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五中全会要求取得改革共识
摘要:对改革的评估,不能说改革共识基本破裂,改革动力基本消失。但是杂音在增多,动力在减少。总体上说我国改革是成功的,是举世公认的。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认为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不能回到计划经济。
——2005年12月18日高尚全在中改院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大家对改革的评估和下一步改革发表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我简单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改革共识
刚才孙立平教授讲现在改革共识基本破裂,改革动力基本消除。张春霖教授认为这样对改革的评估过于严重了。经过讨论交流,孙教授也感觉改革共识基本破裂的评估确实重了一些。在和谐的气氛中达成了共识。这个实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对改革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通过商讨交流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对改革的评估,不能说改革共识基本破裂,改革动力基本消失。但是杂音在增多,动力在减少。总体上说我国改革是成功的,是举世公认的。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认为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但是现在改革的杂音比以前增多了,因为当前改革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刻,分歧意见之多,确实以前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一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也多样化了,对改革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这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有的改革还没到位,解决腐败问题还是靠制度上来解决,要靠改革。另外现在贫富差距,改革发展中出现了差距,如果搞计划经济大家每个月三两油、半斤肉没有什么差距,但老百姓并不喜欢这种贫穷的公平。我们承认按要素分配,人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产生了差距,《建议》提出,“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说要缩小、消除这个差距,因为差距一下子很难缩小,只能缓解。真正要解决这个差距的话还是要改革。三是有的改革变形了,有的搞了假改革,不能使全体人民受益。四是有的年轻朋友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的时期的体验,没有对比感受,他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像是应该的。网上说什么就信什么。
现在取得改革共识虽然比较困难,但不取得共识也是不行的,杂音这么多,没有共识就会影响改革。改革共识的底线是什么?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要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特征是计划经济,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二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是死路一条;三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受益。我们要按五中全会要求取得改革共识。中共中央五中全会为我们取得共识提供了武器。中央“十一五”《建议》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改革开放分不开的。第三,《建议》提出,前进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以上三个要点是我们统一思想、取得改革共识的基础。
二、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句话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从和谐两个字字意来说,和字,就是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就是人人都有饭吃,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谐”字,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就是人人要有话讲,就是要解决民主政治问题。正如中央“十一五”《建议》指出的那样,要“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当前,要着力落实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也好、发展也好,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落实,我们下一步改革怎么样落实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如何尽快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解决他的切身利益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贫困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这关系到改革稳定的大局。
第三,怎么样抓住下一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关键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我觉得问题都提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怎么样切实地把它落实贯彻好。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