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实施方案
摘要: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机制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机制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二、工作目标
争取在2—3年内达到下列目标:
(一)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工作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服务网络,建立促进困难群众人员就业的即时援助制度,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形成制度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联接到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初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三)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劳动力市场秩序良好。
三、推进试点方案主要任务
(一) 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西宁市再就业工作的预期目标是:每年安置1.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每年培训2万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将政府促进就业,社会帮助就业作为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构筑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再就业工作。
2、建成以西宁市中心劳动力市场为核心, 以四区三县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依托,功能齐全、辐射到各乡镇、街道、社区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利用1—2年的时间健全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劳动服务工作机构,并实现从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劳动就业服务工作机构间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的服务。
3、在1—2年内解决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公场地、经费开支、人员编制等问题;规范劳动力市场,制定出台一系列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规范运作的政策,高标准建设公共介绍服务场所,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统一服务标准、服务项目;统一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统一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统一评估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业绩。
4、落实宁发[2002]26号文件精神,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增设“再就业补助”款级科目,资金用于社会保险、岗位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制定促进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由就业服务机构统筹管理,编制开支项目和资金使用办法,根据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类用人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组织多方面专家考察评估,根据考察评估结果拨给专项资金,算好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影响大的再就业项目实行市场招标和目标管理,形成项目设计、项目招标、项目投资、项目评估。验收的工作机制.对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即时安置。
(二) 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按照全市社区建设总体部署,在社区建设总框架内建设社区就业工作平台.在街道办事处、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社区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到2003年底形成以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领导、区县负责指导、街道办事处(镇)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的四级社区劳动保障网络.
(三) 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1、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广大求职办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招聘洽谈、培训申请、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及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双方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2、构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西宁市已建成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介绍两大行业协会,今后将充分发挥两大行业协会的力量,将社会各类培训学校和职介机构纳入本市就业服务网,定期在固定场所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周”活动,通过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和职介机构的服务活动,利用优惠政策和各种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参加再就业工程的积极性,发展一批专营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的社会化就业服务组织,促进下岗的人员再就业。
3、加强就业服务质量管理活动,组织各级机关管理人员学习 IS09000标准,用IS09000标准检验各类就业服务管理和服务制度,遥,步改进服务和管理质量,树立公共职介的良好修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1、西宁市作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作了一系列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还不能实现微机运作,因而今后要逐步推广试点经验,争取资金支持,在街道、社区建立计算机网络,逐步实现与市区职介机构的联网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城市互联网站,开展网上求职服务,并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链接。
2、加大信息的收集力度。每年组织区县对辖区企业空岗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清企业需求的底数,满足求职者的需求。对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各种连锁店,新开业的各类企业进行跟踪服务,与之签订《企业招(工)聘委托代理协议》,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和劳动者服务。
[page]3、建立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将各类用工信息、专业人才、下岗失业人员分别归类,建立相应数据库,实现微机自动匹配,极大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在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立上,要主动和各类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大中专学校取得联系,并和教育部门共同协商将这部分有就业愿望的专门人才纳入劳动力市场专门数据库,帮助他们尽早就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格局。
4、完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发布信息;通过大屏幕,信息栏、《西宁就业》及劳动力市场计算机网络发布各类信息;将各种用工信息通过多渠道直接发布到社区服务平台,直接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服务.建立和完善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制度,使分析报告更好的贴近实际,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立严格的信息网络运行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网络安全运行和维护,保证网络的通畅无阻,在全市实现网上即时服务。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1、实行招聘广告标准制,由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社会张贴所做的招聘广告进行主体合法性和广告内容真实性、合法性认定,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刊登或张贴。
2、设立投诉热线,接受求职者的投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民办职介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
4、统筹兼顾城乡劳动力.目前西宁市正在审议制订《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出台后将对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根据西宁市情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有两条出路,一是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消化,二是劳动输出。靠乡镇企业难以全部消化,只有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出路。因此打破城乡壁垒,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市就业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解决农民务工的各种问题。
(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工资妁工作协调机制。
1、实现劳动就业服务、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计算机联网,建立市、区、街(乡)三级计算机网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在中心劳动力市场公布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技术工种并发布公告,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具体做法上加强教育和引导,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不符合就业准入制度的,必须腾岗清位。
3、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培训的信息引导和服务作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并对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每年公布一批必须重新考核和培训的职业技术工种,加强职业技术的培训和鉴定,提高职业技术更新速度和适用性。
四、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方案要点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西宁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市长担任,市政府秘书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计划委、房产、工商、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起草《西宁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方案》,在国家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方案要点》(劳社培就司函[2002]56号)精神,精心组织,搞好试点工作,完成试点任务,通过2—3年的努力,使我市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就业服务功能,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构筑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等方面取得进度,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