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次预演——安徽“责任田”兴起始末(连载之四)
摘要:南新庄试点点起“责任田”的星星之火全省三级干部会议结束后,曾希圣等从蚌埠回到合肥,马上着手准备即将开始的“大动作”。曾希圣让身边工作人员把合作化以来有关实行责任制的资料,包括对“包产到户”的批判材料尽可能地都搜集来仔细阅读,决心在全省实行一种可以有效的防止大呼隆、大锅饭、瞎指挥,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责任制。2月14日,曾希圣在省委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可否考虑试行“按劳动底分包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的办法。这种办法的核心,一是社员承包,二是联产计酬,其实质就是过去一些地方实行过、遭反复批判过的包产到户。会上,书记处的同志对此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