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研究报告
摘要:据国研网报道,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出东部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而中部地区继续凹陷的格局,被经济界人士形象地称为“东高、西起、中间凹”。为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我省作为中部“凹陷地区”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的局面是:东部地区,借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政策形成的高速增长惯性和领先地位的优势,正在加速发展;西部地区,2001年起开始享受国家政策倾斜的扶持,开始大开发,大发展。
据国研网报道,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出东部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而中部地区继续凹陷的格局,被经济界人士形象地称为“东高、西起、中间凹”。为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我省作为中部“凹陷地区”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的局面是:东部地区,借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政策形成的高速增长惯性和领先地位的优势,正在加速发展;西部地区,2001年起开始享受国家政策倾斜的扶持,开始大开发,大发展;东北地区,2003年也有了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许多特殊政策支持,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而我省却只能在与国家数次政策倾斜擦肩而过后,作为少数几个没有多少国家政策倾斜优势的省份,自力更生地去发展。今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中部各省都在制定相应的策略,加快发展。我省如何认识当前形势?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速发展,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实现赶超和崛起?就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本报告立足对我省发展与全国比较,与中部六省比较,对我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对中部六省及我省如何抢抓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实现“中部崛起”进行了二些粗浅的思考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本研究报告共分六个部分:一、中部六省经济板块的界定及区位优势;二、2003年我省及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三、我省与全国、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比较及存在的问题;四、我省及中部六省实现崛起的机遇和可行性;五我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现崛起的建议。
一、中部六省经济板块的界定及区位优势
(一)中部六省经济区域板块的界定
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主要是依据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标准进行的。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份。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11个省(市、区)。2000年12月2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明确将传统的西部11省(市、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范畴,享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及发展科技教育等四项十六条政策措施,至此,内蒙古自治区也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范畴。吉林、黑龙江、江西等8个中部省份仅享受少数优惠政策。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特征看,吉林处于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河相望,居日本海15里,据俄罗斯的波谢特湾4公里,边界线总长1438.7公里,国家一二类边境口岸、通道18个;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省份,东北部与俄罗斯有绵长的边境线,全省有18个县(市)与俄罗斯相邻,边界线总长3045公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5个。吉林、黑龙江两省,不论是从地理环境看,还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看,都属于边疆近海省份,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与其它中部省份相距较远,在事实上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再加上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黑龙江、吉林已不算是中部。截至目前,国家指的中部省份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经济界称为中部地区凹陷也是指这六个省份。
中部地区六省,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5-40度,东经108-119度之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均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约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3.0%。中部六省的区位,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
(二)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
1、区位承东启西,交通四通八达。中部六省地处中国的中部,东部(安徽、江西)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接壤;南部(江西、湖南)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接壤;西部(湖南、湖北、河南)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必经之路;北部(山西、河南)与内蒙、北京、河北等省接壤,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距离辽宁、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也较近。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开放、东北大改造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部六省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境内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营运里程达1.51万公里,占全国的21.0%。境内公路星罗密布,京深、沪瑞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乡道,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通车里程达35.3万公路,占全国的20.0%。境内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相连,通航里程达3.21万公路,占全国的26.4%。境内民航方便快捷,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2、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部六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我省的煤、煤层气、耐火粘土、铝土、铁矾土、镓、铂,安徽的明矾,江西的铜、金、银、铷、铯、碲、伴生硫、白云岩、滑石、粉石英、铀、钍,河南的钼、兰石棉、铸型砂岩、天然碱、珍珠岩、兰晶石、红柱石,湖北的泥灰石、柘榴子石和金红石,湖南的钨、铋、独居石、莹石、海泡石、重晶石、长石。其中:我省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西的铜储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钨、金、银等均占全国较高份额。按照矿产分布及储量状况,中部六省形成以下三大基地,即:以我省、河南、安徽为三角的煤炭基地;以江西、湖北、湖南为三角的有色金属基地;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磷化矿基地。
中部六省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2002年,中部六省耕地面积2462.93万公顷,占全国的18.9%。除我省的森林资源较少外,中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江西、湖南的森林覆盖率均超过50%。2002年,中部六省有林地面积3044.13万公顷,占全国的19.2%。中部六省的水域面积广阔,全国四大水系分布其中,大小湖泊、水库和山塘星罗密布,淡水渔业养殖条件良好。2002年,中部六省淡水已养殖面积达215.67万公顷,占全国的46.2%。中部六省的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占绝大多数,经济开发前景广阔。动物资源最多的湖北达700余种,最少的河南也有418种;植物资源的最多江西达4000余种,最少的山西也有1700余种。中部六省自然地貌发育奇特,名山大川气势磅礴,革命遗迹寓意深远,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在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六省拥有27个,其中:我省的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庐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全国7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中部六省拥有187处,在全国84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中部六省拥有22处,其中井冈山、瑞金、韶山等革命遗址闻名全国。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中部六省拥有20座,在全国45个森林及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中,中部六省有9处,其中江西的鄱阳湖、山西的庞泉沟、河南的伏牛山、安徽的扬子鳄、湖北的神农架、湖南的八大公山等自然保护区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经济基础雄厚,主业突出。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地区,尤其以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为著,如山西的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河东6大煤田,安徽的淮北、淮南2大煤田,河南的中原、河南2大油田,河南的小浪底电站,湖北的三峡、葛州坝2大电站等。2002年,中部六省原煤产量44013万吨,电力生产量346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31.9%和20.9%。河南、湖北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江西、湖南的太阳能资源,江西、湖北、湖南的地热资源均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份额。从能源输出看,仅山西每年的煤炭外调量就达2.5亿吨,电力外调量也达212亿千瓦时,北京1/4的电力来自山西;而三峡电站设计装机容量高达1820万千瓦,目前2号、3号、5号和6号机组现已正式投产发电,将逐步向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上海等9省市输送电力。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36个行业大类中,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黑色金属矿采、非金属矿采、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烟草加工、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石由加工及炼焦等12个行业占全国较大比重。在重要工业产品中,原煤、钨、钢铁、卷烟、汽车、电力、炼焦、机制茶、棉纺织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中部六省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河南,还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2002年,粮食总产量、棉花总产量和油料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6%、35.0%和41.0%。中部六省的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也全国重要的畜牧饲养基地,农副产品输出占全国较大份额。
二、2003年我省及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2003年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3年,国民经济保持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5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收入达到379.5亿元,增长29.8%,比1999年翻了一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增长26.9%。与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比较,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2300亿元的预期目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3%,高于十五计划平均增长11%的预期目标。
