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曲折过程

2003-12-18 15:50 中国财经报

摘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到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与发展的一百几十年中,都一直把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当然也就不再存在市场、价值、货币等经济关系。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需要市场交换。虽然如此,人们在长时期中还是把商品经济看作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东西,甚至认为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

一、“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到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与发展的一百几十年中,都一直把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当然也就不再存在市场、价值、货币等经济关系。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需要市场交换。虽然如此,人们在长时期中还是把商品经济看作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东西,甚至认为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1958年“大跃进”年代,出现了否定商品生产、违反价值规律的经济行为,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指出: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消灭商品生产。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还要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团结五亿农民,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它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逐步地准备条件。1959年,毛泽东又强调指出: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然而,毛泽东的这一理论观点也有反复。在“文革”时期的1974年,他一再讲:我国现在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以及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与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把商品货币经济看作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

[page]

二、计划经济体制樊篱被打开缺口

25年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的号角。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为此,就必然需要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改革的前期阶段,还存在两方面认识上的局限。其一,只是在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二,只讲发展商品经济而回避公开讲市场经济。

中央领导同志最早提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概念和思想是在1979年。当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中央召开的会议上说:“我同陈云同志谈,他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补充,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在这个内部讲话中使用了“市场经济”概念。同年38日,陈云所写并后来公开发表的《计划与市场问题》讲话提纲中,将“市场经济”一词,改为“市场调节”。讲话提纲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虽然这里规定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毕竟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而且,这里所讲的市场调节部分,事实上就是在内部所讲的市场经济部分。

197945,李先念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提出“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竞争”。在理论上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只有竞赛,没有竞争,竞争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行为的传统理念。

19791126,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内部谈话,当时没有公开发表。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是与市场调节同义的。并不是现在所实行的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全面的市场经济。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改革的前期阶段,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邓小平的见解,与陈云和李先念等是一致的。都是在内部讲话时提市场经济,而公开发表时,则改提市场调节。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依然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当时还是讲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大家知道,在指令性计划经济内部是排斥市场经济的。所谓“也结合市场经济”,是指在计划经济外发挥辅助作用的市场调节部分。中央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上述指导思想,贯穿于由邓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并写入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1982年的我国宪法之中。后来又将改革的指导方针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写入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十二大以后直到1984年,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坚持这一“为主”“为辅”的原则。

[page]

三、冲破旧观念创新新思想

人们会注意到,在公开发表的中央文件和有关领导人的讲话中,还一再强调我国的改革方针不是实行或不会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我国的改革不实行“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198499,国务院总理写给邓小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问题的意见》,获得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一致同意并公开发表,其中强调地讲:“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同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城市经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和完全肯定。其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强调要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决定》没有重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但依然是在这一框架的精神下进行论述的。它强调说明:“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并强调说,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不过请注意:就总体上说不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局部地作为辅助部分来实行。19873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向中央建议废除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被中央断然拒绝了。外电公开报道了这一事实,并引证了国家主席李先念的讲话。李的讲话发表在34的《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他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所谓不“只搞市场经济”,就是不全盘实行市场经济,言外之意是可以局部地搞一点市场经济。198921,李鹏总理在国家体改委讲话时说:“国内外有一种议论,……因为要改革,就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制,否则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否定”同年10月,李鹏同尼克松谈话时又说:“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搞市场经济,把公有制逐步变成私有制。这不准确,是误解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既不搞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

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说:“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

从几位中央领导人的有关讲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都不正面公开讲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即不讲“既实行不完全的计划经济,又实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而是反过来讲:我国“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或不“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同时还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从1987年李先念的讲话到以后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方针了。

[page]

四、我党关于市场经济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987年以前,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框架中实行的。邓小平同志是赞同和支持的。从1987年开始,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方针,随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发展,提法也多次随之变化。19872月,邓小平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我们以前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不再讲计划经济为主,连计划经济的概念也未再提。既然放弃了计划经济为主,自然也就取消了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报告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诸如: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种形式和手段;不能把计划调节和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是指导性计划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

