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浅谈“十一五”时期海南发展的几个问题

2005-10-31 23:25 海南省人民政府

摘要:经过“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基础的夯实,海南经济从困境中走出,开始步入了一个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基础的夯实,海南经济从困境中走出,开始步入了一个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一五”时期能否进一步演进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关系到海南发展不足这个最大矛盾的解决,关系到海南岛这个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地位,关系到全省人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海南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个人肤浅地认为应该从战略上去把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求更快更好地发展。

区域发展: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进行规划

海南岛作为海南省的主体,如何科学规划好全岛生产力,这是把握海南发展全局的前提。为此,海南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调查研究小组提出建立“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文城经济圈、那大经济圈和八所经济圈”五大经济圈的建议。省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发展思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区域经济功能定位角度提出要“努力形成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经济区、以三亚为中心的琼南热带旅游区、以西线工业园区为载体的西部工业走廊,以东线为主轴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以五指山为核心的中部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格局。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进行规划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到全省发展的战略层面上了。这样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有利于提升城市化水平。

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进行规划,就是从海南岛的实际出发,按照大城市的基本要求和建设规律,用整体观念和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安排全岛经济社会建设,走城乡一体化、全岛一体化的路子。要实现这一目的,作为省一级行政层面,首先整合现有的规划资源,形成一个海南岛大城市建设总规。目前全省已经完成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生态省建设纲要修编等专项规划,正在制定全省城乡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综合规划,各市县、各部门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区域性、部门性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是海南发展的基础,但也存在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全局、部门与部门的冲突与矛盾,与整体规划海南岛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省一级行政层面,必须整合这一系列的规划,按照一个大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海南岛整体为规划对象,从形态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重大项目的安排、主要资源的控制、各部门和市县在全局中的责任等主要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其次,按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力量推进支撑城市骨架的“同网”工程建设。构建全岛快速交通网,建设环岛城市铁路,扩建国际机场,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全岛景区间、城景间交通连网;构建全岛可调控的水网,建设大广坝二期继建、松涛水库配套与改造、红岭—大边河水库、迈湾水库、饮水安全等工程;构建全岛分布式电源和“回”型电网,适度超前建设一批电源电网项目。再次,强化区域经济功能定位,形成互动互补的发展格局。全岛经济区域功能定位必须制度化,从省一级层面,以法规的形式确定区域经济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制定相应的目标、政策措施,从而确保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又次,行政管理要由区域化的管模式向城市化的模式转变。核心的意思是用建设、经营、管理城市的眼光、理念和手段来建设、经营和管理海南岛。为此,必须强化省一级行政层面对全岛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市县行政层面在服从省一级行政层面调控下履行职责,按照市区的关系建立新的省与市县的财政体制,同时要注意建立有利于市县开源节流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维护省一级行政层面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市县一级行政层面的工作方向、重点、目标和权力义务。

产业发展:在“一省两地”产业中培育产业集群

海南目前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小是主要特征,夯实产业基础、壮大经济实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早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调查研究小组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随后,由于建省实施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出现了“贸易主导论”、“旅游主导论”和第三产业主导论等发展战略;在经历房地产泡沫和地方金融风险后,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把海南建成我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胜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省四次党代会又提出了优势产业战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产业发展方针。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符合海南的实际,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应该是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扩量提质的并举时期。扩量提质的结合点应该是集中力量培育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配套、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一是明确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工业上,重点培育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制造与配件业、制药业、玻璃工业等五大产业群;农业上,重点培育海洋渔业、畜牧业、热带花卉业、橡胶业、良种繁育业等五大产业群;旅游业和服务业上,重点培育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等两大产业群。二是把“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产业集群中去。不仅是工业方面,还包括农业、旅游业和基础产业,都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大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在每一个产业中,培育几个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壮大的骨干企业。三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源,如洋浦经济开发区、老城开发区、东方化工城、海口药谷、博鳌水城、三亚中国良种繁育中心等。必须从地级以上行政层面去主导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

社会事业发展:实施社会事业振兴计划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的落后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南的发展阶段,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在“十一五”时期,可以制定全省社会事业振兴计划,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要抓好社会事业单位布局。教育方面,突出抓好每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每个建制镇的初级中学、每个市县的高级中学、海口桂林洋大学园区和三亚落笔洞大学园区建设。卫生方面,突出抓好海口、三亚的大医院、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的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文化方向,建设和完善文体基础设施,推进“海南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项目”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科技方面。以工业园区的大企业、农业科技园和生态省建设为主要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二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进行分类改革,调整社会事业单位结构;对现有事业单位,可根据其职能特点,决定归属;推进公有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公有制事业单位;强化保留的公有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增强公有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三是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现有主要的社会事业单位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在全省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报纸等行业中培育出高水平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业单位。四是要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社会事业发展稳定的长效的融资机制;出台投资社会事业的优惠政策,以开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生态省

海南是1999年2月6日通过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随即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省为第一个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当年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纲要》。近七个年头的生态省建设,海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2005年5月27日,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又批准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修编的《海南省生态省建设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海南生态省建设开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6年—2015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态省建设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其一,构建覆盖全岛的生态网。坚持不懈地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全岛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其二,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十一五”时期,海南工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环境建设无疑面临新的考验,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双赢,必须把循环经济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在西部工业走廊各个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在全省推行可待续生产和消费。其三,改变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快开放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市场,争取在“十一五”时期县城以上城市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其四,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可以通过省人大立法,建立专门针对公民的环境保护、文明卫生行为的规则,统一全省人民的意志,共同建设和维护一个环境优美、安全健康的生态岛。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努力履行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我们的主观努力不够,海南的体制和政策优势日渐弱化。省委在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努力打造海南体制特色”的目标,出台《关于海南经济特区体制创新的若干意见》;省委四届六次全会又作出了〈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争创新的体制和政策优势作不懈的努力。

2005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召开的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十一五”时期,海南应该把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在国有资产重组上取得新进展。继续大力引进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控股、整体收购兼并等形式,整合国有资产,在全省经济社会各个行业成长一批企业和事业单位航母。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按照对海南岛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的要求,积极改革全省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等,探索在党的领导下、符合海南具体实际、具有高效率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在落实和创新政策优势上取得新进展。建立投资政策是否落实的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降低企业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努力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不仅是财税、投资政策,还要包括改革试验政策。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制度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全国人大授权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规的权力,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

(作者:陈小华,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