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关于海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01-16 10:26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摘要:2005年,我省在创新中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预计,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全省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了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预期目标;由于持续干旱和“达维”强台风等的严重影响,国家调整化肥等产品的进出口政策,以及我省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商品进出口总额、接待旅游过夜人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不到预期目标。

——2006年1月16日在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发展与改革厅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我省在创新中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预计,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全省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了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预期目标;由于持续干旱和“达维”强台风等的严重影响,国家调整化肥等产品的进出口政策,以及我省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商品进出口总额、接待旅游过夜人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不到预期目标。总的来看,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提高。初步预计,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将达到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二是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金融运行态势较好。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6元,增长6.7%。

三是投资、消费需求拉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至11月,全省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4.82亿元,同比增长25.7%。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4个省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1至11月累计完成投资97.8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2%。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推动了消费需求持续走强。初步预计,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27亿元,增长1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以内。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6.4:19.7:43.8调整到2005年的33.3:25.2:41.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初步预计,2005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7%。

五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继续推进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首问制,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步伐。国有大型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转变为非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重组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农垦改革稳步推进。推进电价改革,大宗工业用电每度降低0.022元,农村工业用电每度降低0.072元,农村粮食作物排灌、种植业用电每度降低0.148元。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六是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发展加快。1至11月份,全省共投入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7.82亿元?其中国家资金1.23亿元 ?重点用于基础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职业教育、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救治体系、计划生育服务站、图书馆等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措施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0亿元,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上涨3%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商品进出口总额增长7.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6.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95吨标煤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3.4吨标煤以内。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一是放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灾害预警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二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建没,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在完成土地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流转和征用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建设“工业走廊”和重点工业园区。继续贯彻“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抓紧建设龙头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汽车、纸浆、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椰树”、“椰岛”和“椰风”品牌优势,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扶持发展新兴工业。努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产业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认真组织实施我省旅游转型提升的总体规划。争取从2006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10条旅游黄金线路、20个精品旅游度假区、30个经典景区、30家五星级国际度假酒店。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为现代大工业服务的服务业。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改造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贸易、餐饮等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重点园区、重点开发区、重点景区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

(四)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重点在西部工业走廊的老城、洋浦、昌江、东方选择一到两个区域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的试点,并积极推进有关的建设项目。三是搞好生态省建设和污染防治。按照2006年生态省建设计划,落实好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在天然林保护、石英砂和钛矿资源的开采和保护、文明生态村建设、沼气推广、污水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有关工作。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5%,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厂3座。

(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一是尽快出台投资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措施,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真正把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到实处。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推行代建制。三是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海南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海南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科技产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为部分县级服务站配置必需的设备。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服务作用,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加快中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支持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搞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信访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