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步入海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根据这一精神,我院近日在学习十六大报告中,讨论海南今后的发展问题,结合以往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总的建议是: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改革的新突破,加快推动海南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步入海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关于我省贯彻十六大报告精神,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要点)
2002年12月5日
中改院海南发展研究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根据这一精神,我院近日在学习十六大报告中,讨论海南今后的发展问题,结合以往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总的建议是: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改革的新突破,加快推动海南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一、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以产业开放促进优势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路子
1、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海南经济面临从恢复性增长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990—1994年,是海南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当初的海南虽然基础条件差,但吸引了相当多的内外投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曾达到20%—42%左右,创造了全国之最。
·1995—1997年,海南经济陷入低速增长阶段。1996、1997两年海南的GDP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二位。
·1998年至今,海南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两年的平均增长水平略高于全国,基本保持在8—9%左右。
鉴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下一步发展的势头,海南有可能从明年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2、未来1—2年,海南经济由恢复性增长步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好的基础。
·近几年,以电信、航空、电力等为主的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海南已逐步突出自身的产业优势:
——在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的前三年,即1998—2000年,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较快,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热带农业发展对海南GDP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2001年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很好,逐渐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未来几年,有可能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2001年开始,以油气资源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开始起步(包括制药业等)。估计未来几年,以油气资源加工为重点的加工工业对海南GDP的贡献比例将会明显提升。
· 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并在国内立足;优势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正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3、未来10—15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若以年均9—10%的增长率发展,就能在2016或2018年以前,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若按海南“十五”计划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到2020年人均GDP只能达到2500美元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的3000美元标准。)
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积极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技兴琼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立足海南比较优势,符合海南实际,对海南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决策。实践表明,有效地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关键的问题在于产业开放的力度、程度和速度。
以旅游为例,海南进入全国旅游强省的行列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旅游外汇收入;二是旅游入境人数。2000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位居全国第21位,旅游入境人数位居全国第15位,距旅游强省有较大的差距。经过20年的努力,着力提高海南旅游国际化水平,使海南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以高档次、高消费国际市场为目标,树立海南旅游市场形象;以国际标准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为目标,提高海南旅游国际化水准;以海南独特的热带生态环境和高水准的度假设施为目标,提高海南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使海南旅游率先与国际旅游接轨,成为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对接点,成为我国旅游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道,成为旅游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国际旅游岛的框架下,实现海南旅游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海南旅游创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40%,入境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20年的20%。
[page]二、按照“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抓住机遇,实现海南产业开放的新突破,以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1、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开放。
在我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大背景下,海南必须在产业开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开放的一次新机遇。如何实现产业开放的突破,我院于2002年1月7日向省委呈报了“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框架建议)”。后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并进行认真研究,又提出了“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可行性研究报告”, 8月7日呈报给省领导参考。
(1)基本内容与主要政策
国际旅游岛是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的范围中,对外实行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旅游服务自由化是WTO的一个用语,用WTO框架来加快推进全球旅游自由化进程。
