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议
摘要:福建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区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概念,包括自然条件、居民、社会生产、以往的文化积累等。经济区的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来揭示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生产力分布的特点,从充分利用各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合理地规划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为生产力的地域组合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目的。
——2004年6月7日在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会议上的讲话
福建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区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概念,包括自然条件、居民、社会生产、以往的文化积累等。经济区的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来揭示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生产力分布的特点,从充分利用各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合理地规划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为生产力的地域组合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目的。福建省这一新举措,体现了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二是发展民本经济,壮大西岸实力;三是如何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呢?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区域化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我国东南部从江苏、上海到广东这一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区域,地处其间的福建虽然发展相对内地要好,但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成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相对谷地”,使我国东南沿海繁荣带被割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使我国东南部沿海繁荣带实现弥合,对福建,对两个三角洲都而言都能够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作用。
其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选择。我们称之为“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特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福建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省份,又是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战略基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独特的对台优势,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人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似,关系十分密切。地缘、亲缘、血缘、文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要求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决定了要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能够在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完成祖国统一中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的功能性区域。把我们福建建设得更好,有利于做台湾人民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对台湾同胞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同时,发展和台湾的经贸关系也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两岸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要素的充分利用,增强两岸经济发展的后劲。
最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改变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山海兼有是福建的突出特点,本省山区和沿海地区都是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沿海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山区与沿海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现代化进程、影响全省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整合国际、国内和省内各类资源,促进沿海和山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山海发展差距,全面提高福建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综上所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经济发展实践经验总结和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抓住了未来福建发展的关键,对在新世纪中加快推进福建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福建的实际,充分利用了福建省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与中央所强调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也十分吻合。
二.发展民本经济,壮大西岸实力
那么,究竟怎么建设,壮大西岸经济实力呢?我认为其根本宗旨是一条:发展民本经济。什么是民本经济?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于民、民有公用、民有共享的经济,也是富民利国的经济。民本经济是相对"官本经济"而言的,过去搞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官本经济",通过政府意志和行政方式来配置资源。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必然导致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却背着。而民本经济强调,人民是创业的主体、经济的主体、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民本经济有四个特点: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主。在我国,民本经济发展的最好的是浙江。提出民本经济这一概念是我在浙江考察的主要收获之一。民本经济表象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的作为。具体的说,站在政府的角度,怎么样发展民本经济呢?我认为政府要做到两个善于:
一是善于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机制、氛围和环境。机制贵在灵活,氛围贵在强烈,环境贵在宽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放水养鱼,不与民争利",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服务功能,规范投资创业者的合理税负,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办证等各类服务,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成本,让创业者感受到创业的愉悦。二是善于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有效载体。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全面、彻底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民资形成强有力的吸引。要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既重视产业结构的提升,更注重产业结构的扩充,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品、产业,大力发展配套性产品、农业产业化、外贸出口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民众感到投资门槛较低、风险较小、有利可图,以此刺激民众的投资兴趣,调动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使其竞争力不断提升。要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关键,围绕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各类市场,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行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吸纳民众广泛参与,加快构筑带动力强的"产业链",形成民本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充分重视加强两岸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的也是手段。福建经济与台湾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海峡两岸因经济发展道路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海峡东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雄厚资金,科技产业基础好,市场营销及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而海峡西岸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台湾从20世纪60-70年代走上了外向型发展道路,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导产业的选择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因而,迫切需要将一些已经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福建具备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与此同时,福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在台湾也很有市场。因此两岸交流合作已经具备了经济条件。从福建省的角度,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加强两岸的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双方都受益。具体的,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以特定区域为突破口,逐步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可以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在目前存在的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的基础上,建立带有"自由港"性质的两岸自由贸易区,并与台湾的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等进行对接,赋予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以及更加实用的功能。如在特定区域内设置转运发货中心、发货仓库,准予区内设立金融、保险业等服务机构,并放宽货物进出口等规定,向台湾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业务和地域范围,在两岸交流与合作条件成熟时,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
(2) 以若干特定行业为突破口,加强这些特定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对当前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性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等做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特定行业做出互惠安排,大幅度减免关税,以相互的利益为目的,共同推动两岸之间的行业发展,最后再慢慢推向更多的方面,并实现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
(3) 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不应该局限在经济。应该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与宣传,加快开放对台旅游。设立能够覆盖台湾的电视台、电台,用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闽南话播放,使他们了解祖国大陆的发展,理解祖国大陆的主张。同时,应该加快开放对台旅游,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两岸人民增进了解,互相理解,消除恐惧、敌意等不应有的误会,从而使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张得到两岸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为以后建立更大,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圈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