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摘要:“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来的,它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较快,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给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注重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客观上扩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资源的消耗大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也是钢材、水泥、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原材料世界第一消费大国。而从资源供给来看,我们又是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一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资源,我们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重要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提高,如原油、铁矿石等国内供应存在明显缺口,近年来进口数量持续大幅增加。这给我们的经济运行和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的重要约束。因此,解决资源约束问题,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影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形下降趋势。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了,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进步。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运行,但机制还很不健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社会公共卫生和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经济体制的障碍开始凸现出来。现在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和改革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改革发展中时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标杆,是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议》明确提出,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要求。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存在重增长、轻发展的倾向,使得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人民群众消费增长缓慢,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要求。过去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我们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和谐。
三、使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建议》把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指出改革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把改革作为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的一个根本措施。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成果,但怎样巩固和发展?要靠改革。在宏观调控中发现,经济过热与体制有关,现行的政绩观、发展观以及官员考核体系是经济过热的重要因素,并且一般的宏观调控手段难以对这部分因素起到作用。为此,要靠改革来加强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
要把改革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不是一般的治标策略。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现在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不再是各个群体都能从改革中得到利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还要靠改革。
要把改革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怎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调整结构,切实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将看到,落后的发展观、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适应原有的体制而存在的,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靠改革。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克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解决要靠两条,一是发展,二是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改革,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发展。
当前我们正是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下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通过改革推动各项工作。
改革是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手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则给改革规定了方向,其根本目的正是在于让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无论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以至改革,都强调“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基脚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改革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的不断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广大劳动人民就必定能够精神饱满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