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试点的突破与实绩
摘要: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部署。2003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到现在尽管不足两年,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实绩,对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示范作用和强大的辐射效应。概括说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部署。2003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到现在尽管不足两年,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实绩,对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示范作用和强大的辐射效应。概括说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文化管理体制
为了推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加紧制定和完善文化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2003年7月提出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9月下发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方针政策。2004年9月,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对综合性试点地区提出了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这对于改变长期存在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以及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对于形成和发展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文化市场,都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文化投资主体单一、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文化发展要求的状况,2004年10月,文化部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同年11月,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规定》,明确了社会资本可以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外资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电影技术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和宏观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发展。
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型,发展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两者的区分在实践中已取得突破,一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陆续向企业转制,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活力。在进行转制改革的同时,通过资产重组和整合,组建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航母”。
文化体制改革在融资领域的突破,使社会资本逐渐进入文化产业,不但使文化产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经济支撑,而且使民营文化企业在不断创新的文化法规和管理体制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在2004年上半年全国生产的100多部影片中,民营企业参与制作的占80%。在图书分销领域,现在已有11家民营机构获得了“全国总发行权”。
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我国各类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中宣部牵头、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2004年7月首次公布了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权威数据。统计数据表明,从总量上看,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11.69万亿元)的3.1%;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就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高于批发和零售业;就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从结构上看,2003年,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构成的“核心层”,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以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构成的“外围层”,其规模已超过传统文化产业,拥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其发展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了一半,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
在2003年基础上,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继续加快发展。2004年7月文化部指出,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以年均115%的速度持续增长,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出低谷。在美国电影连续10年统领中国票房之后,2004年,在中国的电影票房榜上,国产影片首次超越了好莱坞影片。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受经费不足、设施简陋、管理落后的困扰,特别是农村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点。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文化事业单位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职责,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以便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2004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从2004年5月1日起对未成年人等参观实行免费。这项措施也有力地推动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努力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带动全国各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各地纷纷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加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更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决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去片面追逐经济效益。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精神垃圾和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的行为。对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强调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职责。文化事业单位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同时要警惕出现随意涨价、侵害公众文化权利、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倾向。有必要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收费定价的管理,同时应加大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及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及时出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免除当前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经费缺乏之忧。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形势较好,但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潜伏的或初露的隐忧。2004年被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有统计指出,截至2004年10月,全国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开播或准备开播,有数十个内容相似的“基地”、“园区”启动或准备启动;但是这些频道却严重存在内容不足的问题,这些基地、园区也有不少是“刚刚挂牌”。要警惕重复建设形成风气,从另一个方面干扰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这方面的宏观管理,从全局出发,结合各地实际条件特别是优势条件,加以统筹布局。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和机制建设,限制和减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树立“政绩”而以行政命令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