担(王小鲁,2000b )。

与市场相配套的法律制度环境需要改善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物资和资金分配等政府职能已逐渐走向消亡,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寻租的机会。但在那些无法市场化的公共职能部分,例如税收、司法、公安、土地管理、环保、技检等等,执法违法、滥用职权的现象大量发生。据调查,一些地区税务系统工作人员平均收入高于其他政府部门人员收入水平2-5倍。某些税务人员出卖税收额度,索取高额回扣。某些地方的劳动部门不向企业提供任何服务,却强迫企业按照从业人数交纳"劳动服务费".某些环保人员以环境污染罚款相要挟寻求招待和贿赂。政策和法律环境不透明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有相当数目的企业负责人,主要工作时间不是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而是用于应酬各级政府官员和执法人员。司法机关效率低、执法不公正、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更是经常导致经济纠纷频繁发生而不能公正地解决,影响了市场的健康运行。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市场化提高了经济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吉尼系数持续上升,反映城乡间、地区间、以及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例,1980年全国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1:0.44,到2000年扩大为1:0.36.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更加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市场化过程中,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听任收入差距长期持续扩大,将会损害社会公平,甚至导致社会冲突,从而阻碍市场化的继续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现行政策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当前政策在总体上是继续推进各个领域的市场化。2001年中国进入WTO 后,大量与国际惯例和市场化方向相抵触的部门和地方性政策法规正在得到清理。市场的规范程度和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提高,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显著减少。在外贸方面,关税总水平显著下降,特别是原来受到保护的部门例如汽车、粮食生产等,关税壁垒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明显减少。

外贸的开放度显著提高。在外资进入方面,金融、保险、电信等原来封闭或半开放的领域在逐步对外资开放。

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某些方面对内开放亟待加快,例如金融领域在允许外资进入的同时,国有银行改革相对滞后,效率提高比较缓慢,同时在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而可能造成与外资竞争的不利局面。同时民间金融机构发展迟缓也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尤其是不利于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因此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的步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考虑方向。

与市场化相抵触的政策法规的清理还需要继续进行。政策的透明性、司法的公正性、以及执法的有效性需要继续加强。在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还需继续推进。目前在"费改税"的改革方面阻力较大,要进一步贯彻可能需要与政府改革和精简同步进行。

而要有效地推进政府改革,看来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机制。

与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密切相关,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政府政策考虑的重点。除了继续采取各种扶贫措施和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外,有两个重要方面看来可以作为下一步政策考虑的方向:其一是加快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速度,培植市场导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科研、技术普及体系;其二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城乡间劳动力流动和移民的体制障碍、提供和改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改善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我国还有近2/3的人口是农村人口,推进城市化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此外在对内外资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以便实现平等竞争方面,也需要考虑进一步实施的步骤。

注释:

1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众所周知自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贸易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的比例)持续上升,2001年已达到44%,同年美国仅为19%.而按照传统基金会指数,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经济自由度得分是最低分5分(由好到差为1-5分)。中国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使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2年已达527亿美元,扣除其中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后约300亿美元,排在世界前几位。但在传统基金会指数中,中国在外国投资的自由度方面得分是4分,接近于最差一档。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另外例如,中国公民在用本币兑换外汇方面虽然有限制,但在取得外汇收入、拥有外汇和开设外汇帐户方面是完全自由的。而根据Gwartney and Lawson 的评级,中国在"拥有外汇的自由"这一项指标的得分是0分(最低分)。根据同一评级,中国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1980年在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序中居第96位,在经过了20多年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大变革后,反而下降到101位,使人不得不对这项评级的可靠性发生怀疑。

2这项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各类统计年鉴,物价、工商管理、法院、消协等机构的统计资料,各地政府、银行统计资料,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资料,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3该指标的口径是"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规模以上"是指单个企业的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由于大量非国有小企业未包括在内,这里的百分比只具有比较的意义,并不说明非国有经济的实际比重。

4应当说明,上述比值变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因此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反映市场化某个方面的进展。

资料来源:

蔡昉、王德文,2000:"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见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陈宗胜等,1999:《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董辅仍,2001:"市场化意味着什么?",《改革与理论》,第1期。

樊纲、王小鲁,2001:《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司、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2002:《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http://www.lm.gov.cn/.李忠,1996:"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几种不同判断",《经济学动态》第9期,北京。

秋风,2002:"中国与俄罗斯:谁更市场化?",《国际经济评论》,第11-12期。

王小鲁,1997:"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制度变革效应",《经济研究》第1期,北京。

王小鲁,2000a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第7期,北京。

王小鲁,2000b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见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习近平,2001:"论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测度",《经济学动态》,第11期。

Gwartney J.and Lawson R.,2002,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2annualreport,Fraser Institut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3:http://cf.heritage.org/index/indexoffreedom.cfm.

IMD International ,2002,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http://www01.imd.ch/documents/wcy/

Jefferson ,Rawski and Zheng,1992,"Growth ,Efficiency,and Convergence in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an ……

Wang,Xiaolu,"Contribut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 (ed)China's Thir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Raise of PrivateEconomy ,Routledge ,2003(forthcoming ),London.

World Bank,1996,The Chinese Economy :Controlling Inflation ,Deepening Reform,The World Bank publication,Washington,D.C.

World Bank,1997,China 2020: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 ,TheWorld Bank publication,Washington,D.C.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