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
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落实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必须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落实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必须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四川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基础,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199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在全省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五”期间,四川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科技、财税等政策,在全国率先制定省级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资金,加大对技术研发的引导与支持,强化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到2005年,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3家(国家级中心12家),占全省大中型企业总数的16.24%,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国家级7个)。同时,全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使中央在川和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基本完成企业化转制,也使产学研合作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四川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十五”时期,四川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使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3137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7%;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如东方汽轮机首台27万千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试车取得一次成功,国产化率高达46.5%;新产品产值连创新高,2005年新产品产值达到857亿元,是2000年的3.23倍。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科技创新推动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都、绵阳、德阳等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绵阳科技城2005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210项,完成“863”、“973”计划项目30多项,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5%,技术进步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目前,一批影响全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项目正在按计划进行,这将成为推动四川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竞争致胜的重要支撑。
“十五”时期的创新发展,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2005年,全省GDP达到7385亿元,比2000年增长69.8%,年均增长11.2%,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理论研究表明,当一国或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就开始进入自主创新的活跃期。但是,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分析区域发展环境和现状,四川省加快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困难,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传统产业、低技术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和原材料初加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制造业比重较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远远高于发达地区。综合测算显示,目前全省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8%左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和技术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发展道路。
展望“十一五”,四川省面临着加快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日益扩大,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趋势更为强劲,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拓展。这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省内看,2005年全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的基础得到加强。综合省内外发展环境,依靠自主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摆脱传统低水平低效益的发展轨道,已成为四川省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抓住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加快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促进全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抢占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发展的先机。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流动、扩散、应用等若干环节与体系组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对区域协调发展来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时期,四川将继续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围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创新战略、品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目标,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强强联合,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培育壮大军民结合、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打造我省具有独特优势的航空、航天、核技术、军工电子等战略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与服务。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等行为,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信息,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指导服务。推动企业在关键、共性、重大与成套技术方面开展自主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抢占产业和技术发展制高点。完善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资源、人才配置机制,推动知识、技术、人才资源向企业流动,努力提高技术转移效率。落实国家有关技术、知识要素参与创新收益分配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形成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的一体化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对企业自主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是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建立并完善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现代化的中介服务体系,统一协调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开发平台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研究、成果转让、信息与仪器设备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搭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和投融资平台,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功能。加快成果产业化平台等载体建设,着力搞好绵阳科技城、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各类试点示范基地等创新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人才支撑和保障机制建设。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加大科技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用产业聚集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深化“院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示范专家大院、专家基地建设等经验,抓紧建设一批科研基地、技术开发基地、成果推广基地,推动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施展创业才华。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疏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
自主创新是高度社会化、系统化的活动。推动自主创新,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法治、政策、社会环境建设,理顺各方面关系,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形成理性的创新预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推动自主创新有序开展。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国资委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