实行免签。目前海南享受的免签政策是:第一,限定21个国家;第二,国家旅游局批准在省内注册的国际旅行社承接来海南旅游的游客,而且组团人数不得少于5人;第三,免签的时间不得超过15天;第四,外国记者不属于免签范围。与其他国家实行免签的情况比,如泰国免签对象不限于旅游者,只要持有免签国家或地区的护照就可以自动获得30天的免签停留时间,并且对一些国家有90天的免签;香港与93个国家和地区互免签证,免签时间最长为90天。
允许外国旅行社经营相关的旅游业务。外国旅行社进不来,大量的外国游客就进不来,外国的航空也进不来。所以,建立国际旅游岛的主要政策要点:对游客全面放开,对旅行社全面放开。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采取若干措施,支持鼓励外国旅行社,特别是大的旅行社先进来。
扩大旅游相关产业的开放,主要是:旅游餐饮业、旅游景点、旅游汽车、旅游零售业等。
实行旅游零关税。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和旅游酒店建筑相关的主要设备;第二,和旅游最直接相关的交通工具(可不包括小轿车);第三,相关的其它设备和零部件。随着我国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给予海南旅游主要产品零关税的政策是有可能性的。
引进外资参股凤凰国际机场,将其扩建成为国际航空自由港。
(2)建立国际旅游岛对未来5—10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分析。
经济增长方面。旅游业总收入占海南GDP的比重,多年以来一直未超过16%,若按海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标要求,海南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境外游客年均增长15%,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0%,境外游客人均消费提高至500美元,国内游客人均消费提高至1000元人民币,预测至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将提高至26%,旅游业将真正成为海南主要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方面。海南是一个休闲度假胜地,休闲度假式的旅游可以在三个方面拉动房地产业:第一,对酒店建设的拉动;第二,加快以分时度假和享受分时产权酒店业的发展;第三,随着海南成为休闲度假地,可以带动国内一批中高收入层到海南来购房做为居住或养老之地。
就业方面。据专家预测,海南旅游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2000年为9.37万人,2005年为15.28万人,2010年为20.52万人,2020年达33.31万人。可见海南旅游业是一个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若建立国际旅游岛,估计就业人数将超过40万人以上。
2、抓住中国——东盟“10+1”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启动农业合作的机遇,加快海南热带农业的开放步伐。
(1)海南应创造条件,在以农业为主的领域,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进程,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试验区的组成部分。
请求国家把海南列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范围。中国、东盟第三次高官会议确定,双方在农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和湄公河开发等五个领域开展合作活动,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包括南北、东西和南部经济走廊,交通、能源、贸易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环保、电讯、农业、旅游等11个骨干项目,指明了双方经济合作是从这些领域切入和展开的。
海南与东盟各国隔海为邻,在东盟各国有大量琼籍华人,主动积极参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应成为我们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建立以农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三大领域为重点,与东盟各国开展产业合作。
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科技的开发研究。农业领域合作,重点不在种植业、养殖业,而在加工业和农业科技开发,以合作发展热带农产品和渔产品加工为重点,以双方富有实力的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运用新技术,合资、合作发展食品业、饮料业、保健品业等,研制开发生产优质产品。
[page](2)加快WTO框架下琼台农业合作的步伐。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琼台农业合作曾几次错过机会。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在近期实施农业产业等项下的零关税,这会吸引近几年已南下到东盟的台湾农业企业,转向祖国大陆。这就为吸引台湾的农业资金到海南,并可利用原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基础进行大规模合作提供了可能性。1997年以来,我院对实行琼台农业项下的自由贸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实行琼台农业项下自由贸易的建议报告”并上报中央、国务院和省有关部门。
由于台湾与海南均为岛屿经济,琼台农业合作,其着重点不在于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是在于推进两地农业的合作与开发。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台湾可以借助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已有的良好基础及其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海南可以借助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以合作求发展。对海南而言,海南将发展成为中国热带高效农业的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热带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基地。对台湾而言,台商在海南生产的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可以返销台湾,成为台湾农产品进口替代基地;也可以直接进入大陆市场和国际市场,成为台湾农产品出口替代基地。这是面对入世挑战,两地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这对两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通过开放、合作开发,在“10+1”自由贸易区最初的竞争中,
全面提升海南农业的科技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在中国——东盟农业全面开放中,海南特有的热带资源,可能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农业合作的基地,争取把海南建成为东南亚和我国的热带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的合作基地。
·通过琼台农业合作建立农产品的种养基地。
鉴于此,建议我省尽快研究“10+1”与海南农业的发展以及琼台农业合作事宜,制定“海南热带农业全面开放的行动方案”。
3、加快海南油气综合开发利用。
海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海南岛近海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加快海南油气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油气产业,是海南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开发建设中的矛盾,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优质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发,在实施我国“十五”规划之际,以海南油气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切入口,把海南岛建成我国天然气综合开发基地,带动海南特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加快挺进南海,实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作出贡献。2000年下半年,我院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在2001年8月提出了“加快海南油气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以及4份专题研究报告,并报省领导及相关部门。
