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机制助推新农村建设
摘要:嘉祥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被列为省“重点扶持县”、济宁市“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和基础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嘉祥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被列为省“重点扶持县”、济宁市“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和基础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抓好“三进”工程,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必须贯穿其始终的根本任务。要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创新体制机制,以有效的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增收。
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工业进区、农业进园、农民进城(镇)的“三进”工程,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以产业化支撑农民增收、以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6元,比上年增长14%。
所谓工业进区,就是按照“资源共享、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以完善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投资兴业和其他资金入区发展,催生了大批工业项目。目前开发区已有投产企业32家,在建项目29个,去年全县投资的70%集中在园区,农民新增收入的35%来自园区。同时,规范发展石雕、石材、木材加工等10个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区,入区企业达到1400余家,吸纳农民就业11.7万人,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8000余元。
所谓农业进园,就是坚持“一乡一业、多村一品、规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瓜菜、植树和小尾寒羊三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了19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新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0个,创办农业示范园53处,带动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农民增收有了可靠保证。
所谓农民进城(镇),就是按照“山为骨、水为韵、绿为脉、文为魂”的思路,坚持旧城、新城和园区三大板块统一整合、梯次推进,规划实施了萌山风景区精品开发等一批城建项目,吸纳进城农民3万余人。依托职业中专等载体,对农民开展“定单式”就业培训,在青岛、深圳、广州等地设立劳务输出中心,常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现已转移16万余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0%以上。
2. 实施“四通一保”工程,创新为民解困机制。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问题。
针对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我们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四通一保”工程。充分利用媒体报道、信函直发到户等形式,宣传有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统一全县人民的思想认识,克服各种畏难心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激发群众热情,在全县掀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热潮。
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三年来投资1.5亿多元,新修柏油路1400多公里,投运农村客运车辆150多辆,去年在济宁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经营规模化、供水管理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52处,去年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98%的农民吃上了清洁、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投资2000多万元,架设光缆线路800余公里,全县56%的村开通了有线电视,3万多户农民看上了信号稳定、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在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加率达到97.5%,已有19万农民报销医疗费600余万元,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的要求,落实管理主体和人员,出台供水管理和公路养护办法;坚持“方便群众、方便报销”的原则,建立监督、管理和医疗服务严格分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确保“四通一保”工程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3. 坚持“三不”原则,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欠发达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制约。嘉祥县始终坚持“政府不举债、财政不担保、农民不摊派”的“三不”原则,不断创新投资理念,积极破解资金瓶颈。
一是招商引资。支持县外客商投资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5000余万元。
二是社会融资。通过拍卖道路冠名权、转让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办法,吸纳企业或个体大户投资农村公路建设近1000万元,采取租赁经营、股份制兴建等方式,建设股份制供水工程15处。
三是盘活“闲资”。坚持以“资产”换“资金”,对小型水利设施、宜林荒滩、养殖水面等资产使用权、经营权全部推向市场,公开向社会拍卖转让。
四是信贷支持。扎实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选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去年农村信用社投放的支农资金占新增贷款的80%以上。
五是以奖代补。对县里统一安排的工程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政策,变“拨款”为“奖金”,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六是用足政策。三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近亿元。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跟踪问效,确保群众投的资、社会捐的钱、政府拨的款,一分不少、有效地用在工程项目上。
4. 完善“三个体系”,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们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探索建立了三个层面的推进机制。
一是基层组织保障机制。开展“村级组织建设年”、后进村集中整顿等活动,解决班子不强的问题;选派千余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解决班子“选人难”的问题;出台《关于建立村干部固定补贴保障机制的意见》,实行村干部工资在银行设立个人账户,由县财政统一打卡发放,解决“待遇低”的问题;利用县委党校和职业中专分期分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本领;探索建立乡镇“维护稳定中心”、信访“绿色邮政通道”、信访听证等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二是重点帮扶包保机制。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以“联企(村)富民、联企(村)安民、联户助困”为主要内容的“三联系”工程,建立联系帮扶台账,签订联系帮扶责任书,发放帮扶联系卡,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县乡党员干部共联系行政村541个、企业201个、贫困户3700户、贫困学生1508人,去年帮扶资金80余万元,培养扶持专业户1000多户,化解了大量各类矛盾。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原则,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细化分解目标,执行责任分工,严格考评,靠机制激发活力,推动工作落实。
(作者:中共山东省嘉祥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