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近年来,济宁市牢牢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增长6.9%,为近6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实践说明,结构调整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近年来,济宁市牢牢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增长6.9%,为近6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实践说明,结构调整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抓调整、促增收。农业的比较优势,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地域、区位、生态、资源、资本、劳动力、种养习惯等特点,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集中发展具有明显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济宁市辖两区、三市、七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茂粮丰,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立足于这些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济宁市确立了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为总抓手,以加快十大区域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思路。五大产业体系,即以扩大牛、羊、麻鸭等饲养规模为重点,拉长畜牧产业链;以林纸一体化为重点,拉长林果产业链;以扩大市场覆盖和培植品牌为重点,拉长瓜菜产业链;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拉长粮棉油产业链;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壮大劳务经济。十大区域性主导产业基地,包括以任城、金乡、鱼台、汶上、泗水为主建设无公害瓜菜基地,以金乡、鱼台为主建设大蒜元葱基地,以兖州、任城、嘉祥、梁山、汶上为主建设优质专用粮棉油基地,等等。在操作过程中,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管用的原则,细化结构调整的规划措施,把农业结构布局落实到乡村,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种植面积落实到地块,把养殖规模落实到农户,把具体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到人,做到“粮袋子”、“菜篮子”、“钱包子”一起抓。同时,注重抓点带面,扶持培育了一批发展初具规模、市场前景广阔、比较效益明显的特色产品、主导产业、种养基地,走出了一条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点上突破、面上推开的发展路子。截至2003年底,全市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2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9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30余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6∶34调整到58∶42。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占到60.2%。
把握市场导向抓调整、促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市场问题。农民最苦恼的是把握不了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干什么赚钱,不知道调什么、怎么调、调多少才合适。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提供科技、信息、流通等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济宁市把提高农产品的优良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放在工作首位。
一是引导农民种好、养好。具体地说,就是在调整中努力克服重数量轻质量和盲目跟风的倾向,靠市场和服务“两只手”引导农民,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什么品质优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作中,重点抓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产品,加快实施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金乡县有种植大蒜的传统,但前些年面积小、品质差、销路窄、收入低,近几年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和引导服务力度,种植面积由几年前的10万亩发展到60余万亩,其品质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2004年,商品蒜达57万吨,占全国1/4以上,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总收入6.6亿元,蒜农人均收入1000多元。目前,全市有53个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博览会名牌产品,有小麦、水稻、蔬菜、瓜果等16个生产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有36个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被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定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种好、养好是基础,卖好才是目的。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卖难既有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有流通不畅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尽快形成统一、开放、多层次、多渠道、竞争性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济宁市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本地市场,让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交易,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与市场在空间上隔离、在时间上不能有效衔接、过度依赖中间商销售农产品的状况。截止目前,已建各类农产品市场687个,批发市场98家,其中规模较大的51处,年交易额28.3亿元。在建好本地市场的同时,注重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产基地与异地市场挂钩、当地市场与异地市场结合,在稳定日本、韩国、欧美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又开辟了中东、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全市农产品出口额年递增率达40%以上,2003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0.1%。在围绕市场抓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遍布城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市243个民间流通组织,每年外销农产品180多万吨,交易额20多亿元。
运用工业理念抓调整、促增收。也就是用调整工业的思路调整农业,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把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视同车间,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工人,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本出路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代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和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济宁市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市政府每年出资4000万元设立了专项基金,加上县级配套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一年可以带动10亿元以上的贷款资金,着力扶持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49家,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8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总户数的4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
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济宁菱花集团,其主导产品——味精生产规模16万吨,年消化玉米50万吨,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玉米生产基地100万亩,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使农民年增收8000万元。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兖州太阳纸业集团,年产机制纸70万吨,以补贴和签订合同的方式,带动形成了10万亩速生毛白杨基地和8000亩育苗基地。仅此一项,就使周边8万农民人均年增收入1000多元。
为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们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2115个,协会人员3.3万人,带动了62万农户,覆盖全市35%的行政村,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从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中获得了更多的后续效益。
狠下“农外”功夫抓调整、促增收。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围绕增收抓调整,必须坚持“农内”、“农外”一起抓。抓“农内”,就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内部的文章做足;抓“农外”,就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农业外部寻求新的增收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济宁有耕地800万亩,农业人口570万,剩余劳动力达200多万人。济宁市把培植壮大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关键措施来抓,着力在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外出就业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服务组织,突出抓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发展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中城市和国外转移的步伐,实现了由本乡本土向县外市外、由零星盲目向大批有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打工挣钱向回乡创业的转变。到2003年,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是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9%,当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02元;外出务工60万人,当年实现劳务收入35.5亿元。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作者:济宁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