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黑龙江篇
摘要:说到王进喜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大庆,今天面临资源危机的大庆怎样重振昔日的雄风?在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又将如何迎接自己的春天呢?为此,我们的记者去东北三省作了一次探访,希望能为东北的复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今天我们先从黑龙江出发。
主持人:今天是10月8号,度过了7天的假期之后,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又要开始了。另外,今天也是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的纪念日。我身后的这幅画面就是铁人王进喜奋战在钻井机台上的画面,这幅是王进喜在战胜井喷之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1950年初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起,他就把自己与祖国石油工业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说到王进喜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大庆,今天面临资源危机的大庆怎样重振昔日的雄风?在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又将如何迎接自己的春天呢?为此,我们的记者去东北三省作了一次探访,希望能为东北的复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今天我们先从黑龙江出发。
黑龙江,我国最北的一个省。50年代,它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片黑土地为国家累计提供了全国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电站成套设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火车以及大量的商品粮。共和国的经济发展,黑龙江功不可没。
黑龙江居民:“交粮食,那粮食交得太多了,我不懂得数字,那粮食可交多了。大森林,往上交木头,大铁路,大煤矿,往外拉煤,那时候不讲价值,只要支援国家、支援人民,黑龙江人就干啊。”
黑龙江,既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也集中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如今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包袱。近年来,黑龙江又创造了几个全国第一:下岗职工87·8万人,全国第一;城镇享受最低保障人数146万人,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62元,全国倒数第一。
黑龙江居民:“过去那年头,多少人往黑龙江跑哇,现在全国都发展起来了,人不往这儿跑了,黑龙江变成落后了”。
主持人:的确,现在黑龙江落伍的感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强烈,过去由于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许多特大型国有企业就建在了那里,在黑龙江的13个城市中,大庆、伊春、鸡西、鹤岗等7个城市都是先有企业,后有城市的。如今,这些为国家贡献了大量资源的城市开始遇到了资源难题。就拿大庆来说吧,大庆油田目前剩余的可采储量仅有5亿吨,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大庆有可能结束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的历史。
大庆,中国的石油城。这里,曾盛满着“中国人依赖洋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的喜悦,曾洋溢着“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天豪情。记者在大庆了解到,连续亏损了10年的大庆石化公司,今年1-7月份实现赢利4·5亿元。除了企业重组摆脱了历史包袱以及改革财务和物资供应体制等有效手段,大庆发展石油的接续产业也给大庆石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过去石化行业只是做简单的石油的粗加工,而今,大庆石化已经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出几百种石化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大庆石化公司职工:“比如48万吨上60万吨乙烯,什么赢利上什么项目呗。”
尽管如此,作为石油的下游行业,石化的原料来源仍然要依托石油业,万一有一天,大庆真的没有油了,大庆石化就干等着当没奶吃的孩子么?
大庆石化总经理助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考虑油品深加工的问题,变成高价值,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我们关心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关心煤化工。”
而面对大庆石油即将枯竭,油田无以为继等说法,大庆石油人本身却并不这么看。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玉普:“大庆油田实际是一个大型探区的概念,三江平原、海拉尔都有我们的探区。我们在西北、我们在东北,像吉林延边也有我们的勘探区块,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是找到更多的资源,以保证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王玉普说,退一万步讲,就算有一天大庆油田真的枯竭了,大庆也一样要生存,要发展。所以要把天然气的发展作为大庆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支柱。”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大庆我们准备走以化补油的路子,发展些大的乙烯、丙烯等大的化工项目,来代替、接替石油减产这样一个事实,以化补油。煤矿我们要研究,要以煤转电、煤转油以及煤的液化以及其他煤炭的深加工。林区在搞好森林接续产业方面呢,重点发展木材的深加工和退耕还林,发展我们一些绿色产业。”
历史上,资源优势这一东三省多年的生命线从未像今天这样脆弱。但就在东北不断喊出能源饥渴的时候,专家们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自然资源的禀赋对一个地区来说只是一种依附性资源,资源枯竭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有强大的资源加工能力,会获取更大的附加值。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淮博士也有自己的看法。
陈淮:在过去一些年中呢,曾经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不大的高潮,但是我们这个时机、机会利用的并不是太好,可能由于经验不足,体制条件约束等很多原因。但是今后这个方面,还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契机。但是这不是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落脚点,对外经贸发展是黑龙江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将会有比较大的机会。但是黑龙江更多的是利用好自己的资源条件,改造好自己的产业结构,保护好环境对它来说比起东北三省其他两省来说,任务更重。
主持人:据了解,目前黑龙江森林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90%以上;国有煤矿33个矿井中的16个已经枯竭。大庆、伊春、鸡西、鹤岗、绥芬河这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急需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绥芬河过去主要是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城市,如今,绥芬河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边境贸易非常活跃的城市。
绥芬河,黑龙江与俄罗斯3045公里边境线上15个口岸中最大的一个。记者在绥芬河市政府门口,看到20多名全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正整装待发。
绥芬河市市长董作民:“我们这次出去多结交一些企业和客户,共同参与对俄贸易,使我们绥芬河的贸易赶上和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孙来君,90年代初从哈尔滨到绥芬河做边贸生意,他说,那时候,一辆桑塔纳轿车装满生活日用品开到俄罗斯,一车就能赚2万块钱。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完成和中国加入WTO,只满足于做以货易货的国际倒爷,企业越来越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他的企业把简单的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发展为木材的深加工,从贸易领域进入制造业 。孙来君说,他的企业已经在俄罗斯承包了两片森林,并在那里开了三个木材加工厂。同时,作为森林工业大省,企业1000多员工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国有森工企业的下岗职工。
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工于德学:“这里很多下岗工人都是林业口的。”
记者:“在这能拿到多少钱?”
