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阳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实施方案
摘要:近年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市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就业机制,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和大力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服务、失业保险体系,较好地缓解了全市的就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全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我市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人数较多,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当前全市就业形式仍然十分严峻,要做的工作还相当繁重。
一、劳动力市场现状
1、市场基础设施己初具规模。1992年我市开始建设劳动力市场。目前,市本级劳动力市场建有近500平方米的劳务交流大厅,大厅内设有职业指导(测评)室、微机室、档案室、办公室、5个洽谈室、6个前台服务窗口和14个招聘展台;工作职能明确、专人负责;劳动力市场建设费按规定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运行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使用建设资金。我市配备了专门的网络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并采取送外培训、内部培训等方式对从事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符合本岗位的要求,其中一部分就业服务骨干工作人员已经取得了职业指导师任职资格。
2、相关设备配置已有一定基础。目前,我市市本级劳动力市场配置有服务器1台,计算机7台,高亮度彩色显示屏1面和触摸屏1台(自1998年运行至今,部分设备亟需更新);实现了与3个区(县)联网,对劳动力供求信息、下岗失业人员管理信息、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和失业金发放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方便了求职者和招聘单位。同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定期分析发布制度。
3、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全市现已制定并严格执行了劳动力市场管理、失业管理、就业准入、劳动预备、就业培训制度;严格了对职业中介机构的审批、管理和监督,较好地保护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力市场秩序良好。
4、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开展较好。1998年以来,市本级劳动力市场先后举办联合招聘、专场招聘、节日招聘等大型招聘会130次,吸纳进场人数达12万余人次,提供各种就业岗位6.3万余个,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服务,使5.9万余名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在服务领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3.08万人、自谋职业和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2.1万人。
二、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我市劳动力市场将通过国家二期试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制订和完善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和全市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并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从而以科学的制度指导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在2003年以前建立并形成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广域网络,建立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省和各县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及主要街道(社区)、乡镇、大中型企业、再就业培训基地信息网络;建立德阳市劳动力信息网站,使之形成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公开发布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劳动力信息资源更新及时、资源共享,初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构筑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3、强化就业服务功能,开辟就业服务渠道,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4、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增加工资价位发布信息量,提高工资价位的准确性,正确引导,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初步建立城乡一体、适应新形势的全市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
为确保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二期试点目标的实现,我市成立了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试点工作。我们将不断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全面实现二期试点的工作目标。
附:德阳市劳动力市场 “三化”建设方案
为使劳动力市场 “三化”建设国家二期试点在我市顺利实施,达到二期试点的各项工作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方案要点》,以提高就业服务水准和工作效率为基础,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 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使我市劳动力市场符合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机制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二、工作目标
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起点高、功能全、容量大、辐射广、服务优,以宽敞优美的服务场所、科学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使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一)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工作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服务网络,建立促进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即时援助制度,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形成制度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联接到省和各县(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及主要街道(社区)、乡镇、大中型企业、再就业培训基地的信息网络;建立德阳市劳动力信息网站,使劳动力信息资源更新及时、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三)初步建立六县(市、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使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并形成制度。通过实施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优惠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和再就业。
2、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将再就业资金列入我市财政预算,实现劳动力网络系统建设和公共就业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并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制定按服务实绩拨付使用再就业资金的办法,对资金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
3、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4、制定措施鼓励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建立并实施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
5、实现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统筹管理。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工作流程、服务规范,科学地评估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6、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建立单位和个人缴费记录,对符合条件的,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同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加强基金监督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7、制定办法统筹管理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
[page](二)建立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1、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城市街道、县(市、区)政府驻地的城关镇和较大建制的镇配备2—3名工作人员,在其他乡镇配备1—2名工作人员,人员编制由同级政府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物机构主要承担辖区内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等。
2、在主要社区聘用1—2名,在其他社区聘用1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并提供工作经费。社区就业工作人员负责办理本辖区的劳动保障事务。具体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开发就业岗位、建立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台帐并实行社会化管理。