经济结构调整健康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初步优化,粮食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总产达95.9亿公斤,增长3.6%。特色农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5%,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3%。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5个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其中,14户销售收入超亿元,9户进入全国重点企业行列。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64个重点项目全部达产,新增销售收入92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540个地市调产项目已有280个建成投产,新增销售收入105亿元,新增利税9.4亿元。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的建成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6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8%。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285户,比上年增加96户。年利税超过亿元的企业达37个,比上年增加9个。工业重点调产项目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100个高新技术项目,已有98项列入计划,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8项。目前已有60个建成投产,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1位上升到第12位。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28%以上。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133.5亿元,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6%。大运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县乡公路建设已完成总里程的35.8%;公路沿线绿化率达到74.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第五位,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从去年底排全国第20位提高到第16位。实现利税增长61.6%,实现利润增长1.09倍。全省工业企业综合指数为113.4,同比提高16.9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80亿元,增长23%以上,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中,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实现利税29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120元以上,实现利税和利润创我省历史最高水平。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趋于旺盛。全省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5.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39.2%,更新改造投资增长5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9.7%。特别是非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2倍,这表明全省投资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090亿元,增长30%。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建设,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00公里。大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太原--长治等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10公里。4000多公里县际与通乡公路开工建设,占到总里程的50%,通村水泥路里程超过1.1万公里。电力建设,新开工霍州二电厂、河津铝厂自备电厂两个项目,加上去年开工的“西电东送”4个项目、省内自用3个电源点项目、抽水蓄能电站以及部分煤矸石电厂,目前全省在建电源工程项目装机总容量近1000万千瓦。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13.3亿元,比年初增加93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85.7亿元,比年初增加704亿元。累计现金收入9676.5亿元,现金支出9734.5亿元,货币净投放58亿元。据海关统计,全省进出口总额为30.8亿美元,增长33.4%,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2.4%。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8万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22.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4%。
2003年,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中部其他五省发展的势头也十分迅猛,崛起和赶超的尽头不比我省逊色,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2003年中部其它五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3年中部六省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全国9.1%的平均水平,其中,我省达到13.2%,排列第一位;其它省份中,江西、河南也超过了10%,分别为13%、10.5%,湖南为9.6%、湖北为9.3%,安徽为9.2%的增速。工业发展明显提速,主导经济增长格局突出。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但农村经济基本稳定。2003年,一产增速除河南(-2.5%)、安徽(-3%)外,其他省区均高于全国的2.5%。工业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除湖北外,其他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尽管受“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但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三大需求全面攀升,同步拉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出口需求增幅提高,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政府及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03年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单位:%)
GDP 一产 二产 规模以上工业 三产 投资 基建
河南 10.5 -2.5 17 19.9 9.1 37.9 34.4
山西 13.2 2.7 18.4 24.2 8.6 35.9 28.7
安徽 9.2 -3 14 19.8 10 30.3 30.3
江西 13 2.7 24.4 21.0 7.4 59.5 62.9
湖北 9.3 5 10.2 12.5 9.7 16.9 10.9
湖南 9.6 2.6 12.6 20.7 9.6 24.4 13.1
2003年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单位:%)
更改 房地产 消费 出口 地方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
河南 56.1 34.1 10.8 40.6 17.8 9.0 0.9
山西 31 13.7 41.3 36.4 26.9 12.4 7.0
安徽 53.4 64.3 9.8 24.9 4.3 12.4 0.4
江西 45.4 82.2 11.7 43.1 19.1 9.0 5.3
湖北 19.7 33.8 10.8 26.5 10.0 7.9 5.0
湖南 32.4 52.4 10.8 19.5 -- 10.3 5.6
注:文中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中部省区宏观经济交流监测网及中经网“中经数据”
上表看出:我省2003年在中部6省经济增长指标排位中,GDP增长排第1位,一产排第3位,二产排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排第1位,三产排第5位,投资排第3位,基建排第4位,更改排第5位,房地产排第6位,消费排第1位,出口排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排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并列第3位,农民人均收入排第1位。
中部其它五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1、2003年河南省经济增长创六年来新高:200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突破七千亿元达到70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是河南省1997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高增幅,全省总量迈上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37亿元,因受灾下降2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均快速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550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9%。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569万吨,减产15%:油料产量310万吨,减产26%;棉花总产量38万吨,减产近51%。全年肉类总产量604万吨,增长5.9%。同时全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已达32%和38%;一批规模化养殖基地相继建成,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和对农民增收贡献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完成增加值303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创河南省历史最高水平。全年产品销售收入5224亿元,增长近26%;实现利润252亿元,增长4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754亿元,增长近20%,增速比上年加快近6个百分点。重工业拉动强劲,完成增加值1243亿元,增长2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同时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22%,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1亿元,同比增长26.5%,支撑投资强劲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主体自主投资积极性增强。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长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26亿元,增长近11%;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增长47%,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4个,增长12%;合同外资金额18亿美元,增长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5.6亿美元,增长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6%,涨幅为1998年以来最高点。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达到6926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223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略有下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
2、湖北经济发展许多方面创历史新高:全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39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8.4亿元,增长1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6.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高水平。投资、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3.59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58.69亿元,增长10.8%。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57亿元,增长10%,其中,工商税收171.99亿元,增长12.9%;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965.21亿元和685.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22元,比上年增加7.9%。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省85.4%的国有中小企业已改制为民营企业。多方筹措7亿多元资金支持省属企业改革,已将25户省属企业下放市州管理。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增加67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地区补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取消了243项行政审批项目。全年利用外资25.29亿美元,增长11.66%;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420.28万美元,为上年的2.67倍;制造业实际到资11.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9%,占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达74.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26.56亿美元,增长26.5%。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工业的集中度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如烟草工业围绕做强做大武烟集团,关停10万箱以下小烟厂,推进相关卷烟企业联合重组,烟草工业集中度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税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page]3、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34亿元,增长9.6%,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0.7%,实现净利润98亿元,增长40%。“十大标志性工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实现增加值294亿元,增长26.8%,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省6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2.8%、11.6%。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率达到3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2亿元,增长13.7%。“三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同步提高,完成财政总收入484.22亿元,增长14.03%。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732亿元和630亿元。全省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企业产权多元化进展较快。中小企业改革全面铺开,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48.4%和56.4%。证券融资57.7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1亿美元,增长27.1%;引进内资310亿元,增长95%。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36.5亿美元,增长26.7%。外事、侨务、对台、海关、贸促、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528元,增长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亿元,增长10.8%,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再就业41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81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4%。