根据挺进南海的要求和对海南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预测,海南岛天然气综合开发基地应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以海南省东方市为基点的我国南部化肥生产基地;二是以单管输气管口为基点建设200—300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基地;三是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基点建成石油储备、中转、加工与出口基地。
(1)天然气化工——海南天然气利用的重要选择。
发展合成氨和甲醇两大源头产品。根据海南省“十五”规划,在未来5年内将新建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装置一套,加上富岛一期,总规模达77万吨合成氨、13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50万吨甲醇装置一套,填补海南天然气化工中甲醇系列的空白。
发展两大系列相应深加工产品。如合成氨系列的三聚氯氨、丙烯腈、已二腈等,甲醇系列的甲醛、MTBE、醋酸等。估计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这些产品的发展将成为海南天然气化工发展的亮点。
天然气化工发展的新领域。除了合成氨和甲醇系列外,天然气发展的一个重要新领域,就是碳一化学的发展。
(2)天然气发电——海南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的5—15年间,海南大规模地“气电北送”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十五”期间广东电力短缺共约800万千瓦,2005—2010年广东的小火电退役354万千瓦。如果争取向广东输电200万千瓦,就为海南天然气发电提供了十分可观的市场。海南“气电北送”计划的实施,在资源、技术和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据预测,发电100万千瓦约需用气15亿立方米,东方和乐东气田的储量可以充分保证。技术上,通过琼州海峡18海里的输电缆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从经济上看,海南电力装机容量从现在165万千瓦,至2010年可达35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2000年为40.7亿度,至2010年可达180亿度,若每度电的售价以0.4元计,仅发电生产总值就可达72亿元,约为2010年海南第二产业GDP的15%左右,上交国家的利税将从2000年的4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8亿元,电力工业将成为海南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并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page](3)石油储备、中转与加工
鉴于南海的区位优势和海南岛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海南西部走廊拥有优良港口和海上通道的优越条件,使这里共享世界油气资源的前景也比较乐观。在距阿拉伯海湾国家较近的海南岛,进口石油,实行储备和中转,这是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需要。因此,在近期重点规划发展天然气化工和天然气发电的同时,必须周密考虑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把海南岛西部建成我国大型的油气储备、中转与加工基地。
海南50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基地项目由两部份构成,一是与800万吨炼油项目相配的250万立方米的民间性石油储备中转库;二是为确保国家石油安全而在海南设立的250万立方米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实现海南油气化工的“合纵联横”的发展规划中,600—1000万吨炼油项目是把必要和可能维系在一起的关键。
(4)加快海南油气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具体建议
·建议成立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协调小组
·尽快讨论、修订和通过《海南省石油天然气加工利用规划》
·制定鼓励和促进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政策
——减免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税收,对相关的进口设备免关税。
——对油气的开采、输气管道工程、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跨海输电电缆工程等全面对外开放。
——海南岛内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和输配系统工程,打破国有独资模式,对非国有资本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可组建独立的、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作为建设和运营主体。
——对油气开发利用的重大项目,政府提供贴息贷款,有的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鼓励发展天然气发电,把环境成本计入天然气电厂的竞价上网电价。
·发挥特区优势,实施共同开发,推进产业开放和国际合作
·合理布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4、充分开发博鳌品牌,使之成为海南特区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1)以博鳌亚洲论坛,带动海南旅游业的开放与发展,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结合,培育和发展博鳌论坛的成果
主动推进海南与东盟各国旅游产业的开放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的首批11个骨干项目中就有旅游业,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年会,必定不断增加东盟各国对海南的了解,会不断吸引更多人来海南旅游,吸引旅游组织来海南经营旅游业务。我们应主动采取步骤,以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发展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关系,使海南成为中国与东盟推进旅游服务业自由化进程的主要区域,使旅游业的开放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优先产业之一。
(2) 积极创造条件,以博鳌品牌带动发展国际会议产业,使海南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
·我省在有效组织大型高层国际会议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缺乏人才和有效的运作机制。为确保每年一届的年会越开越好,对海南开放形象,对带动发展海南国际会议产业,至关重要。应总结经验,采取紧迫措施,培养适应高层国际会议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和发挥相关的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发展国际会议产业的运行机制。
· 以向博鳌亚洲论坛提供最优良的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服务为目标,推进政府改革,建立起高效高质的行政服务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
·与发展国际旅游业和会议产业相配套,尽快申请建立免税商店,方便国际游客旅游购物。
[page]5、重新定位,建立洋浦出口加工区。
适应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洋浦开发区基础上,向中央申报在海南建立以油气、能源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区,以此推动海南工业的发展。我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又组织专家深入调研,于2002年7月提出“关于洋浦开发区几个重要问题的建议”等3份报告,并报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
(1)把洋浦建成海南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
洋浦工业基地的综合性。
·三大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洋浦工业基地不是单项资源的集中利用,它主要依托三大资源优势发展自己:
——海南的优势热带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纸浆厂、变性淀粉厂、菠萝罐头椰汁加工厂、果酒加工厂、石英地板厂等。
