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摘要:景德镇市劳动力市场自99年建成以来,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了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发布制度,坚持了四种劳务洽谈基本制度(即:日常、专场、周四集市日、每季大型招聘洽谈制度)。
景德镇市闻名于世的瓷都,是全国首批100个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一、概况
景德镇市劳动力市场自99年建成以来,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了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发布制度,坚持了四种劳务洽谈基本制度(即:日常、专场、周四集市日、每季大型招聘洽谈制度)。作为政府设立的开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活动的场所,已在群众中形成了较高的可信度,在我市就业服务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9年以来,已经举办了大型免费招聘洽谈会16次,有802个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9161个,进场报名求职人员28045人,经洽谈意向录用10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6153人,占60.7%。同时,还举办了“退伍军人”、“昌河”、“4050”购岗送岗等专场特色招聘洽淡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步加强景德镇市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意见》景府字[2000]186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贯彻措施,我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正逐步向区、县、街道延伸。2000年,顺利通过了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达标省级评估验收,并被评为2001年度劳动山市场管理全省先进单位。作为首批100家“三化”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从实际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工作,特制定如下试点方案。
二、指导思想
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前期试点为基础.上,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我市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赣府发120011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逐步建立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三、工作目标
1、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完善我市劳动力市场各项服务功能,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建立促进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即时援助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2、在前期“三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形成制度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并进—步延伸到街道、社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
3、以市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向下辐射至(区县、街道、社区、乡镇),打破城乡界限,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加大监控力度,促进劳动力市场规范运转,使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
四、主要任务
1、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为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赣府发[2001]32号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暂行办法》、《建立社区就业工作网络,促进非正规就业暂行办法》、《实施政府保护性就业工作暂行办法》、《促进就业资金筹集及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暂行办法。积极贯彻落实四个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定公共就业服务重点对象,设立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再就业即时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通过实行补贴、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方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2)积极筹措资金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按照全国在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市出台的四个暂行办法,在我市建立促进就业资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
(3)公共就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前期制定的《景德镇市劳动力市场主要业务流程规范(试行)》的基础上,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设立项目并确定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保证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得到统一规范的服务。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问题,保证公共就业服务正常运作。
(4)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四个暂行办法,开展特色服务,统筹管理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在就业培训,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逐步建立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有效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援助制度。
2、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进—步巩固原有的乡镇劳动服务站,同时,逐步在街道、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我市目前已经在4个街道成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扶持设立了7个社区服务中心和43个服务网点。下一步将扩展至市区十个街道,形成并争取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场所,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服务高效、方便群众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触手”。
3、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在现有的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巩固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拓展新的就业服务功能,开设下岗失业人员专门窗口,推动“—站式”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等,想下岗失业人员之想,为其提供便捷、规范、及时的就业服务。积极推进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就业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使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满意的服务窗口。
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1)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入投入,对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更新、完善、拓展,使之覆盖全市并逐步向街道、社区延伸,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联网。同时加大住处收集力度,提高信息的“含金量”,满足广大求职者的基本要求。
(2)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多渠道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试点前期,我们通过市场LED大屏幕、触摸屏、广播、电台、报纸、广告板等各种形式发布信息。2002年与市广电局进一步达成招聘广告审核、公益广告发布等协议,并与瓷都在线网站协议发布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步在报纸、电台、广播开辟专版、专栏。加强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3)完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并按时报送。实行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充分发挥其市场指导作用。建立了严格的信息网络运行管理制度,保障其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
5、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
“三化”建设中,规范化是核心,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就业登记、失业登记、职业中介、调查统计等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管理。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加大“三点—线”(即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中介服务活动)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中介,杜绝虚假信息,过滤劳动力需求信息中的就业歧视内容,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秩序。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建立规范、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6、建立协调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工资工作的协调机制,使之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失业登记、失业金申领发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培训相互衔接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提高职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与劳动预备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加强自身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运用灵活的用人、考核办法、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打造出一支过硬的公共就业服务队伍。
五、步骤进度
整个推进“三化”建设试点工作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1月):确定工作日标、主要任务,提出试点申请,拟定试点方案。
第二阶段(2003年1月—2005年7月):全面实施工作方案,将试点方案细化为实施方案,分步骤完成,分软、硬件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第三阶段(2005年7月以后):根据实际工作,建设情况,实行自查,并写出总结报告,接受评估、检查。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
六、保障措施
l、加强组织领导,在原有的“三化”建设领导组的基础上,成立由主管部门领头,有关部门构成的推进“三化”建设组织机构,形成统一领导、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运作。
2、加大经费筹措。尽快落实并合理使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费和促进就业资金等。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劳动力市场的“三化”推进建设顺畅实施,并积极争取部、省的支持。
5、技术保障。我市前期试点工作网络技术山陶瓷学院计算机系予以技术支持。为进一步保障市场信息网络的拓展运转,除取得外部支持外,争取配备自己的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