4、江西省经济在五个方面呈现加速发展:一是经济崛起之势更猛。二是结构调整效果更优;三是经济效益更佳;四是经济景气更好;五是发展后劲更强。2003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长速度与广东等省并列全国第4位,比上年推进7位,在中部六省中位居前茅。其中:第一产业56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122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1043亿元,增长7.4%。人均GDP为6677元,比上年增长12.2%;工业经济高位运行,2003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比2002年加快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1%,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支撑经济加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增速比2002年快9.3个百分点,为全国第2位,居中部六省之首。国有及其他投资(快报口径)完成975.40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2.9%,更新改造投资增长45.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2.2%。受国债资金、招商引资等积极因素的拉动,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5.2%。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增速比2002年快2.6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的最高增幅。海关出口增势迅猛,全省海关出口总额15.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1%,增速比2002年加快41.8个百分点。新型产业结构开始形成。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9.8:43.4:36.8,与2002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完成7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1.7%,首次超过国有投资。200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8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占GDP的比重已达10.1%,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县(市、区)也达到67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速列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分别比2002年前移13位和2位。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7.45%,比上年提高13.42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赢利。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0元,比上年增加564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2458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长5.3%。全省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3.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部第一位,有18家世界500强企业、21家国内200强企业进入江西省,投资;新引进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48个,超亿元的内资项目243个。开放型经济正在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45.28亿元,比年初增加407.76亿元,增量是上年的1.67倍。中长期贷款净增268.58亿元,基建、更改、个人中长期消费分别占64.4%、2.7%和19.9%,信贷资金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经济主体的活力增强,为宏观经济增长奠定了稳固的微观基础。
5、安徽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9.2%;财政收入跨上400亿元台阶,达412亿元,增长18.9%。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实现利润增长65%,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商贸、旅游、通信、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行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0亿元,增长25%;银行新增贷款488.1亿元,比上年多增14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1亿元,增长9.8%;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增长38.7%,其中出口30亿美元,增长22.3%。多年期盼的三大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开始显现,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和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上市融资募集资金30.8亿元,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启动实施,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47.9%;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到位330亿元,增长85.6%。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工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交通、能源建设力度加大,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突破1000公里,农村公路开工建设7000多公里,高强度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0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增长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428亿元。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住房、教育、通信、旅游休闲、健身保健等消费比重增加。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21和4.65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0.65%以内。
(三)2004年中部六省区部分政策比较
在全国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中部各省区纷纷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抢抓发展机遇,加速经济发展。
江西: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煤电运、资金、人才三大突出矛盾。煤电方面,在现有电力装机容量的基础上挖潜增效,增加电力供应70万千瓦,实施错峰用电措施,制定合理的峰谷电价,加快煤炭生产,保持煤炭合理库存;资金方面,着力解决企业信贷担保问题,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改革;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培养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大力培育企业经营者和重点学科带头人。
湖南: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一是坚持巩固与拓展并举,在继续巩固广东沿海劳务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东、西、北和海外劳务市场。二是坚持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并举,维的投资性收入。
湖北:明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工作方法,实行“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城乡统筹抓,工农一起抓”,通过五个方面的有力措施,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即多种多养增收、调整结构增收、二三产业增收、外出务工增收、落实政策增收。
河南:一是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30条续建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高速公路329公里,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8公里;二是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发展大容量机组,严格限制小火电,新增发电装机220万千瓦,基本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
三、我省和中部六省与全国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我省及中部六省,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经济长足发展,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经济崛起之势和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但是,与东部地区的高速增长及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势头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和问题。
(一)六省共有的问题
1、地区区位优势减弱,形成区域发展凹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我省在内的中部地区,都一直以承东启西独特的区域位置而自以为得意,当沿海地区借助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而率先发展起来时,中部地区都在乐观预计下一个大发展的地区就是中部,然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一次将中部地区崛起的梦想成为梦想,这时,中部地区承东接西的区位天然优势,就变成了“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先天劣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空间距离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大大缩减,中部地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本从自己的上空流过,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优势正在减弱。
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地区通过划定经济特区,率先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经济获得了超速发展,已经远远将中西部甩在后面。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正以浦东开发开放、重塑上海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和2010年的世博会为契机,主动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与合作,区域经济正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东南沿海经济区,正利用CEPA带来的大好机遇,发挥其毗邻香港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大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力度,促进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环渤海经济区,发挥其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依托拥有优良的海港、钢铁、能源和广阔的市场腹地,再加上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使得这一区域征程蓬勃发展的势头,大有赶超“长三角”、“珠三角”之势。东北经济区,历来就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东北三省正利用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的重大战略,重振老工业基地昔日之雄风,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势不可挡。不甘示弱的西部地区,正在实施西部大开放,充分利用西部大开放、大开发的政策倾斜政策,积极通过“沿边开放”、“资源开发”等措施,使西部经济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期间东、中、西部GDP增长率比较(1981年--2001年)
地区 1981--1990年 与东部差距 1991--2001年 与东部差距
按统计局可比价格
东部
中部
西部 9.98
8.75
9.12 -1.23
-0.86 12.94
10.70
9.63 -2.24
-3.31
按作者计算的不变价格
东部
中部
西部 8.80
7.85
8.71 -0.95
-0.09 11.68
9.64
9.69 -2.04
-1.99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上表列出了按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至2001年)的年均GDP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中西部比东部平均增长率低1个百分点,90年代则低2--3个百分点。按第二种方法,80年代中西部比东部平均增长率低不到1个百分点,而90年代则低近2个百分点。
东、中、西部跨地区资本流动情况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国内资本
跨地我流动额
东部 9 13 -151 -300 -408 -709 -586 -904 -595 -1227
中部 -121 -114 -153 -199 -332 -375 -681 -519 -939 -567
西部 112 101 303 499 740 1083 1267 1423 1534 1794
资本净流入(包括外资)
东部 226 557 1175 2146 2261 2302 2652 2445 2373 1795
中部 -111 -73 -18 23 -50 -49 -285 -156 -628 -262
西部 121 122 418 699 897 1230 1478 1618 1686 1974
资本净流入
比GDP(%)
东部 22.0 4.0 6.1 8.4 7.0 6.1 6.2 5.3 4.8 3.2
中部 -1.9 -1.1 -0.2 0.2 -0.3 -0.3 -1.4 0.7 -2.8 -1.1
西部 3.0 2.6 7.1 9.1 9.5 10.0 10.8 11.0 11.0 11.7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
上表反映,东部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国内资本净流出,多数年份有数百亿的规模,在2000年达到1200亿元,但加上规模巨大的外商投资,东部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多数年份超过2000亿,中部每年有几百亿元的资本净流出,加上外资也没有改变流出的格局,西部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后期突破1000亿元(不包括外资)。
唯独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六省,在东西部垄起的过程中,面临政策塌陷的危机,在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格局中,位次不断后移,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地位正在逐步丧失。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中部地区靠农业发展出路已经越来越窄。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难境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受到东部地区的明显挤压,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因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难以向中部地区转移;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短期内也很难有所突破。城市化发展缓慢,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外移,资本外流,进一步削弱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也削弱了中部地区发展原动力和加速力。从长远发展看,全国区域经济落差会逐步缩小,经济总体上呈现平衡协调发展。但从现阶段看,中部地区经济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2000年国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年国家再次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国家已连续两次出台加快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短期内关于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举措不会出台,中部地区丧失了重点开发的机会。
东、中、西部人均GDP和相对比例的变化(元/人,当年价格)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2年
人均GDP(元/人)
东部 598 2240 11334 14363
中部 391 1338 5982 7047
西部 308 1156 4687 5536
中部/东部 65% 60% 53% 49%
西部/东部 53% 52% 41% 39%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运趋势和影响因素》
