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贯彻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 努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05-03-01 17:28 求是

摘要: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结合上,作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始终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由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花更大力气,付出艰苦努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使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贫乏、方式比较单一,这种状况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在新形势下,只有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障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少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阶段,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在新形势下,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利用各种渠道与我争夺群众,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十分激烈。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斗争不仅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在新形势下,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意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有益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才能有效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总体上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尽快改变,不仅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只有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利益,有效防止因城乡发展失衡制约全面发展的情况发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以户村为基础、小城镇为龙头、城乡共建为动力、连片创建为纽带,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核心,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宣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维护农民权益、扶持粮食生产、支持农民增收等重大部署,宣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政策措施,宣传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重点,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吃透政策精神,增强政策观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2.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结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区分层次、区别对象,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既服务农民又引导农民,认真细致地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以“共铸诚信”为重点的多种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出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一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经验,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义利观。切实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3.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为核心,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新形势下,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在广大农村努力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常识,帮助他们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自觉抵制“法轮功”等歪理邪说的侵蚀。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强发展致富的本领。推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进一步搞好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4.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取缔违法经营的录像放映厅、游戏厅、网吧、歌舞娱乐厅,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艺演出,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5.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广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乱倒垃圾、乱堆粪便、乱贴广告、乱建房屋、乱设摊点等问题,努力实现广大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适应农民新村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通讯、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切实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革除赌博等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page]

三、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改进创新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推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改进创新,要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工作规律,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1.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只有不断深化文明户创建工作,真正做到入户到人,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水平。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三户”等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同时,不断充实新内容,探索新形式,寻找新载体,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等纳入文明户评选的标准,使创建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丰富。组织引导进城务工、经商、求学人员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在传播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2.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村是农民群众聚居的地方,是农村社区的基本形式。创建文明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村、文明信用村、文明标兵村、小康文明村等创建活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明村。要在服务农民、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及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使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际利益。重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共青团、妇女、民兵以及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

3.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小城镇是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区域性中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创建文明小城镇工作,对于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把小城镇规划摆在突出位置,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创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抓好供电、供水、电信、邮政、金融、建筑、环保、交通、公安、教育、卫生等窗口单位的创建活动,树立行业文明新风。进一步强化小城镇的管理,加强市场监管、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建文明乡镇企业和文明市场活动,倡导文明生产、文明经营、文明服务。借鉴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共同提高文明程度。

4.抓住城乡共建这个载体,在以城带乡上下功夫。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总体上已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积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动员城市支援农村。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支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西新工程、文化扶贫工程。积极探索城乡共建的机制,既重视行政动员,又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共同开发项目、开展活动,把共建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共建形成共赢的局面。

5.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连片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是大面积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的新载体。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选择那些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科学确定连片创建的范围、目标和任务,使精神文明连片创建与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相结合。针对连片创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城乡联动、上下联动、行业联动。把连片创建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积极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注重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红色旅游线成为文明旅游线。

(作者: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