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建设和谐广东---写在2005年世界粮食日之际
摘要:10月16日是 " 世界粮食日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粮食危机不断出现,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 " 世界粮食日 " ,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转载自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10月16日是" 世界粮食日"。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粮食危机不断出现,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 世界粮食日" ,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逐年增加等诸多问题;粮食生产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粮食问题掉以轻心。
今年" 世界粮食日" 的主题是" 农业与跨文化对话"。强调不同文化对全球农业作出的积极贡献,认为不同文化国家之间开展真正的对话是解决全球贫困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先决条件。对于在粮食安全和农业方面面临类似难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主题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对话是他们彼此分享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重要途径。
广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有力
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40% 左右,保障全省超亿人(包括外来民工)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粮食购销政策,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新体制,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协调发展,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确保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军需民食和社会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政府负责制,粮食安全有保障
1994年我省率先建立了粮食工作责任制,制定了考评办法,每年省政府对各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收购和储备实绩等进行考评。1995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全面实行" 米袋子" 各级政府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政府粮食工作事权责任。2001年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省政府将粮食安全责任列入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的内容。2003年起,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书。实行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以来,全省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按保护价收购、定购粮奖售化肥、直接补贴粮农等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94年起,全省粮食生产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总产量从1663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近年来,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粮食,优化品种结构,优质水稻品种占80%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4.5%以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10年来,全省先后有44个市(次)被省政府评为粮食工作年度先进单位,43个市(次)被评为年度表扬(合格)单位。
二、完善政府调控机制,稳定粮食市场
1992年,我省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此后,根据国家的要求,逐年增加全省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目前,我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已基本达到国家对销区的要求。2003年,省政府批准实施《广东省粮食应急预案》。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地方已初步建立起粮食应急机制,成立了粮食应急指挥机构,联系建立了276 个粮食应急加工厂、179个运输企业和230 供应网点,逐步形成了应急体系。在"94.6"、"98.6"、"05.6"遭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1996年台海局势紧张和2003年" 非典" 影响发生的粮食抢购风波中,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特殊时期全省粮食的有效供给。
三、放开购销市场,搞活粮食流通
1992年起,我省不断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取向改革。2001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粮食市场,初步建立起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和建设粮食市场,逐步形成了省、市、县多层次开放的粮食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活动,搞活粮食流通。同时我省与湖南、江西、河北、河南、安徽、吉林等全国粮食主产省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完善的购销网络,每年从省外采购和进口粮食超过2000万吨。不仅解决了产需缺口,而且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近十多年来,人民群众日益深刻地感受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给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遍布城乡的粮油供应设施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粮油市场流通活跃,市场品种丰富多样,粮油品质结构优化,粮油价格总体平稳。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和搞活粮食流通的必要的物质条件。1995年,省政府决定以新沙港机械化骨干粮库为龙头,围绕" 一系(珠江水系)三线(京广、广茂湛、广梅汕铁路沿线)" 选点布局,建设以" 四散" 为目标的现代化粮库网络——" 珠江粮食走廊"." 九五" 期间全省新(扩)建粮库项目163 个,新增仓容320 万吨,比原来可使用库容量增加近一倍,初步形成了与东北、长江和西南走廊相衔接的现代化粮库网络。与此同时,争取国家在我省建设粮库20个,共投资13亿元,建设库容140 万吨。我省负责建设的19个中央粮库,总仓容为130 多万吨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另外," 十五" 期间,省政府又投资6 亿元建设现代化省直属粮库50万吨仓容,投资1亿元建设现代化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目前,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已投入使用。上述粮食基础设施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