上表反映东中西经济增长率的差别,也导致了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的明显扩大。1980年,中西部人均GDP按各省区加权平均计相当于东部的65%和53%,到2002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结9%和好9%,差距的扩大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情况(按当年价格,亿元)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因定资产投资总额 911 2543 4517 20019 32918 43500
投资丁对比例
(东部=100%)
中部 61% 55% 45% 34% 38% 38.6%
西部 48% 36% 34% 26% 33% 35.2%
投资率
因定资产投资
(当地GDP)
东部 18% 29% 25% 38% 34% 35%
中部 18% 28% 20% 27% 28% 31%
西部 22% 30% 21% 30% 37% 42%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上表计算了1980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之间分布的情况,1980年改革初期,中部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东部的48%,而在改革开放后,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0%以上,并在1995年降到仅占东部的26%,由此可看出改革开放后投资的倾斜性,及投资的倾斜性是导致东中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此外,中部地区的工业产业与东部地区同构性很大,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中部地区这些产业很难有大的突破,也很难超越东部地区,除非到了东部地区真正大规模转移这些产业时,但这需要很长时间。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这并不代表资源优势就一定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没有政策推动,没有外来大规模资本流入,这些资源就很得到充分利用,也就阻碍了中部崛起的进程。至于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推动力,中部地区享有,其他地区也一样都可以充分利用。
2、中部六省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八个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受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省及中部六省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
一是综合实力总量不小,但平均水平偏低。2002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0亿元,占全国GDP的23.0%,比重高于长江三角洲(18.9%)和珠江三角洲(9.3%)。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06.66万元)的2.1倍,但仅长江三角洲(1914.16万元)的1/8和珠江三角洲(2297.87万元)的1/10左右。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GDP为650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972元)的81.6%,也仅长江三角洲(25283元)的1/4和珠江三角洲(40322元)的1/6左右。
二是经济结构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2002年,中部六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34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9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69.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18.5:45.5:36.0。从第一产业看,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4个百分点,更远高于长江三角洲(5.8%)和珠江三角洲(5.6%)。从第二产业看,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8%)6.3个百分点,也低于长江三角洲(51.9%)和珠江三角洲(49.3%)。从第三产业看,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7%)2.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长江三角洲(42.3%)和珠江三角洲(45.1%)。
三是外向度低,海关出口额小,利用外资额少。2002年,中部六省海关出口总额141.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3%,比重远低于长江三角洲(28.4%)和珠江三角洲(34.6%);从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远低于长江三角洲(39.9%)和珠江三角洲(97.7%)。2002年,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63.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1.5%,比重远低于长江三角洲(33.2%)和珠江三角洲(27.1%);从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远低于长江三角洲(7.9%)珠江三角洲(12.9%)。
四财政实力不强,财力总量和人均财力偏弱。2002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1263.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4.8%,比重低于长三角(19.2%),但高于珠三角(9.1%)。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2.3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8.88万元)的1.39倍,但仅是长江三角洲(164万元)的1/13和珠江三角洲(186.27万元)的1/15左右。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35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664元)的52.7%,也仅是长江三角洲(2166元)的1/6和珠江三角洲(3268元)的1/9左右。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明显偏低。2002年,中部六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7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702.8元)低1324.0元,比长江三角洲(10361元)低3982.2元,更比珠江三角洲(14285元)低7906.2元。2002年,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75.6元)低193.3元,比长江三角洲(5081元)低2798.7元,更比珠江三角洲(6004元)低3721.7元。从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中部六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8:1,比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1),但仍高于长江三角洲(2.0:1)和珠江。三角洲(2.4:1)。
六是工业增长基础有待夯实,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要看速度,还要看质量和效益。以江西为例,江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江西经济形势夏季报告》显示,目前企业效益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因素,企业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还不足。2003年利润的提高主要还是靠少数行业和企业拉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烟草加工、电力生产及供应、医药制造等5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省的54%左右;实现利润前25家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部利润的85.4%。而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困难。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仅为97.57%,比全国平均水平(138.5%)低40.93个百分点可见,经济的增长与效益的提高还有一定的反差。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也显示,湖北省工业增长后劲贫乏。主要体现为“一缓一弱一不足”。所谓“一缓”就是重点地区发展滞缓。增幅在15个百分点以上的仅4个地区,而三大重点地区武汉、襄樊、十堰的工业生产自一季度以来逐月回落。而“一弱”即主导行业拉动力减弱。虽然汽车、黑色冶金、化工、纺织和电力组成了湖北省工业的支柱行业群,但核心主导行业基本上是汽车制造业“一业独大”。“一不足”就是骨干企业动力不足。湖北省产值50强企业,工业生产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27家,12家企业呈负增长。
七是电力和资金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省肉用电需求猛增,电力供需失去了平衡。2003年我省缺电状况日益严重,2003年1至11月份,全省累计拉闸限电78611条次,为上年同期的67倍。进入冬季,全省日均限电130万千瓦以上,晚高峰最大缺口达193万千瓦,成为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根据预测,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约11%,电力负荷预计增长在130万千瓦左右,可投产机组仅为120万千瓦,电力缺口为19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只能达到7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不能适应全省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对电力的需求。2005年可投产机组120万千瓦,如按用电负荷增长150万千瓦计算,电力缺口将达到23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山西经济走势仍可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除2005年之前可投产的240万千瓦装机外,还需再投产620万瓦机组,才能保证2006年之后省内电力供需基本平衡。2003年河南省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但电力生产和供应紧张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非典疫情结束后,随着生产逐步恢复和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等生产要素约束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另外流动资金紧张也影响了河南省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业生产速度提高,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工业企业销售成本同比上升24.6%,应收及预付账款增长4.9%,特别是小型企业应收及预付账款增长13.4%,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江西是个电力资源相对富余的省份,但也出现有电供不上的情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西省工业用电量增速比工业增加值增速慢5.04个百分点,也比发电量增速慢4.46个百分点。随着江西经济的加速发展,电力供应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显现。
八是就业与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就业形势的严峻是全国性的,2003年“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三峰叠加”,虽然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但仍难以消耗大量劳动力。江西省,2003年新增劳动力在80万人左右,新增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1.9万人。截至6月底,全省国有企业下岗人数28.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13万人,登记失业率达到3.6%,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河南,截止2003年6月底,企业下岗职工人数46.3万人,其中国有企业22.4万人;大中专毕业生比上年增加5万人,达到24.6万人;此外,还有5万多转业军人待安置,35.4万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就业。
[page]东中西部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得分
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 非国有经济
的发展 产品市场的
发育程度 要素市场
的发育程度 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
平均 6.05 5.34 7.44 3.60 5.26
东部 7.52 7.73 8.80 5.64 6.44
中部 5.77 4.41 7.25 2.72 4.94
西部 4.78 3.63 6.21 2.19 4.31
东西差距 2.74 4.10 2.59 3.45 2.13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上表是根据国民经济研究所市场化指数课题组使用25项客观指标进行度量的结果,反映市场化进程在各地差别仍然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而且在市场化进程中也走在中西部前面,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
3、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比较呈现的问题。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与其它地区的发展能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既反映一个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又能够勾画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国际上常用权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六省1976年以来,六个主要年份(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并与全国比较,具体情况如下:
1、中部六省和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利用分层加权模型,根据六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对照全国平均水平,以发展能力指数等于100代表全国水平,计算出中部六省六个主要年份的发展能力指数如下表。
1978--2001六个主要年份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指标 江西省 山西省 安徽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六年平均 78.48 93.17 79.70 85.94 99.44 89.43
1978 84.74 104.76 75.40 79.28 96.69 87.92
1985 79.20 94.38 81.95 84.22 96.63 87.82
1990 82.29 102.02 80.76 82.23 100.67 86.88
1995 71.80 83.91 86.28 93.37 105.89 96.19
2000 74.51 84.59 77.68 88.60 95.59 86.54
2001 78.35 89.38 76.11 87.94 101.18 91.21
综合六个评价年份分析,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强,四年居第一位,其余两年居第二位,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弱,三个主要年份居第六位。六省中只有湖北的1995年、2001年和我省的1978年、1990年,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从起始两年对比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排序前移的是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分别前移一位,济社会发展能力排序后移的是我省和江西两省,其中,我省后移两位,江西后移一位;安徽保持在第六位置不动。从位次变动区间大小看,我省变动幅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并且在剧烈变动中后移;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变动区间较小,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变化比较平稳,湖北、湖南长期处于较高的位次,安徽、江西一直在低位徘徊。
