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2003-06-09 14:44

摘要: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础经济制度。”并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2003年6月9日高尚全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草小组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一、关于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

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础经济制度。”并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现在,有两点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1.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发生了变化。因为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居民财富越来越多,民间资本越来越多。个人财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比重的增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的资料,到2000年底,全国社会总资产约为38.5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13.24万亿元,占35%;非公有经济为25.26万亿元,占65%。个人的金融资产超过12万亿元,已超过了11万亿的国有资产。而且随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国有经济将进一步收缩;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入将逐步减少;对外开放的扩大,引进外资将进一步发展。因此,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比重约占70%,而公有制经济比重约占30%;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超过了8000万人,而国有企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只有5000万人;对外贸易,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占了56.5%,进口占了58%;非公有制对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占了66.71%。这些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主力军,而不是生力军。

针对这些新情况,怎么办?有两种选择:

一是原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不变。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的理解,从数量型转向功能型。从功能上、质量上解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基金,扩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是完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把原来的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党的文件也应如此。不能认为,过去党的文件上写的就不能改动了。事实上,我们党的文件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内涵,概括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修改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此我在第一次大组会上提过意见。为什么这个提法也要与时俱进?因为它涉及: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还是市场;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还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文件已回避了这个提法,只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两股道上运行,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例如按不同所有制经济来立法,制定政策,实施管理,对财产的保护也是这样。

现在,要使两股道变成一股道,两个绳变成一个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之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是通过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经济。有的可通过上市,变成社会公众公司,实现资本社会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产组织形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如果在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中,国有经济发挥调控力似乎比控制力更好一些。

二、关于投资体制改革

我认为投资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决策机制,并鼓励民间投资。

事实告诉我们:大量的重复建设是由政府投资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珠江三角洲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香港、澳门七个机场,某机场由地方政府投资60亿元,但现在利用率只有6%。2001年旅客吞吐量只60万人,同期广州为1380万人,深圳为777万人。政府利用权力,要银行贷款,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财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这样“三位一体”的体制,隐藏着财政、金融的很大风险。现在珠江三角洲港口的重复建设已经开始,沿海港口惠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沿江港口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等都在加紧建设。电解铝的重复建设也是这样。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得重复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搞投资、上项目,可以使GDP上去,可以出政绩,可以增加地方税收。为什么地方小烟厂、小酒厂屡禁不止,明明知道要亏损也在所不惜,只要上GDP有税收就行了。因此,如果靠审批制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部门测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000多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一是按公益性和产业性属性,实行分类指导。社会公益性部分采用事业单位体制;产业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经营,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制改制,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改革文化管理领导体制,理顺党的宣传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党的宣传部门负责制定宣传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行业规划,规范文化市场,依法进行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运行。改变文化领导由宣传部门一统管理的体制,改变风险都集中于党的状况。

三是加快文化的立法工作,逐步实行信息公开,使人民有知情权,缓解社会矛盾。

四、关于党委领导和党政分开

文件提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历次党的重要文件都没有提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只是一般性地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法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十六大指明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途径和方式,抓住了大局,抓住了关键。如何理解和掌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的理解加强党的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管理。现在的问题是,党管经济管得不够,还是管理过多?党管GDP,党管项目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有人问一个省的政府官员,今年你们省的GDP增长多少?回答是:省委还没有研究。意思是说,GDP增长多少要由党委决定。这样的党管经济能不能说就加强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呢?

小平同志在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说:“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小平同志还指出: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集中于党委。”(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党政分开还是党政合一?小平同志讲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如果我们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就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