——海南丰富的天然气为原料和燃料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如天然气发电厂、天然气化工项目等。
——依托洋浦港优势进口原料的加工利用,如进口美国小麦的面粉加工厂等。
·四大系列产品加工的综合发展
——在50万吨进口小麦加工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面粉系列产品加工。
——在天然气综合利用开发基础上,发展形成天然气系列产品加工。
——在纸浆厂建设基础上,发展形成纸产品系列加工。
——在韩国三星集团光纤光缆项目基础上发展形成光纤系列产品加工。
洋浦工业基地的不可替代性。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是我省其它任何地区所不具备的。洋浦已建立的体制优势是我省其它任何地区所不具备的。洋浦在海南所具有的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是其它地区所不可替代的。洋浦港口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洋浦目前发展的关键在于四大龙头项目的入区启动。需要抓紧推进4大工业项目(50万吨面粉加工厂、60万吨木浆厂、光纤光缆项目、洋浦国家进口疫麦专储库项目);5大基础设施项目(洋浦供水工程、洋浦港二期工程、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洋浦电厂燃气改造工程、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策划4大后续项目(天然气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面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纸产品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光纤系列产品加工项目)。
(2)洋浦积极稳妥地向自由经济区转型
·名称:保留洋浦经济开发区原名不变或正名为洋浦自由经济区
·原定的地界范围不变,原定的功能定位基本不变,原定的基本政策不变,但需在清理基础上,以新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在完成重大龙头项目入区开工、新的开发主体重建后到位、管理体制完善到位、法律地位得到确定等任务后,进行封关运营。
·以现建的台湾工业村、韩国工业村为基础,与洋浦港相连接划定一定范围,并实行港区一体化。
·报请国家同意,洋浦出口加工区实行现行洋浦政策,享有比现有的17个出口加工区更宽的政策,主要是允许区内入住有适量的居民和经营第三产业。
·在缩小后的地理范围内,经国家验收批准封关运营。
(3)尽快完善洋浦开发区的管理体制
·完善领导体制,理顺洋浦管理局和土发公司的关系。
·重建开发主体,改变开发主体实际虚缺状态。
三、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实现企业改革的突破,重塑海南市场化改革的新形象
1、民营经济严重滞后,是海南落后于沿海地区且差距在扩大的根本原因。
·民营经济曾一度成为海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
·海南民营经济的现状是海南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关键指标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海南“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居全国第16、21位,处在中下游水平。非国有经济在工业生产(前3名为浙江、广东、江苏)、就业(前3名为浙江、广东、福建)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看,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市场化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而海南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甚理想,严重影响了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调节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
·应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塑海南市场化改革形象
为此建议:
——省人大尽快制定出台《海南经济特区个体私营经济条例》
——对民营经济实行全面放开政策,放开所有制、放开市场准入限制
——对民营经济采取扶持发展政策,并为其提供全面性的一条龙服务
——帮助民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自身体制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page]2、发展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企业改革新突破的基本出路,为此建议:
·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若干个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为我省培育“引进来,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加快农垦企业改革,带动我省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基础领域,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引进省外国外资金,发展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
3、加快政府改革,重塑海南“小政府,大社会”形象。
·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
·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四、按照“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1、通过改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以法律保障为民私营企业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以此吸引一批民私营企业和企业家落户海南。
·承认并实现创业型企业家价值。深化分配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分配公正化,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机制,为企业家队伍形成创造好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社会环境。
·采取措施,吸引曾在海南工作过的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来海南第二次创业或多种方式参与海南相关的建设项目。
·以一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好企业落户海南为载体,吸引大批人才,发展劳动力市场,推动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2、采取若干措施,认真解决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问题。
·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政府及其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使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实行政务公开,实行办事承诺制,提高政府透明度和“亲民度”。
3、充分利用海南立法权,推动制度创新。
·应当充分行使全国人大授予海南的特别立法权,参考港台经验,尊重国际惯例,从省情出发,用符合国际规范的方式,加强产业开放和涉外经济立法。
·围绕扩大开放填补重大立法空白,对产业开放和外商投资企业法制条例中不完善的地方应及时修订,使各项法制和政策进一步地配套完善,依法保护中外投资企业和职工的正当权益,并依法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监管。通过完善法规,使产业开放各个领域的工作都有法可依,中外各方面的权利、责任都有严明的法制保障。
4、关键是统一思想、树立信心。
·学习十六大精神,统一全省干部思想。以十六大确立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方针,指导海南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导海南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优势资源变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才有出路。
·学习十六大精神,树立特区能够加快发展的信心。采取措施,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