2、经济绩效分析。六省中,经济绩效指数最高的是湖北,有三个年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最低的是安徽,有五个年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从起始两年对比分析,经济绩效指数提高的是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河南、湖南分别前移两位,湖北前移一位,安徽的位次保持在第六位不变,我省经济绩效指数大幅下降,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五位,江西由第三位下降到第四位。
3、政府效率分析。六省中,政府效率指数最高的是湖北,六个年份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最低的是安徽,有三个年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从起始两年对比分析,政府效率指数位次前移的是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中湖北上升三位,山西、安徽、河南三省的位次下降,其中安徽下降四位。
4、开放程度分析。六省的开放程度水平都长期较低,并远远低于全国水平。1978年,六省开放程度指数平均值为32.6%,2001年平均值为37.9%,对比前后两年,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停留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六省中,开放程度最高的是湖南省,最低的是河南省;从变化过程分析,开放程度提高得较明显的是湖南、湖北和安徽三省,23年间分别提高了18.5、10.6和7.5个百分点,河南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我省和江西则处于中间偏上水平。
5、商业与金融效率分析。六省的商业与金融效率长期低于全国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六年中,商业与金融效率指数最高的是湖北,其次是我省,最低的是安徽。产业经营能力较差,金融业发展较慢是六省商业与金融效率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6、基础设施分析。六省的基础设施发展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优势逐步缩小。中部六省基础设施指数平均值最高的年份是1995年,达到134.32%。基础设施发展能力最突出的是我省,六年中有五年保持在第一的位置。
7、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分析。六省科技与人力资源均低于全国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2001年六省指数平均值达到86.13%,但仍低于1978年的水平。六个年份中,只我省的1978年、湖北的1995年、2000年、2001年,其科技与人力资源指数高于100%,其余都低于全国水平。中部六省中,科技与人力资源最强的是湖北,其次是我省,最弱的是安徽。对比1978年和2001年,科技与人力资源指数上升的是湖北和河南两省,其余四省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我省下降的幅度最大。中部地区同全国的差距在扩大,2001年,中部六省每万人专利批准量平均为0.29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7.8%,2001年,中部六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平均为16.4 4亿元,只有全国各省平均的65.1%,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二)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比较
据查阅省统计局有关文字资料、图表显示分析:
1、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总量水平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看,1980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6位;到198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提高为2.44%,在全国的排位前移1位,与全国差距有所缩小。1990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虽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2.4%附近,在全国的位次也在第18位。1992年以后,在东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溶为一体,国民经济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以电子计算机、移动通讯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此期间,山西产业升级步伐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此影响,山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出现下降,到1995年跌至1.77%,此后,长期徘徊在2%以下,在全国的位次也下降至第20位以后。从投资和消费情况看,1990年以前,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一直保持在3%左右,在全国排前15位,居中上游水平。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不再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迅速由3%左右下降为1.9%直至1995年的1.5%,在全国的位次也降至第20位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排位虽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在20位左右徘徊,但所占比重却由八十年代的2%左右降至1.8%。从工、农业总产值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六五”和“七五”时期。这两个时期,山西分别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69.1亿元和1979.3亿元,占同期全国比重达2.5%和2.3%,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6位和第17位。“七五”时期以后,在能源工业推动力减弱之后,山西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相对有所放缓,在全国的排位及所占份额均有所下降。以1995年和2000年为例,山西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下降为2.0%和1.42%,在全国的排位均降为第18位。2002年下半年全国新一轮经济升温为我省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上升为1.55%。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山西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且与全国的差距呈扩大态势。1980年,我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在全国排第19位,到1990年所占比重降为1.63%,位次降为第22位,2002年,所占比重仅为1.3%,位次下降到第25位。
2、山西人均水平与全国人均水平比较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看:1980年,我省人均GDP为44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12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6%;1985年,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8%。随后,山西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出现扩大态势,特别是九十年代后,这种差距迅速扩大,到1995年,我省人均GDP仅为全国的70%,与全国的差距扩大为1475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置后移至第19位。2002年,我省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继续扩大为1851元,在全国居第21位。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看:1980年、1985年、1990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9.7元、595.3元和1290.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额分别为97.9元、143.8元和219.3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81%和85%,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第28位、第29位和第26位。差距呈相对缩小趋势。1990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1995年和2000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06元和4724.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和75%,居我国的第27位和第31位,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4元,居全国第24位,达到历史上最好位次。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看:1980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8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全国居第25位。199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3.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在全国居第20位,2002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8%,和全国的相对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1.1个多百分点,绝对差额由1990年的82.8元扩大到2002年的325.6元。
3、山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
从三次产业的比例比较:1980年,山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9:58.4:22.6,其中,第一产业低于全国水平11.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水平9.9和1.2个百分点,到1990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18.8:48.9:32.3,第一产业低于全国水平8.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高于全国水平7.3和1个百分点。1990年以后,我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02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再演变为9.8:53.7:36.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1990年下降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1990年上升4.8和4.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和2.7个百分点。山西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三次产业的构成层次较高,但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升级步伐较缓。从工业结构比较:轻重工业比例看,山西重工业比例较高,属于“畸重”型工业结构。1980年、1990年、2000年、2002年,山西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7:71.3、25.5:74.5、14.4:85.6和11.4:88.6。重工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所占比重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8.5、23.9、32.9和27.7个百分,点。从重工业内部比例看,山西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极高、加工工业所占比重极低,基本处于粗加工、低效益型的初级结构状态。1980年,我省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为36.7:31.4:31.9,到1990年演变为29.9:25.7:44.4,2000年再次演变为19.9:45.9:34.2,2002年继续演变为27.0:53.9:19.1。其中:2002年,山西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8.3和15.1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4个百分点。从工业行业内部构成看,山西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以及炼焦业等5大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行业之间发展极不均衡,支柱产业单一,带动效益差、影响力弱。2002年,上述五大行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4%、72.7%和79.8%,分别高于同期全国水平47.7、49和56.2个百分点。但从其影响力来看,五大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253、1.2073、0.9341、1.1471和1.053,与1997年相比,除煤炭采选业的影响力略有上升外,其余四个行业的影响力均呈下降趋势。
