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求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西部民族地区是关键。切实把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好、建设好,有利于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空间,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我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于“生态立州、科教兴州、农牧稳州、工业强州、旅游富州、文化扬州、依法治州、稳定安州”的发展战略,走上了生态型发展道路。全州经济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和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创造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融互动、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西部民族地区是关键。切实把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好、建设好,有利于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空间,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我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于“生态立州、科教兴州、农牧稳州、工业强州、旅游富州、文化扬州、依法治州、稳定安州”的发展战略,走上了生态型发展道路。全州经济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和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创造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融互动、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
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区。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四川省两大藏区之一和全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区,更是红军书写雪山草地伟大史诗的革命圣地。阿坝不仅是红色的,还是绿色的。青山秀水间,散落着“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东方圣山”四姑娘山等众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境内植物种类繁多,草木丰茂,为珍稀动物生存、繁衍提供了绝佳的食物链,是国宝大熊猫、川金丝猴的幸福家园。相依相存的生态环境,营造出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针对这些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州委、州政府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区的旅游发展战略。
我们依托成都口岸旅游区和九环精品旅游线,积极拓展高端旅游市场,推出集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科考科研、运动探险于一体的体验性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在东北部,以九寨沟、黄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以达古冰川、莲宝叶则神山、黄河九曲第一湾、若尔盖草原湿地花湖等为支撑,形成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此,投资数十亿元,建成了九寨黄龙机场,改造了川九路、川汶路,新建了川郎路等多条道路,建成九寨天堂、大唐松州和格萨尔王营盘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在西南部,以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和桃坪羌寨为核心,以米亚罗红叶景区、古尔沟温泉、三江风景区等为支撑,形成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为使这些世界级的自然风光得到充分展示,让游客感受生态阿坝的魅力,我们还大力推进旅游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法制化建设工程,努力将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打造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与窗口、四川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将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建设成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导产品,使阿坝州生态旅游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旅游环境的改善极大地吸引了民间资金的进入。旅游业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22%以上。更重要的是,旅游业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现有各类农家乐277家,其中藏家乐155家,羌家乐37家,营业收入2949万元,从业人员近2000人,带动农户1000多户。茂县“天保农家乐”年收入15万元以上。红原县瓦切乡牧民新村有10户藏家乐,年收入也已达到50多万元。
以生态农牧业为主体,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阿坝州具有独特的农牧业生态资源。川西北大草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优质牧场之一,牦牛数量约占世界的一半。州内高山峡谷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与成都平原形成农产品明显的季节差,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阿坝致力于建设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和最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积极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打造特色、绿色品牌。同时,实施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农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在农区,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优质水果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干果基地、优质豆薯基地、优质青稞商品粮基地等。在这些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培育和扶持了4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葡萄酒、中药饮片、豆薯加工、果汁加工,不断推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农民通过协会与公司建立了长期收购合同关系,实行保护价和浮动价,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
在牧区,我们以牦牛经济园区为基地,辐射青藏高原东部川、甘、青13个牧区县,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牧户”的经营模式。进入经济园区的企业,主要生产高品质的绿色产品,如牦牛奶、肉制品等等,这些产品有的已打入海外市场。牧户以村为单位,建立奶业协会,联户经营。公司与牧户以订单形式建立了新型牧企关系,鲜牛奶收购价比以往提高四成多,牧民仅此一项收入就增长一倍。我们还采取联户牧场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建成了一批有规模的肉牛、肉羊和圈养山羊基地。这一组织形式不仅加强了牧区奶源公路、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快了草种和畜种改良步伐。目前,已经实现工业产值3.28亿元,销售收入2.92亿元,带动农牧民5000余户。
更有意义的是,联户牧场既保护了草场,也促使了牧民向城镇集中,加速牧区城镇化的建设。在红原这个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县,在当年红军经过的草地上,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建设的新乡村在高原上拔地而起,不少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巨大转变。
以生态能源为支撑,建设水电支柱产业。阿坝州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被称为过渡阶梯,山河纵横,河流落差大,开发点位多,全州水能可开发量超过1400万千瓦,是成都、德阳、绵阳工业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序开发。主要是采取生态型开发的办法,把地质、植被等环保因素作为开发进入的重要条件,以建龙头水库、梯级开发、厂房进洞等方式保护环境,提高水电开发质量。同时,建立环保型的工业经济园区,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我们实行“三让三引”的优惠政策,即让出近期利益、让出优势资源、让出优质产权,以政策引资金、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资金,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开发。通过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电支柱产业地位逐渐形成,工业经济步入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阶段。股份制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95%以上,其中电力工业占了85%。
在抓水电输出和转化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水电利民,连接地方电网,确保农网用电,特别是牧区电网建设和稳定供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以生态文化为灵魂,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和谐阿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阿坝州是纳入人与生物保护圈的重要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走廊”纵贯其境,藏、羌、回、汉多元民族文化相融共处。因此,我们着力将生态文化中和谐共生的思想扩大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在实践中,我们用生态文化的理念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狠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重大工程,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传统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同时,重点确立了“一线五片”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建设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具体说,就是开发以九寨沟、黄龙为主体的精品文化区,突出藏羌文化;开发以大草原为主体的马背文化区,举办红原国际牦牛文化节,修建红原赛马场,让游客充分领略马背文化;开发以茂县为核心的羌文化区,紧紧抓住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这一特点,继续加大东方古堡———桃坪羌寨的对外开放,积极打造羌文化品牌;开发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区的大熊猫文化区,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之机,努力打造“大熊猫”品牌;开发以高原明珠城马尔康为主体的民族风情区,全面体现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
(作者: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