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改革纪实(七)
摘要: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结构性、机制性矛盾十分突出。社保试点工作,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社会保障工作头绪多、难度大,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五年来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的社保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亲切关怀,财政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对辽宁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坚强的领导,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位一体”同步推进--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就社保
试点工作答本报记者问记者:辽宁是全国惟一的完善社保体系试点省份,并已取得突出成效,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无论从试点开始时任财政厅长,还是现在担任主管财政工作的副省长,您都一直工作在试点工作第一线,参与了试点工作全过程。从近几年财政社保工作的视角,您最主要的体会有哪些?
鲁昕:主要有这么五条。一是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证。三是扎实的财政基础工作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四是社保试点、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力支撑。五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
记者:做好社保试点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鲁昕:当然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结构性、机制性矛盾十分突出。社保试点工作,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社会保障工作头绪多、难度大,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五年来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的社保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亲切关怀,财政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对辽宁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坚强的领导,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刚才您说“扎实的财政基础工作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您可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鲁昕:试点启动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对地方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和人员状况进行了两次全面普查,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为国家有关部门科学决策以及试点启动后推进并轨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制定并完善了试点的财政政策;建立了规范的资金分配机制,设计了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制定并实施了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建立了社保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促进了社保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说,上述这些工作是社保试点工作的基石。
记者:辽宁将社保试点、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它们共同成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力支撑,很有特色,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鲁昕:几年来,全省各级财政始终坚持“搞好社会保障、保障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坚持完善社保体系与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试点以来,全省共实现就业184万人,有50%左右的并轨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1年以来,全省筹集款物28.亿元,帮扶城乡特困群众900万人次,为特困职工群众建房2万套。通过这些措施,使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在关心他们,从而心里有了依靠,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也理解了政府的难处,对社保体系的完善和试点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辽宁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鲁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一是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二是促进了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准备了前提条件。四是推进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五是促进了国企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六是在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记者:您刚才说辽宁社保试点工作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鲁昕:通过实施“两个确保”,建立“三条社会保障线”,尤其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我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五项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应保对象基本实现全覆盖。对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辽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者:怎样理解社保试点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鲁昕:我省推进社保试点,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推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实现了社会保障责任由企业向政府的转变,促进了政企职能分开,割断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无限责任,优化了劳动资源的配置,推进了企业职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试点实施以来,我省通过并轨工作,已有124万名国有企业离岗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冗员负担,年减少成本费用22.亿元,使一批生产经营极度困难的企业起死回生,重新呈现生机。地方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1.万元/人上升到2002年的2.万元/人,提高了56%;百元销售收入工资含量由2000年的9.5元下降至2002年的8.5元,下降了10.%。这些都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再次,百万国企职工实现“并轨”,结束了几十年形成的终身制的劳动关系,并建立起新型劳动关系;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国企职工由传统的“企业人”向现代的“社会人”转变。这一遍及全省的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树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思想观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建立了就业靠技能、岗位靠竞争的用工机制,优化了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总之,社保试点为国有企业巩固三年改革与脱困成果,提高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WTO以后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据了解,辽宁各级财政部门在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中,不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质。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鲁昕: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专家学者,形成了30余万字的《转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初稿。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建立了《社会保障政府复式预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辽宁2001年以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实践,我们将通过认真总结,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工作总结,为全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记者:您怎样评价从事社保试点工作的这支财政队伍?
鲁昕:五年来辽宁社会保障工作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合理的改革成本取得社会保障试点的可喜成果,与我们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吃苦耐劳的财政社保干部队伍密切相关。在工作实践中,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广大财政干部,不仅会算经济账,也会算政治账;不仅懂财政政策业务,也能够熟练地把握和运用劳动、民政等政策,并保持了长期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我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就,这些同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卓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