4、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轨迹是:八十年代,国家确定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当时,国家通过大量投资,以煤炭的高强度开发为主要途径:建设山西特大型煤矿。有资料显示:1981年-1990年,中央在山西的投资约达330亿元,占同期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国家的大量投资,也使山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25.5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23.4亿元,增长了近4倍,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3.1%上升到1985年的3.7%,排位也上升到第13位,虽然到1990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在全国的排位仍保持在第14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加,带来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最终刺激了山西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相对缩小了我省与全国水平的差距。1981年--1990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15.9%、工业平均增速达10.8%,在工业中,能源工业平均增速达9.2%,煤炭工业平均增速达8.4%。同期,山西GDP平均增速为8.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3%),总量位居全国第1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由1980年的20个百分点下降到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也同步缩小了7个百分点。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中央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供求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一般工业消费品在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多年来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设施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也有了实质性缓解,生产资料产品大都供过于求,农副产品供给稳中趋升,大部分行业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生产能力过剩。同时,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确定沿海地区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并在财政、金融、外汇、计划投资、利用外资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实行集中倾斜。另外,国家实施的“能源西移”战略也开始对我省构成不利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沿海和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转变,使我省经济生活的各种矛盾明显凸现。从产业结构讲,九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煤炭采掘业仍然是山西的主导产业,但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幅射作用已经弱化。主导产业弱化问题也曾经引起当时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分别于1990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了工业结构调整的“14888”工程建议,1993年提出了实施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搞好挖煤、输电、引水、修路等“三基四重”战略。但是,九十年代初、中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停留在八十年代的发展思路上,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上,忽视了主导产业的转换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从1990年-1997年,山西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以及炼焦业等5大行业累计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由九十年代2.5%下降到1.5%左右,与此同时,GDP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4%下降到1.8%左右,人均GDP水平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5%下降到7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80%多下降为70%多。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结束,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状况已彻底缓解,全面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资源供给的约束转向市场约束,企业发展从争项目、争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经营转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质量效益型,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也从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膨胀和控制物价转向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和新阶段要求山西改变低效的能源重化工发展模式。近几年来,我省加大了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止,并在逐渐缩小。
(三)山西经济结构存在的十个突出问题
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现阶段山西经济结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还较严重和突出,我省的权威部门和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概况起来主要是:
一是产业结构“传统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第一产业脆弱不稳,1997—2001年的5年间,全省第一产业出现3年负增长,主要原因虽是农业受自然灾害所致,但说明山西农业基础地位低而不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畸重”格局没有改观。2001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中企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3.9%下降为11.2%,5年间又下降2.7个百分点。在重工业内部,又集中在传统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2001年山西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工业占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依然高达74.5%,虽比1996年有所下降,但仍比全国51%的水平高出23.5个百分点。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01年,山西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科技等行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垄断经营、准入限制等约束下,山西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服务功能不强。
二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复归”的倾向。启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产业结构失衡,支柱产业趋同化的现象严重,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导致全省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且由于将整个国民经济维系在极少数的几个主导产业上,经济波动较大。但从去年以来,受煤炭、焦炭、生铁和普钢等能源、原材料市场好转的影响,不少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又开始大量兴建煤矿、炼焦厂、炼铁厂,扩大煤炭、焦炭、生铁和普钢的生产规模,出现了以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低水平投资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复归”苗头,甚至有些“五小”企业等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有抬头迹象。这方面表现最为严重的是焦炭。2002年全省焦炭产量为6600万吨,目前出现了无序扩大的趋势。据估计,现有能力加上在建、筹建的焦炭总规模大约有8000万吨以上。产业复归将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必须引起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
三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在农业内部,传统的种植业仍然占农业的主导地位,传统农业产品仍然是主导产品。2001年山西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2.4%,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7.2个百分点。在工业内部,山西前五大行业为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而全国前五大行业则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1年,山西化纤、机械、电子、电气、仪表等高附加值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9.4%,大大低于全国28%的水平。
四是环境压力加大,制约着优势资源作用的发挥。我省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煤炭、铁矿、铝钒土和白云石等资源储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发展以此为原料的产业条件十分有利,如炼焦、炼铁、镁、铝以及电力等产业。事实上,这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我省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发展这些产业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污染较重。像炼焦业在2002年排放S02为28万吨(约占全省总量119.9万吨的23%多),固体颗粒物为46万吨,苯并芘为127吨。全省炼焦区的苯并芘(严重的致癌致畸物)的含量为64纳克/立方米,局部地区高达100--300纳克/立方米,远高于美国的2纳克/立方米的标准,也大大高于我国10纳克/立方米的标准。再如,电力工业,2002年全省火电厂排放S02、烟尘、工业废水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46.2%、37.3%、27.6%,而其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4.79%。尤其是这些产业中低水平、小规模的生产企业污染更为严重。这就导致局部地区乃至全省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呈加重趋势。事实上,对于我省来说,环境容量本来就非常有限。因此,环境已经成为我省发展经济最大的约束条件,成为发挥优势资源作用的制约条件。
五是水资源短缺与煤炭等资源丰富并存,限制了优势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一方面,我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据统计,我省已查明的煤炭储量为2163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9.8%,居全国第一位,且煤种齐全。特别是我们已经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煤炭年产量占全国的1/4,年出省量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3/4,2002年煤炭产量高达4亿吨。由于煤炭资源丰富,我省的电力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2002年我省的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428万千瓦。可以说,在山西发展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有着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我省又是一个水资源异常短缺的省份,水资源指数在全国排第29位。我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38立方米,按照联合国所提出的“水紧缺指标”,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处于500立方米以下的最低档)。人均供水量为170立方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是全国平均值的41%,从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评定,属于供水严重不足的地区。1998--2000年全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高达68%,早已超出国际公认的20~40%的用水高度紧张的标准。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不间断、大规模挖煤形成的漏斗、水位下降以及水污染等却对水资源形成极大的破坏。据《山西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影响调查研究》(该研究课题通过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专家评审,认为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表明,我省每挖1吨煤,对地下水破坏动储量为1.41立方米,破坏静储量为1.07立方米,合计为2.48立方米。若按年产煤4亿吨计,则年破坏水资源近10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引黄工程每年的引水量。发电耗水对我省短水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的发电方式耗水极大。2000年全省电力工业取水量为4.02亿立方米,是全省工业的第一取水大户,占全省总取水量的7.1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取水量的38.4%。水资源短缺与煤炭等资源丰富并存的现实矛盾,限制了我们沿用传统生产方式,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page]六是生产要素结构不健全。自然资源、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生产要素结构不健全是我们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资源要素来看,山西属于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但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矿产方面,而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严重匮乏。山西号称资源大省,但从山西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的资源看,则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上。煤、铝土、耐火粘土、铁钒矿、珍珠岩、镓、沸石等25种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居全国首位,尤其是煤炭资源占到了全国的1/3。这为山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也为山西结构调整带来了“刚性”难度。山西土地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9位。2001年末,山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13公顷,略高于全国人均0.1公顷的平均水平,低于世界0.23公顷的水平。但山西的耕地质量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有3/4r 耕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仅有约1/4分布在山间河谷平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长期在30%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国41.4%的水平。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地产出率低,与全国比较明显处于劣势。山西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立方米,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全国的9.3%。从资本要素来看,山西总投资规模小,金融融资能力弱,利用外资水平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经济增长属投资拉动型的山西来说,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尤为重要,但是“八五”之后,山西投资规模明显不足,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七五”之前,山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多年基本稳定在3%以上,“七五”下降为2.7%,“八五”降为1.9%。“九五”降为1.8%,近几年来,山西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基本保持在1.9%的水平,但2001年又降为1.8%,与山西总人口占全国2.6%的规模相比,显得山西投资规模明显不足。与周边河北、陕西、河南、内蒙相比,山西投资总规模也显得明显不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高出内蒙,排在了5省区的倒数第二位。从金融融资方面看,山西利用金融资金能力也显得较弱。2001年底,山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408.4亿元,仅占到全国总量的2.1%,总量规模在周边省区中也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山西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66亿美元,为全国总额的1.1%;外商直接投资额2.3亿美元,不到广东省的2%。从技术要素看,山西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类活动简称为研究与发展活动(R&D),世界上通常用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2001年,山西投入的R&D经费为9.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6%,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从人力资本要素看,山西基础性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高素质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人力资本要素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作用程度,国际上通常用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每万人拥有的在校大、中、小学生数,财政支出中科学教育卫生事业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两项指标并以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2001年,山西每万人拥有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分别为48人、670人和1044人,而同期全国分别为56人、403人和500人。山西每万人中拥有中、小学生的人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拥有的大学生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山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7%,同期全国为3.8%,山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
