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劳动保障规划财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其炎在全国劳动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座谈会上
摘要:近几年来,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规划财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是圆满完成了编制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任务,明确了“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二是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
近几年来,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规划财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是圆满完成了编制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任务,明确了“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二是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围绕两个确保连续4年开展了10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问卷调查,企业人工成本抽样调查以及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抽样调查等,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有力支持了决策。统计分析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以统计为基础的形势分析会在不少地方已实现经常化、制度化。一些地方还提交了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北京、湖南、广东等省市,十分重视统计工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健全了制度,强化了管理。现代信息手段在统计工作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少地方的统计数据已实现网上传输和网站发布,全国已有78个地市在网上向部里直报劳动力市场综合月报,统计的时效性、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开展。三是多方筹措经费,加强财务管理,支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需要,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大部分省份实现了劳动保障财务工作归口管理,加强了部门预算工作。适应实行部门预算要求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需要,劳动保障部提出了实行财务统一归口管理的要求。两年来,多数地方领导重视,决心大,措施坚决,将各项分散管理的资金纳入了统一管理。到目前,已有19个省市实行了财务统一归口管理。各地实践证明,统一归口管理扩大了资金规模,加强了资金管理,方便了资金调度与调剂,劳动保障预算的编制更科学合理,和业务工作结合得也更加紧密。
劳动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外承计划、财政、统计等部门,内接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计划体制、财政体制、统计制度、投资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对规划财务工作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并落实到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中去。他提出,按照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规划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巩固两个确保和扩大就业等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着力发挥好劳动保障规划财务工作的服务决策、综合协调和保障支撑作用,做实规划、强化统计、理顺财务,形成以规划为导向、以统计为基础、以财务为保障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针对下一步工作,要着眼大局,全面提高规划财务工作的服务决策与综合协调水平,要加强对劳动保障重大现实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的调查研究,学会运用统计、财务等手段分析研究劳动保障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要在提高服务劳动保障工作决策能力上下功夫。要在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上下功夫。要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计划、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及时转化到劳动保障工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中来,和有关业务部门协调好规划的编制、统计口径的确定。同时,也要和计划、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把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中去,通过协调上项目、争资金,要政策。要在推动形成规划、统计、财务工作的整体运作机制上下功夫。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劳动保障指令性计划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已成为劳动保障战线的同志共同面临的问题。应该说,规划工作总体上是很好的,但也要看到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把规划的编制单纯地作为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拼盘,科学论证不够,规划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导致规划与实际工作有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还有,规划下达后,缺乏监控,有流于形式的倾向。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开始步入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种问题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各项工作的规律也更加易于认识和把握,这就为我们做好劳动保障规划工作创造了条件。首先,要规划工作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安排好。规划事先要合理编制、事中要科学评估、事后要认真总结,要运用各项政策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把规划的编制作为对劳动保障重大问题充分研究论证的过程,预测分析的过程,参与决策的过程。这就要做到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规划的目标要起到鼓舞劳动保障战线斗志、明确奋斗方向、凝聚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合力的作用。再次,要把规划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要经常开展分析预测和评估监测,逐步使分析预测评估工作制度化。当前,要认真研究开展“十五”规划实施的评估,把握规划执行情况。要加强年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年度计划要集中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编制,体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到指标精、内容实、可操作性强。
对于做好统计工作,要求真务实,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首先,要在“统”字上着眼,把数据真正统起来,实现统一把关,建立统计数字会审机制。其次,要把抽样调查常规化、制度化。这几年,劳动保障部每年都选择10个城市搞抽样调查,对于弥补正常统计报表的不足,服务决策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各省市的统计工作,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搞一次规模较大的抽样调查,每半年要搞一次统计分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的更多一些、面更大一些。现在全社会都很关心就业,比如失业率问题,光靠登记已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要在抽样调查上想办法,和统计部门合作,探索调查失业率的措施和办法。再次,适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统计信息渠道。从今后看,社区正在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托。就业岗位开发靠社区、就业服务工作靠社区、社会保险经办靠社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靠社区,同样,统计信息的来源也要靠社区。要适应劳动保障工作向社区延伸的有利时机,在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功能和队伍建设的同时,在社区建立统计观察点,培育社区劳动保障的统计和信息功能。随着劳动力市场和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网络生成的数据既准确,时效性又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行统计报表的不足。
在财务工作管理上,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财务工作归口管理。近几年来,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劳动保障事业经费预算额度有了不小增长。但也应当看到,面对各项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资金问题仍然是我们发展的瓶颈。争取资金支持除了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和财政部门的协调外,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十分重要。编制好预算,首先要求搞财务工作的同志全面了解劳动保障工作的业务,要把预算的编制作为对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从财务的角度认真分析研究的过程。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财务制度的完善,预算编制的过程越来越长,预算的内容越来越细,我们要立足于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把预算做细、做实,为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其次,编制预算要突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除了要继续协调各级财政把两个确保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外,还要争取两项资金。一是促进再就业资金。比如再就业培训资金、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资金、对大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资性补贴金等。各地要认真研究,及早和财政部门协调,争取把所需资金落实到明年的财政预算中。二是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建立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络是劳动保障系统的“一号工程”,是一项大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各地的网络建设是基础也是前提,不能等,要上下联动。各地要积极和财政部门协调,对本地网络建设资金搞好测算,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财务统一归口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同志要统一认识,争取在年底前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全部实现财务统一管理。
今年是转变作风年,随着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出现,是决定我们能否做好工作的关键。对于规划财务工作来说,作风建设更为重要。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作风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双促进。
从事规划财务工作的同志要特别加强劳动保障业务学习,和业务工作脱节是规划财务工作的第一大忌。除了认真学习劳动保障业务外,还要加强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综合业务知识的学习。如:财政、计划、统计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成为里外全通的行家,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把劳动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做精、做实、做好。同时,要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综合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的调查研究。随着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展开,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加强综合协调,研究综合性前瞻性问题就愈加显得必要。比如,如何处理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如何搞好各项社会保险的统筹规划和合理衔接,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手段在劳动保障工作应用中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业务工作的流程等,这些问题光从劳动保障工作的一项具体业务出发是找不到答案的。作为综合部门,应当发挥我们的优势,和有关部门一道认真研究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规划财务部门管钱、管物、管数字,件件都是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没有健全的规章和完善的制度做保证,工作就很容易出纰漏,而且会直接影响劳动保障部门的形象。制度建设要长抓不懈,不仅要规章健全,还要严格按制度办事,特别是要加强财经纪律,提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造就一支纪律严明的劳动保障财务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