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辽宁篇

2003-10-10 22:26 央视国际

摘要:翻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第一炉钢、第一艘船、第一台机床、第一架飞机这些竟然全部出自辽宁,中国的装备部、工业基地、东方鲁尔、共和国的长子,人们曾经毫不吝惜的把各种美好的称谓送给辽宁。

 

主持人:欢迎收看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系列报道,在前两天的节目中,我们已经跟随记者的镜头到黑龙江和吉林作了一次探访,感受了一下那里的真实情景,一些专家也在节目中为这两省的振兴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希望能为东北的复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辽宁。 

翻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第一炉钢、第一艘船、第一台机床、第一架飞机这些竟然全部出自辽宁,中国的装备部、工业基地、东方鲁尔、共和国的长子,人们曾经毫不吝惜的把各种美好的称谓送给辽宁。 

辽宁省长薄熙来:当时中央的财政支柱啊,三个,一个是东北,一个是上海和周边地区,还有一个京津塘,这三家的财政实际上共给中央大概70%到80%。所以实际上当时这个地方的经济实力,不论出的产品装备,还是财政税收,在中国都是非常显赫的。 

“一五”时期,国家把156个重点项目的24项安排在辽宁,辽宁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号称一千万的国企职工一度曾经是辽宁的骄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方的企业在灵活的政策下逐渐赶了上来,一些依靠辽宁的原材料和机床发展起来的企业甚至超过了辽宁的企业。 

辽宁省长 薄熙来:北方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使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当多一批企业停产、半停产,到九十年代初期已经出现了“东北现象”,这是经济界评论的“东北现象”,一片一片的企业停产半停产,到了1995年、1996年那个时候,辽宁的经济就走向低谷了,整个经济变成了一个非常低速发展,困难就很大,大量的下岗职工就出现了。 

曾经的骄傲如今成了难题。在近日市场和体制转轨过程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加速显露。 

主持人:的确,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一步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为其46.2%,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转型已刻不容缓,在沈阳城内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在铁路的西边就是铁西区,占据沈阳城西的铁西区同它铿锵有力的名字一样,在中国重工业中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但它也曾经是亏损和破产企业最集中,下岗失业人员最多的地区。 

许多人印象中的铁西应该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但是当我们这次到铁西却发现,那里早已变了模样,一排排的厂房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住宅小区和景色优美的公园。 

沈阳市铁西区常务副区长 李松林:这个区就是原来的老区,这个区就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以后,我们把(建设大道)以北17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逐步按照从东向西向开发区战略性转移,腾出城市内黄金地段用于现代商贸生活区的建设。 

开发区的土地每平方米只需一两百元,而那些工厂位于市区的土地每平方米至少可以卖到一两千元,区政府尝试着利用地租的级差收入,来解决企业的债务和安置员工。 

经济启动的迹象,让南方那些敏锐的房地产商们开始纷纷北上,西子湖畔的新湖房地产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民营公司,他们准备在铁西投入15亿左右开发3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 

沈阳新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伟卿:我们公司的理念是整个南方,叫珠联三水、璧合江南,这是我们的口号,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跨过了长江、跨过了黄河,沈阳是我们到了北方的第一个项目。 

如果说铁西区是在转型中寻求突破、把资源变成了资本,解决了困扰企业的资金问题,那么,位于浑河水南畔,原本是农村的沈阳浑南新区的建设,则是全新的思路。 

1999年,韩国三宝电脑公司选择在沈阳落户建厂的时候,除了考虑地理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是新区第一家大型的韩资IT企业,享受到了政府不少的优惠政策。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内,以外销为主的生产PC机和主板的沈阳三宝电脑,出口创汇超过了10亿美元,一跃成为三宝集团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三宝电脑(沈阳)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允植:我们在这里所有的政府部门,不仅是单一地,而且是联合起来在许多问题给我很多的帮助和便利。 

在沈阳有很多像三宝电脑这样的新兴企业落户,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当地政府部门给予他们的帮助,同时,以新企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整个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已成为沈阳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 

沈阳市副市长 王英:在老企业改造的同时不断辟出新的企业,老的企业是对旧的局部盘子进行改造,新的企业是对整个盘子进行改造。应当积极鼓励老工业基地去辟出新的项目。 

主持人:来自铁西和浑南的报道清楚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铁西和浑南这一老一新两个城区都在积极寻求转型,铁西是把资源变成了资本,而浑南则是以新企业的发展来促进整个工业结构的调整。那么对于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温铁军是怎么看的? 

