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12-08 09:54 求是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开始了保护环境的征程。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开始积极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数十个国家建立了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等。到90年代中后期,“环境友好”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等概念。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全方位的视角认识环境友好的理念,涉及的范围也从技术、产品、产业、地区等领域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甚至新的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环境保护与世界几乎同时起步。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后,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1996年,在国民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通过关闭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治理作为国债支持的重点,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能力解决的环境问题,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2000年,通过工业污染源的限期达标排放,促进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增强了全民的环境意识,强化了环境保护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努力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内在统一。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我国在借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的重点由消费为主前移到生产与消费并重,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发展实际,并通过在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对工业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探索区域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三是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的伦理道德,主动选择对环境危害小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这三个阶段是认识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与时俱进地探索环境保护理论的重要体现。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节约资源是环境友好的基本前提,环境友好的行为又能促进资源节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应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区域差异较大。如东部地区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基础上,经济规模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西部一些地区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又非常重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相统一,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人的活动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确定的工作重点、方向和各项措施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成功。反之,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就难以取得成功。”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来治沙,结果“人进沙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沙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干扰产生的土地退化现象,局部治沙可能成功,但整体治理难以奏效。治沙应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沙漠周边地区过渡带主要应控制人为活动,保护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在重点退化地区可适度生态移民,在一些地方可以以“人退”实现“沙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三是社会发展要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两个半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危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最有效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大宗电器和汽车等消费品的设计要易于拆解,便于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开发绿色再制造技术等。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已经由农产品扩展到机电产品。发展绿色科技不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技术,加快开发替代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建立环境友好的科技体系。

四是弘扬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都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和经验。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对环境问题认知普遍缺乏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就极其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就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反过来说明人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的使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这种人、社会、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伦理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这个时期的战略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当前,应突出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环境保护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创建“文明城市”等评优创先活动中,应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积极推动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主的战略环评,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在企业层面,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尽量采用清洁技术,形成清洁、节约、环保的新型企业形象。在产业层面,要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在商业和服务贸易层面,要实行绿色贸易,减少资源密集型和环境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减少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污染转移和各种环境风险。要搞好规划指导,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和配套法规的制定,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经济手段,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的区域发展格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协调区域关系。生产力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状况。在经济发达、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较为充裕、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在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限制开发,选择对环境危害小、有利于生态功能恢复的开发方式;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合理分工,从规划、布局的源头上保证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

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形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的认证;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服务业;三是创建生态建筑和绿色社区;四是倡导大众绿色消费,逐步改变传统饮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铺张浪费的行为习惯;五是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引导社会绿色消费。

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能力,通过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鼓励新能源和新技术开发。从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废物回收利用、废弃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升级。努力提高环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把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建成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环保产业体系。集中精力解决那些迫在眉睫的环境科技难题,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

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理性回归和科学选择。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要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的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把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行政意识、环境经济意识、环境法制意识、环境科学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友好的文化在多个领域从浅层向深层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新闻媒体等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抓好环保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

(作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