198969,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时强调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所谓“这个不能改”,是针对1989年北京风波前后,有人对实行市场调节的非议。邓小平维护十三大的报告,继续强调市场调节。到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方针成为理论界与新闻媒体普遍研究和宣传的课题。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两者都是手段。这才真正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特征的传统观点。这一次突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根据邓小平新的指导思想,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的探索,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任务是使其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化。

五、三大背景使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行变得艰难

为什么我国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长期回避公开讲市场经济,并且一再公开否定我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多方面的背景。既有理论背景,也有历史背景,还有现实背景。

理论背景是:(一)传统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必然实行市场经济。列宁远在1906年《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就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将生产资料转归劳动者阶级所有,“才能消灭一切剥削”。(二)西方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主流理论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长时期中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即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乃至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经济大论战中,西方经济学家米塞斯就宣称“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当代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有关文献,乃至新闻媒体和政要的言论,都将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同义语。

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始终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直到二次大战前的几百年中,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实行过全国统一的经济计划。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则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往往与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相联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曾显示出过它的优越性。西方人士认为市场经济优越于计划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认为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也实行统一的经济计划,但它们严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区别开来。因此,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

现实背景是:(一)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试图通过鼓励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例如,1988811的《华尔街日报》在题为《战略转变:美国重新界定安全政策》一文中,提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正在衰败”。在此形势下,美国新的政策目的“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诸如在……东方集团内扩展民主概念和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把实行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作为援助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与其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而西方国家要求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私有化和西方化相联系的。我国当然对此保持警惕。(二)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在领导层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原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竭力反对实行市场经济。19886月,他讲话说:“让我们的经济转入西方市场经济的轨道,社会主义就一无所有了”。俄共第一书记波洛兹科夫因反对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愤而辞职,他批评苏共领导人“把国家推向失控的市场经济、使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他们通过自己的愚蠢活动,把国家引向毁灭”。原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哈格198959在战胜法西斯44周年纪念会上严厉批评“消灭社会主义的势力也插手改革”。“绝不允许让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代替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让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社会主义”。(三)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方设计的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私有化,确实与苏东国家的解体与剧变联系在一起。西方国家实行和演变的目的在这些国家获得了实现。

[page]

六、万变不离其宗

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多次提出“市场经济”思想。但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到1991年共讲了四次,都是内部讲的,1979年和1985年两次讲市场经济,是顺着外宾的提问谈的,当时都未公开报道。那是在与“市场调节为辅”相同的涵义上讲的。19901991年同我国领导人提及市场经济虽也与市场调节同义,但已突破了“主”“辅”关系,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作为手段看待。另外,198969内部讲话也提及市场经济,原话是“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公开正式发表时,将“市场经济”一词改为“市场调节”。依然回避公开讲“市场经济”。这是为了避开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传统观点的纠缠。陈云也多次在内部谈话时讲“市场经济”,而公开发表时,则改提“市场调节”,如1982125与原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我今天要讲的是怎样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问题”。新华社于次日发了报道。但陈云在正式发表其谈话《加强和改进计划经济工作》时,将“市场经济”一词改成“市场调节”。

无论陈云、李先念还是邓小平同志,在内部讲市场经济时,已经突破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1979年提出的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不作计划、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部分。当时还未提出宏观调控思想。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和全面由市场自发调节,即不能完全用“无政府”、“盲目”的生产办法来调节,因此这种含义上的市场经济,也不能在全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正因为这样,我国中央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一再说明我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自然更不能全面实行私有化或资本主义化的市场经济。当时的认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可以有一部分实行“无政府”的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私营、外资企业等私有制经济发展起来后,又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这就是李鹏同志所讲的我国既不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的道理所在。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这表明,我国对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内容,已作了新的界定。既超越了完全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也超越了与资本主义同义的市场经济,更超越了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所走的道路、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很不相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

20031218《中国财经报》)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