温铁军:大家知道老工业的改造,无外乎就是两种出路,一种出路就是说,我们比如说北京曾经讲过的推二进三。那就是把原来的第二产业,从城市中迁出,然后在郊区搞新的工业开发区。把城市中原来的工业占地,转化为第三产业用地。这是一种方式,再一种方式呢,就是原来的产业相对来讲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它可以用某种技术改造的方法,或者新的技术,新的技术的这种注入,来使原来的基础产业重新得到一个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有可能调整成功。 

主持人: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造,抛开国企谈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空谈,只有国企真正改造好了,才能说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成功的。我们之所以把辽宁称为工业基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基础工业的摇篮,而装备制造也又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有着悠久而且光荣的历史的沈阳机床集团,是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可以说机床集团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史。那么它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有着近20年工龄的刘建伟,是沈阳机床集团中捷友谊厂的一个技术工人,父母妻子也全是厂里的职工。用许多人的话说,小刘平常话不多,只会闷头干活,但是就是这么性格内向人,却在1997年,离开了中捷友谊厂。 

沈阳机床集团中捷友谊厂工人刘建伟:(那时)活没那么多,产量没那么大,开支的确是困难,有一个月没开支,整的人心惶惶的。 

当时在中捷友谊厂的刘建伟每月收入只有300多块,还不能按时发,刚好当时一家新成立的合资企业招技术工人,每月收入1千多元,于是他去了那家合资企业。但是两年后,厂子改革有了起色。虽然当时的收入也只有500多元,但他总是割舍不了与中捷厂的那份感情。小刘又回来了。 

中捷机床厂工人 刘建伟:我觉得应该能好,就凭我们这设备,就凭我们这人。 

在这个车间,与刘建伟有着同样经历的工人就有好几人,几年后这些回来的人们发现自己与工厂共浴风雨后,终于见到了彩虹。完成了人员减负、产品调整和技术创新后的机床集团,从2000年开始,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经济规模翻了一番,去年的销售量更是以88%的速度急增。如今工人们只要肯干活,每月收入2、3千元已经不成问题。与工人们相比,沈阳机床集团的当家人陈惠仁的心情仍旧不那么轻松。他将企业这几年的腾飞归功于经济大形势的好转、技术创新、和人员减负、加强内部管理的结果,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治标转制,引进多元投资才能解决企业的本质问题。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惠仁:都看到沈阳机床不错,这个企业挺好,但一看资产负债率这么高,负债这么多,人员这么多,企业结构这么复杂,咋整啊,全都望而却步了,我们要实现这种根本的产权结构改变,说穿了一个就是你的负债太重。 

机床集团下属的资产不良企业有14家,按照他们的瘦身计划,要将整个集团全面转制,历史遗留20多亿的债务包袱,他们实在是无法承受。而这次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让他们看到了不少希望。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陈惠仁: 通过这样一个振兴的一个机遇,使我们整个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我们的政府环境发生变化、国家能够拿出一部分成本帮我们解决历史负债。企业改制成本解决了,这个企业政府就不用管了,它一般是好的,我现在可以想像,如果我们这个企业改制以后,那简直太好了,我们的信心老足了,不得了,那不得了。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我认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非常有利。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不仅仅是国有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而是需要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这样一种结合。 

主持人:国有经济比重高是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最突出问题。正如新闻片中沈阳机床公司董事长陈惠仁所说的那样,之所以说这些工业基地“老”,就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太老。那么对于辽宁来说,应该怎样依靠市场经济机制创新出一种适合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呢?我们来听听陈淮博士是怎么看的。 

陈淮:新一届政府提出我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努力发展世界经济,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灵活效率的资源配置力量,把我们家里这么多好东西合理的配置在一个方向上,效率最高的这么一个产业结构中。我们这个区域经济就发展了。 

主持人:对于如何解决国有经济比重高的问题,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综合专家的观点,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我们再来看看温铁军是怎么看的。 

温铁军:其实在东三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本身不是说有多么大的体制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是金融障碍,就缺一个什么呢,市场中最具组织中的要素,这个要素我们叫龙头要素,那就是资金。其实辽宁省现在应该利用新的国资委建立,银监会成立,保监会等等这些金融部门正在酝酿深入金融改革的这些具体政策的时候呢,应该抓紧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布局调整的这样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这点我想是当务之急。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在辽宁大地进行了一番探访,通过这次探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这些老国企、老基地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据了解,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好,在节目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专家们对如何振兴辽宁提出的建议。 

振兴东北专家建议: 

1.发展混合经济是关键。 

2.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 

3.装备工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并存。 

4.抓住新一轮快速增长期,调整、改造和创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