七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的趋同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3.5%以上。由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及国家投资政策的错位引导,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的趋同性更为严重。2001年,山西11个市地工业增加值中,采掘业所占比重超过40%以上的有4个地市,其中大同47.4%、阳泉40.1%、晋城52.1%、朔州52.9%;另外还有3个地市接近或超过2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在10%以上的市地达到6个,还有1个市地接近10%。五大支柱行业冶金、煤炭、机电、化,工、电力增加值比重均超过75%,其中达到90%以上的市地有4个,80%以上的5个。
八是消费率偏低。投资与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世界发达国家与我国率先发展省区的实践表明,拉动经济增长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消费拉动型的。从国际比较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已达到78—79%,发达国家的水平则更高。2001年山西最终消费率为5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同期投资率高达44.8%,比全国水平高出6.8个百分点。消费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缓慢。2001年与1996年相比,山西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59%,低于同期政府消费增长速度(12.99%)8.4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当然,目前山西消费率偏低是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的。从亚洲四小龙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看,较高投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从长远看,提高消费率和降低投资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九是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到2001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6位,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11位。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近年来对外贸易也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但与全国相比,则依然存在有相当大的差距。2001年,山西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9.4亿美元,仅占到全国的0.38%。外贸依存度(海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远远低于全国44%的平均水平,比邻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还低1.9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广东省(138.4%)则相差更远。
十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进一步加大。统计资料显示,全省437个建制镇中,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上的不足0.5%,许多县级市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农村小城镇建设布局也分散,缺乏地区性整体布局规划。受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1996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57.2元,2001年增加到1956.1元,5年间仅增加了398.1元,年均仅增长47%,其中1997年与1999年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02.7元增加到5391.1元,增加1688.4元,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由1996年的21455元扩大到3435元。受收入差距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200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96年的1174.3元增加到1221.6元,仅增加47.3元,年均增长0.8%;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035.6元增加到4123元,增加1087.4元,年均增长8.1%。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由1996年的1861.3元拉大到2901.4元。
四、我省及中部六省经济崛起的可行性
(一)我省及中部六省经济崛起面临良好的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将拉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据经济界权威部门测算分析,国家的建设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率可以维持在37%左右,与日本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投资率相近。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拥有近13亿人口的市场潜力正逐步转化为现实巨大市场容量和发展机会,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顺势而上,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六省也将在客观上获得发展机遇。如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通江达海的公路、铁路干线,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以及建设横贯东西的大城市间宽带高速信息通道等等,都要落脚到中部或经过中部,使中部地区在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顺势而发展。
二是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策略将助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使中部地区更加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增强了信心。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国家提出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表明国家将进一步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中部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这些扶持政策和指导方针,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条件。
三是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国际资本将更多地投向中国,给中部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总是流向资源丰富的地方。中部省份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低、交通辐射能力强的优势使传统产业新兴化,也可以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赶超和崛起增加原动力。此外,中部还可发挥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建国五十多年来形成的经济比较优势,在我国加入WTO进程中,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赶超和崛起。
四是数年来改革发展积聚的能量,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开始释放。中部各省数年来坚持不懈的抓改革开放,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开始显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开始显现,中部地区正努力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经济体制更趋合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和成熟,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巨大能量正在进发。
(二)以我省实现经济崛起和赶超的可行性分析
1、从我省经济赶超战略分析,经济崛起和赶超的可行性。
“十五”末期,要使我省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前移并进入中部六省最前列,必须以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体系之一,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届时,全国GDP总量将达到35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我省来看,实现GDP总量翻两番,到2020年应达到6576亿元,其中到2010年翻一番应达到3288亿元,年均增长7.18%。若按全国人均GDP到2020年达到3000美元倒推计算,我省GDP总量应达到8700亿元,其中2010年应达到3783亿元,年均增长8.69%。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综合分析前进中的诸多因素,对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争取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按照这个总体目标,我们应到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并力争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期满时)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若不出现大的不确定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如期实现阶段性的分解赶超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提前3年,也就是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有望达到。建国以来,我省财政收入曾跨越三个百亿大关。从1949年848万元,到1994年达到99.6亿元,接近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8亿元,用了45年的时间;到2000年达到194亿元,接近2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4.5亿元,用了6年的时间;到2002年达到292.4亿元,接近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8亿元,用了2年的时间;今年财政收入净增81亿元。从山西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和发展的活力看,再经过两年的努力,每年财政收入净增100亿元是完全有可能的。由此来看,从经济总量增长上加快速度,赶超和崛起是完全有可能性的。
今后一段时期正是我省一大批潜力产品做大做强的时期,是我省西电东送项目建设投产时期,是我省结构调整有明显变化的时期,也是我省投资、消费和出口都将有较大增长的时期,更是国家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显现效益的时期,这个时期也必然是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从经济发展的要素吸纳能力和条件方面分析,我省资源等“引力场”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循环圈内的资本总是向资源丰富的地区聚集,我省地下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焦炭等对资金、技术和产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今天煤炭、焦炭、电力等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就可以吸引来来许多方面的投资和技术,打破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我省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低,投资回报率高,这“三低一高”使之逐渐成为投资业兴的一方热土。我省储蓄持续高速增长,居民的金融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创业环境的改善,将激活民间资本,创造出巨大的投资需求。供给方面,随着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消费模式不断变革,进一步密切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促进有效供给的加速增长。
2、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发展态势看,经济崛起和赶超的可行性。
考察我省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的一般规律,我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今后经济的发展将呈加速度发展的态势,新一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继实现了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为我省经济赶超和中部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大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1)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为经济崛起和赶超提供了可能性。1996—2001年,山西GDP年均增长8.29%,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0.71%,第二、三产业增长9.97%,第三产业增长7.96%。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由1996年的16.2:48.0:35.8变为2001年的9.6:51.6:38.8,呈现一产下降、二产稳中有升,三产快速上升态势。经济总量增长从改革开放前主要由一、二产带动,转为主要由二、三产带动。二产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支撑山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其中工业为53.9%,比1996年均有提高;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1%,比1996年提高27.3个百分点。2001年一、二、三产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583元/人、26485元/人、17693元/人,与1996年相比,二、三产分别增长11.43%和8.20%,一产业则下降3.56%,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由1996年的1:4.98:3.85扩大到2001年的1:10.25:6.85。