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工于德学:“拿到1500块”。
在绥芬河,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过去,绥芬河只是一个中俄贸易的货场。如今,它开始发展成为国际产品进出口贸易、深加工和投资的前沿。
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副厅长郑荣根:“将来我们黑龙江边贸企业都应该像这样,不单是简单的易货贸易,将来我们也要走深加工,这才是我们今后边贸的希望所在。
主持人:从地缘条件上看,东北三省处在一个具有商业机会的地理位置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像珠三角和长三角一样,一面是俄朝日韩四国,面向海外,一面与内地相连。这种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信息、物流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地,处于交汇地的商业机会要比其他地区更多。从记者的采访中我们看到黑龙江在边贸中走出了以货易货的初级阶段,开始利用俄罗斯的原材料走自己的深加工制造业的道路。这条路是否是正确的呢?听听陈淮博士的看法。
陈淮: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并行的,一定要密切结合起来的,但并不是说,我原来资源枯竭了,我就做资源加工业,我给大家说,我们现在的钢铁生产能力呢,已经达到了两亿吨,当之无愧世界第一大产钢国。那么我们钢铁工业,铁矿石枯竭,我们就发展炼钢行不行,无米之炊。亚洲地区积聚着10亿吨以上石油炼化能力,我们去发展炼油,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如果在东北地区继续在重工业和重工业产品的延伸上下工夫,我以为这方面会有一定的机会,但不是最主要,最主要的我还是说,城市化、服务业、轻工业造就一个良性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极为重要。
主持人:其实黑龙江不仅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她还是一个著名的农业大省。由于粮食价格偏低,使省内农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困惑。怎么样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让农民增收呢?
每天清晨和傍晚,哈尔滨市郊的奶牛养殖户都把奶牛牵到完达山乳业公司专门建立的现代化的机械挤奶站挤奶。养了18头奶牛的齐景会就是其中的一个。
记者:“像你一年下来,18头牛能产奶多少?”
养牛户齐景会:“这18头牛,平均5吨多。”
记者:“能赚多少钱?”
养牛户齐景会:“5、6万块钱。原来那时候没有收入,那时候一年也就3、5百。”
记者:“现在呢?”
养牛户齐景会:“现在家有车,盖的牛棚,房子都有,我有两台车呢。”
王文海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职工。退休两个月后,他一口气买下了13头奶牛,离开城市来到了郊区当起了牛倌。
养牛户王文海:“我们宋法棠书记讲话,把黑龙江省,农业大省变成畜牧业大省,这确实,我就把所有资金投到农业上。”
记者:“花了多少钱?”
养牛户王文海:“花了将近20万”。
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乳品产地,乳品产量占全国的1/5,仅完达山乳业旗下的哈尔滨乳品公司,一天就生产液态奶700吨,每天产值350万元。看到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高,他们建立了一系列机械挤奶站,完全供农民免费使用。
养牛户王文海:“一切费用都是奶站的,牛棚、牛舍咱是一分钱不花,那你还不干么?这好事还不干?牛是往前看,我也是往前看。”
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玉鹏:“畜牧业尤其是奶牛业的发展,才能使完达山不断地做强做大,更加带动基地的发展和养牛户的增收致富。”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我们现在畜牧业占农业的2/5,我们将来要调整到2/3这个水平,实现主副换位。”
主持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被称为“粮食市场稳压器 ”的东北农业再次遭遇了与当年工业几乎相同的尴尬,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是以原产品面孔出现,普遍缺乏竞争活力,经济界人士称之为“新东北现象”。这一状况该如何来改变呢?
温铁军:过去把黑龙江农业的优势拿来和现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农业相比,可以说已经丧失殆尽,就是我们不可能以如此小的农业规模来跟国际上动辄几百公顷,甚至上千公顷的大农场来竞争。农业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是当你追求资本化农业,你要上机械设备,你要上电力设备,甚至你卫星导航,精量点播等等这些东西你都上的时候,那都意味着你一定是大农场,因为只有农场规模大,绝对地租量大,才支付得起这些费用。而小农绝对支付不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农业的整体发展思路要有根本的改观,对中国农业入世条件下的竞争力问题,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主持人:边境贸易、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农业竞争力,黑龙江正从多条通道寻找复兴的突破口,我们来听一听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给这片黑土地描绘出的美好前景。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我们提出要建设5大基地:一个是装备制造业基地,第二个是石油化工基地,第三个是绿色食品基地,第四个是医药工业基地,第五个是能源基地。那么我们将加快改革、改造、改组的步伐,加快形成我们这五大基地。”
刘海生副省长为我们描绘了黑龙江未来的一幅蓝图,我们也希望黑龙江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好了,节目最后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专家对于振兴黑龙江的建议,明天我们将探讨有关吉林的话题,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也可以登陆央视国际网站中国财经报道互动区和我们交流。
振兴东北专家鉴言:
专家认为,黑龙江省要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融资方面探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良策首先要重点抓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企业集团的发育和改制成本的支付等问题;其次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利用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强力推进国企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第三,围绕优势企业,推动石油加工、微型汽车、支线飞机、重型机械、大豆玉米大米加工等上下游纵向延伸,尽快形成从零部件到主机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