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经济体制改革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财富观

2004-01-26 11:45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同志在2004年1月26日由中国税务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及中国改革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的“2004年经济社会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树立“新三观”,即新发展观、新改革观、新财富观。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同志在2004年1月26日由中国税务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及中国改革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的“2004年经济社会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树立“新三观”,即新发展观、新改革观、新财富观。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认为,有五个特征,即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民主政治;中华文化。以民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人片面理解为以GDP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因此出现了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GDP上去了不等于人民得到实惠,那么多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与以GDP为中心有密切联系,与考核干部的制度有关。

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据有关部门资料,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翻两番,我们需要35亿吨的标准煤,6.1亿吨的石油,哪有这么多的能源?进口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进口太多会引起全球价格上涨。所以从长远来说,需要我们树立长远持续的发展观。

新的改革观必须与新的发展观相适应。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新的改革观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富民为目标,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改革观必须统筹兼顾,建立协调机制,实现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对内对外、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新的改革观必须全面推进、重点突出,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科技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这些改革往往交叉在一起,必须全面推开。

树立新的财富观,如何良好地实现财富的创造、分配、保护?财富的创造是第一位的。中央已经提出来要从技术、管理、知识中充分发挥出来。计划经济时代,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即财政把纳税人的钱收上来,再投到各个领域中去,同时又让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再把60%的钱贷给国有企业,企业效益不好,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最后由财政兜着,这种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的体制,不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而现在,创造财富的主体已经明确是老百姓,因此要充分调动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加财富。老百姓的财富增加了,税收也增加,国家就有实力来提供公共产品。所以说,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这点必须明确。当然创造财富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有财富的再分配问题,既然技术、管理、知识都能创造财富,就应该参与财富分配;另外,财富分配时一定要注重弱势群体,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财富的保护是一颗“定心丸”,一定要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否则财富可能外流或被挥霍,对国家不利。总之,要突破三种观念:一是突破过去“国家投资,政府花钱”才能搞社会主义的观念,树立“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观念;二是突破“只有国强才能民富”的观念,树立“民富才能国强”的观念;三是突破过去单一的财产观,要有全社会的财产观,应该把全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