(2)企业组织结构向规模化演进,为经济崛起和赶超提供了可能性。山西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末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例比1996年减少61.6%,100—1000万元的企业比1996年增长31.8%;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098.个,比1996年增长537.4%,企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2001年末全省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以下的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的比例比1996年降低20.9%;50—1000万元的企业比1996年增长24.7%;1000—5000万元的企业比1996年增长57.6%;固定资产原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1996年增长127.1%,企业资金密集程度提高。2001年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企业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75.9%,比1996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50—499人的企业所占比重则上升了4.6个百分点;500—1000人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1000人以上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
(3)产品结构向市场化演进,为经济崛起和赶超提供了可能性。1996—2002年,山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82.2:17.8调整为78.3:21.7,为进一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农作物区域布局也得到优化。工业产品结构中,传统产品的深加工和新产品产值的大幅度增长方面。煤炭行业大规模进行了结构调整,实施技改项目近50个,新增创税能力6亿多元。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山西焦煤、大同矿业等大中型煤业集团13个,初步形成了以潜力产品为龙头的集团化竞争优势;煤炭深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01年全省有将近一半煤炭企业实现了入洗或深加工转化,2002年大同70万吨水煤浆、阳泉5万吨电解铝等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转化项目又相继投产;焦炭、冶金等传统行业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全省原煤入洗率达到31.2%,机焦生产量占焦炭生产量的比重达到67.1%,冶金行业优质钢比重达到27%,均比1996年有了明显提高。2002年1-10月份,全省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4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8%,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比1998年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
(4)投资结构明显改善,为经济崛起和赶超提供了可能性。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存货增加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投资效率提高。2001年,山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0.4%,比1996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10.5%下降为2001年的4.4%。近三年来,随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步伐的加快以及“1311”规划项目,调产项目投资的强力拉动,投资结构更加不断趋向合理。从1999年到2003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6.4%,更新改造投资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投资增幅连续三年高出全国平均增幅1倍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9年的14.9%提高到18.7%。2000年到2002年底,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146.5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到1999年21年间投资总额的56.5%。
(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为经济崛起和赶超提供了可能性。非公有制企业比重上升,近5年来,山西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由1996年的60.69%,下降为2001年的54.02%,下降6.6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比重由30.90%下降为18.48%,非公有制企业单位数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39.31%上升为45.98%,其中私营企业单位数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10.22%上升为36.81%,上升26.59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67.46%,比1996年下降19.4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为42.41%,比1996年下降15.79个百分点。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2001年,公有制企业产值比重为41.8%,比1996年下降了5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份额达到58.2%,比1996年提高51.8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活力,有效促进了山西工业化进程。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公有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为70.8%,比1996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从1996年18.3%上升到2001年29.2%,增势明显,成为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三次产业间关联度的提高,为赶超和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前几年,我省的产业结构不仅内部失衡,而且产业间联系稀疏,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的空间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几年来,按照巩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省经济总量和效益,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的构成。2002年与1999年相比,GDP总量由1506亿元,上升到2002亿元,增加496亿元,增速由5.1%提高到10.8%,加快5.7个百分点,相应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增速都有大的增加和提高。同时,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构成,呈现出积极变化。其中,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2和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6个百分点。三年来,全省坚持以培育优势产品、发展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产品链为重点,强化产业之间的关联与粘合。第一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化,培育壮大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第二产业,借助第二产业的反哺作用,一批集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扩张触角又探及三次产业的各个层面,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初步形成了既有合理分工,又有密切合作的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在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其产业链条也不断向一、三产业延伸。在第二产业的带动辐射下,全省三次产业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呈现出产业间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势头。
(7)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为赶超和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全省34户优势企业全部实行了公司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离办社会职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企业经营者选用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得到进一步规范。目前,全省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124家,其中上市公司18户。培育了山西煤炭行业的大集团,提高了全省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太钢、海鑫、山铝、关铝、太重、大齿、南风、三维、亚宝、同领药业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山西调整经济结构的新亮点,也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赶超和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在公路建设方面,近三年总投资达285亿元。全长666公里的大运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00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突破1万公里,8000公里县际及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展开。在电力建设方面,总装机容量达到1506万千瓦,比1999年增加342万千瓦。在生态建设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在水利建设方面,以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为标志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几代人引黄入晋的愿望变成现实。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全省的结构调整,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9)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企业素质明显提高,为赶超和崛起提供了可能性。近三年来,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随着更新改造投资的不断加强,一批重大战略性调产项目正在做大做强,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强势拉动作用。目前全省已形成2亿吨煤炭洗选、700万吨喷粉煤的生产能力,原煤入洗能力由33%提高到56%。已形成115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其中太钢形成100万吨不锈钢、10万吨硅钢的生产能力,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利税18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60%和80%。海鑫钢铁公司形成26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利税4.9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2.4倍和2.6倍。全省已形成33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十五”末将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机电、化工、电力、建材、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都实施了一些重大调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将有力促进全省经济的增长。技术创新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群体。2000年以前我省只有两个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现在已发展到22个;我省目前已建和在建的7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1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5个国内领先,7个国内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排位由1999年的28位上升到12位。
(10)从主要经济指标的积极变化来观察赶超和崛起的可家,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堪称“东亚奇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涌现出一批赶超型发展的地区。原来相对落后的福建,1979年以来的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l3%,比全国同期快3.6个百分点,2001年人均GDP达到12375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3位上升到第7位。上海紧紧抓住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大发展的机遇,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加快发展,重振雄风,1992年、以来经济总量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0,年就跨入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自然资源、人才和国家给予的投资项目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浙江,23年来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3.1%,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强省。温州市在1980—199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温州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在长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突飞猛进,1992—199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26.9%。1997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率仍然保持了13.5%左右的高速度,创造出长盛不衰的温州奇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介于400至2000美元之间属于经济起飞阶段。目前我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完全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持续增长的势头,实现经济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