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实施方案
摘要:六盘水市属贵州省四个省辖市之一,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域县,钟山区。1999年,六盘水市被列为全国100个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劳动保障部、贵州省劳动保障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六盘水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劳动力市场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现已具备320余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交易大厅(六盘水职业介绍中心)和15台微机工作站的局域网,局域网已和县、区劳动力市场及三个街道办事处联网,并建成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心。职业介绍前台已实行微机管理,各方面制度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工作运转良好。
一、指导思想
结合六盘水市实际,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机制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二、工作目标
(一)、(2002年)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动力事务代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完善工资指导价位,理顺工作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服务网络,建立促进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即时援助制度,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2004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劳动力市场秩序良好。
(三)、(2005年)形成制度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联接到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初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六盘水市现有下岗失业人员7.44万人,其中“4050”人员1.2万人。今后2年,预计城镇新增劳动力2.34万人,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将达到8.85万人,加上加入WTO,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的冲去,农村富余人员将达到65万人,六盘水就业形势显得十分严峻。根据六盘水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推动预测,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每年需促进城就业 2.8万人。公共就业的任务主要是促进现有的“四类”人员就业,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其他城镇失业人员。特别是这四类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其他特困群体。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规定,进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进行社会保险补贴、工资性补贴,帮助困难对象就业。
2、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六盘水市各级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同时,加大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将促进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并能满足实际需要。制定按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的服务实绩拔付使用再就业资金的办法,制定措施鼓励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并形成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的机制。再就业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管理规范。
3、公共就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是市级就业服务机构在原12个编制的基础上增编10个,达到22个。拟在原有基础上组建六盘水市培训就业管理局(副县级建制);二是六枝特区、水域县、钟山区就业机构统一核定编制9个,并在现有基础上组建县、特区、区培训就业管理局(副科级建制),六枝特区、水域县、钟山区就业机构核定编制12个。市县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新进人员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人员经费由市县级财政分级负责落实,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统一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并确定服务标准;统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统程和服务规范;统一确定与服务业绩挂钩的经费使用办法;统一评估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得到统一规范的服务。
4、制定措施统筹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条街、交警协管、治安协管、保绿护绿,保安保洁和房屋、电话管道的养护维护,以及公共停车场的看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制定鼓励杜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对就业困难对象,要列出名单,实行专人帮扶,制定专门就业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对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其就业;逐步建立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有效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援助制度。
5、理顺劳动力市场内部体制和机制,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存在。
(二)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6、在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承担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及流动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职责。配备专门人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及办公服务场所;基层就业服务组织的职责分工明确,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
7、在社区聘用专门人员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并提供工作经验,建立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台帐,并输入微机进行管理,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服务高效,布局合理,方便群众提供决策的服务网络和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体系
[page](三)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8、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办理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险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负责制”、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方面。
9、建立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在规范和管理好现有职介机构的同时,制定鼓励发展各类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化就业服务组织的措施;提供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组织作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
10、拓展服务功能。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特点,组织实施专门的就业服务项目和开展承诺制度等灵活多样有特色的服务措施;开展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服务;在独立工矿区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将就业服务功能延伸到下岗职工较多的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广泛应用新的就业服务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提高就业服务实效。
11、应用IS09000标准,组织开展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管理活动,完善各类就业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制度;要争创“三优”文明窗口,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信得过,满意度高的服务窗口。
四、逐步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12、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建立用人申报和空岗申报制度,严格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每年进行一次企业空岗情况调查,了解企业当前及今后一年或近期用工需求情况;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网络中心尽快和省部劳动力信息网络监测中心链接。通过网络提供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满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逐步提高,实现有场有市。
13、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网络中心进一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在市、县、特区、区职业介绍机构联网的基础上,逐步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联网;六盘水市劳动力市场网络中心要尽快建立互联网站,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并与省网、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链接。
14、完善信息公开系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完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实现综合月报上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劳动力市场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15、建立严格的信息网络运行维扩管理制度,实现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息共享。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16、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工作流程,并建立与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工作有机结合机制;完善失业就业登记和统计办法,建立抽样调查失业统计和登记失业统计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管理,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要专门建立台帐。
17、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发布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不得有就业歧视内容;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大劳动力市场监察力度,在经常性有重点监察的基础上,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拉网式”清理整顿,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行为;建立健全职业中介机构运行规则、收费标准,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开展无虚假信息,争创文明职业中介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秩序,维护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六)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工资工作的协调机制。
19、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办法,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建立个人缴费记录,落实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加强基金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基层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相互衔接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实现计算机管理,建立信息网络,与就业服务网络联结。用好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补贴,充分发挥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合理布局经办网点,逐步向街道、社区延伸、为失业人员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
20、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职业培训的信息引导和服务作用,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机制,增加工资价位发布的次数和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为求职者用人单位提供指导性参考,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21、按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加强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对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普遍进行一次相关政策和操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完善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和考评办法,形成合理的职业等级结构,采取灵活的用人、考核办法,建立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考核与工资福利挂钩,树立职业理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