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改革纪实(六)
摘要:“一号工程”中的突击队启动社保试点两年来,辽宁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社保工作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辽宁的省、市、县三级财政从事社保试点工作的约有460人,几乎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两年来,辽宁省财政厅社保处有1人被评为全省模范公务员,1人被记为公务员三等功。
“一号工程”中的突击队启动社保试点两年来,辽宁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社保工作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辽宁的省、市、县三级财政从事社保试点工作的约有460人,几乎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两年来,辽宁省财政厅社保处有1人被评为全省模范公务员,1人被记为公务员三等功。如果没有这支队伍及其所做的扎实的基础工作,整个社保试点工作就不会这样顺利。
辽宁省财政厅原厅长、现任副省长鲁昕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社保试点工作是一项成就人才的工作,而成就这项事业是靠高素质的人通过高质量的工作来实现的。
以人为本重在素质
试点之初,为了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辽宁财政厅进行了大量的测算,形成了近百套测算方案。2001年,他们组织了全省财政系统500多人,历时一个月,对全省7406户地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职工存在形态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分户数据库”,为试点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2年初,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全面普查,充实和完善了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分户数据库,为国家有关部门科学决策以及试点启动后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再拿并轨工作来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稍有疏忽,极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没有精兵强将是无法胜任的。省财政为此配备了业务骨干,研究编制了计算机审核软件,建立了解除关系职工情况数据库,对2000多户并轨企业的资金申请及企业困难程度的认定资料进行逐户审核。在严格审核、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审批并轨人数42.万人,核拨补助资金1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辽宁省财政厅社保处处长段君明对记者说,在社保试点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厅党组要求我们全省财政社保系统建立起24小时快速反应机制,上到局长、下到社保科(处)长、工作人员,保证24小时联络畅通,随叫随到,20分钟到达工作现场。可以讲,社保试点高强度的连续工作也是对这支队伍素质的检验。
“实行‘两个确保’工作之初,我们一无基础资料,二无信息系统,资金的分配和政策的制定都没有充实的依据。我们从每月的调度会和执行月报起步,逐步地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硬是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根线来。”袁卫亮副厅长说。
在试点工作开始的时候,他们先后制定了《辽宁省地方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财政补助资金支付办法》、《省财政社会保障试点补助资金分配办法》、《辽宁省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和《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补助资金筹集和使用问题的若干意见》等十余个试点配套政策、制度性文件。同时,还配合劳动、民政等部门制定了二十余个政策性文件,并组织各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初步建立起社保试点的政策制度体系,尤其是对财政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发放和监督做了严格的规定。
针对试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又相继下发了20多个补充意见,研究制定了各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办法及专户核算办法,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对试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辽宁财政与世界银行积极开展信息网络建设合作,努力推进社保管理与高科技的结合,已经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开发了全省统一的软件。现在,整个网络连接了财政、劳动、税务、民政、统计,基本覆盖了财政资金管理、地税保费征收、劳动政策与资金发放、民政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综合统计等项业务。此外,他们还建立和完善了社保专户及社保补助专户系统,统一了全省财政社会保障专户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了电算化,强化了对社保基金收支的全程监管,使社会保障这一新生事物随同高信息技术共同成长。
这些工作,大都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讨论完成的。可以想像,这些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其工作量有多大!
战之能胜胜在素质
记者在采访间隙,发现了一本小册子,叫《财政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集》,是辽宁省财政厅今年2月份编出来的,共收入了37篇调研报告,记录了社保试点的经验、难题和建议,反映了财政社保部门干部对社保试点实践问题的调研与理论思考的成果,其思想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同时也体现了较高的文字水平。袁卫亮告诉记者,这本调研报告集收集了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不少调研报告提出的改革思路和建议,已体现在社保试点的配套政策、改革方案和实际工作中;有些调研报告分析的情况,正是政府和厅领导关注并着手研究解决的政策上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受到了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有些调研报告,基于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实际工作中的信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