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改革

2006-06-14 09:59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这是农村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而且在财政上给以必要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以扶植。但并不是说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政府。有的地方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建设新农村,拆掉了许多农民旧房,让农民住进高层楼房,每天扛锄头坐电梯,还有的地方集资给农民修别墅,结果确是出力不讨好,农民并不领情。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就能把农民的内在动力、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这样的积极性,有这样的创新能力,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不能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寄托在政府身上,因为机制不一样,如果主体不在农民,主体是政府,农民认为“你要我建”,那么农民处于被动地位,他的积极性就不高。反过来,如果主体是农民,“要我建”和“我要建”的积极性完全不同,“我要建”的积极性有内在的动力,他要去想办法,要去创新、要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更有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当然国家要支持,各级政府要支持,但是主体是农民。

二、充分发挥计生网络作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是什么?我认为,政府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有效的渠道或网络。计生系统在这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计生系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的公共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广大农村基层,深入千家万户,信息灵通,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对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在新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网络的优势,把它扩展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全方位服务,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项任务很重,涉及到干部培训、网络建设等方面,但其意义深远,应予重视。

三、建设新农村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模式

我去郑州开会,到郊区看了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南洋村,把许多农民集中起来,建了40栋房子,12万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亿多。农民集资大概5000万,贷款3000万,其他土地批租。我访问了一个五口之家,拥有300平方米,自家住了180平方米,还有120平方米出租,他的生活很富裕了。因为它是一个城郊,有这个条件,土地可以批租。所以,他可以有条件建。中国各个地方千差万别,不能一个模式,所以建新农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而且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停留在给农民建多少新房,而更重要的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要更多地关注失地农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土地被占用。失地农民是最大的困难群体,他们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处于较困难的状况下,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怎么解决呢?第一,给农民的补偿要补足。现在补偿不足的问题很突出。第二是尽量减少征地的范围。第三采取其他更有利于农民的办法,比如说苏州实行股份制的办法,土地入股,然后取得分红,而不是一次性卖断。第四要打破土地市场的垄断。

五、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首先是要推进巩固税费改革的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为了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十一五”时期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必须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

中央“十一五”《建议》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