(三)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1、开展援助服务。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劳动保障业务代理、档案托管、招聘洽谈、职业鉴定等援助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方便、快捷地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政策咨询、办理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险手续。同时,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
2、推行和完善用人申报、空岗报告、求职登记、招用人用工卡、信息统一发布等制度。建立一支劳动力市场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市级劳动力市场和县(市、区)劳动力市场都要配备专(兼)职劳务信息员,其中市本级劳动力市场配备10-20人,县(市、区)级市场配备4-6人,同时在各用工单位、各类职业培训基地(院校)、街道、社区聘请兼职劳务信息员,所配备的专(兼)职人员应具备业务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符合上岗条件。对专职信息员制定统一的管理考核办法,量化工作目标,对兼职信息员实行成功劳务信息有偿服务制度。
3、建立劳动力市场会员制,保证劳务市场基本源,会员单位占全市各类企业总数的60%以上。
4、保障适当的就业岗位数量。市本级劳动力市场每天拥有就业岗位不少于600-1000个,县(市、区)级劳动力市场每天拥有就业岗位不少于200-500个,供求职者选择。
5、从事职业介绍的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制度,每人负责40-60个用工单位,主动上门服务,收集用工需求信息。
6、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集中管理,实现我市劳动力市场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建立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类非营利、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社会化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7、应用IS09000标准,组织开展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管理活动,完善就业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制度。
(四)逐步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1、市本级、县(市、区)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前台服务计算机管理,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街道(社区)、乡镇、大中型企业、再就业培训基地保持与市本级网络联通,适时交换劳动力供求信息。
2、改善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我市将扩建市本级劳动力市场,拟建场地为3000平方米;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较先进水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宽敞优美的服务场所、科学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使我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建立市内信息拨号上网。通过拨号上网方式,市本级劳动力市场于2002年底前与省职业介绍中心实现联网,于 2003年底前与全市各县(市、区)、街道(社区)、乡镇、大中型企业和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联网,实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息共享。
4、建立德阳市劳动力市场网站,发布信息,开展网上政策咨询、招聘求职服务,并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链接。建立严格的信息网络运行管理制度,运行安全、稳定。
5、在利用劳动力市场大屏、德阳劳动力市场网站公开发布信息的同时,在德阳市电视、报纸媒体上开辟专栏、专版、专线,扩大信息发布面。
6、开通市本级劳动力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热线电话,建立职业需求信息语音查询系统,实行常年服务。
7、完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定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和向社会公布职业供求分析报告和中短期预测,实行综合月报制。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1、建立规范的就业登记制度和工作流程,采用用人登记的办法,使之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保险费用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规范用工;建立抽样调查失业统计和登记失业统计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的管理。
2、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全部进入同级劳动力市场集中管理,实现我市劳动力市场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同时,开展无虚假信息、争创文明职业中介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秩序。
3、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办法措施,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各种障碍,建立统一规范、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六)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1、制订培训计划,检查培训结果。年初由就业服务管理局制定培训计划,对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政策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轮训,年终考核培训成果。
2、实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完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考评办法。对计算机技术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新知识培训,对管理人员有目的地送往先进地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3、建立各种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从业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强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四、时间步骤
我市将分三个阶段实现上述目标和工作任务:
第一阶段:2002年12月底前,(1)拟定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方案,确定目标任务。(2)维护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罗江县、中江县计算机网络,前台实现全面计算机管理,正常使用《劳动99》软件,并实现与市本级联网。(3)市本级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供求公开发布制度和分析报告制度,实现综合月报。(4)草拟《德阳市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德阳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计算机管理制度》、《德阳市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
第二阶段:2003年12月底前,(1)完成市本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劳动力信息网站建设,并投入正常运行。(2)改建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罗江县、中江县劳动力市场,全面实施试点方案。(3)制定、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发布制度并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第三阶段:2004年12月底前,以及在今后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认真贯彻国家相关制度、法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机制,发挥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维护劳动力市场的良好秩序,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二期试点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决定成立德阳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唐元超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冯志坚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吴忠金 市财政局局长
成员: 安雅育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陈顺兴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向 阳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日常事务,陈顺兴兼任办公室主任,向阳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落实资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发[2002]12号和川委发[2002]31号文件规定,将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促进就业的经费纳入预算,定期拨付。
(三)技术支持
1、组织对网络建设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对全市劳动力信息网络由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配备并培训技术人员。
2、严格劳动力市场网络及计算机管理,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3、统一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的《劳动99》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应用软件开发,统一劳动力信息系统平台,顺利开展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