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温家宝: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002-01-06 21:08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摘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今年的经济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会议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对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二○○二年一月六日)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今年的经济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会议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对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的发展由于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根据这些新的情况,中央在部署一九九九年农村工作时,做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的重要判断。

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追求产量增长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因此,中央在部署二○○0年农村工作时,进一步做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并对结构调整的内涵做了深刻的论述。去年中央更加明确地提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

这次结构调整,不是单纯农产品数量的增减,而是稳定总量,保障供给,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质量;不是局部地区的封闭式调整,而是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全国农业的区域布局;不是原有生产能力的简单扩张,而是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是单纯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而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农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是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部署。

近几年,各地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在注重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二○○0年与一九九八年相比,全国通过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八千八百七十九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三十点六。种植业开始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尤其是蔬菜、水果、花卉发展迅速,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是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各地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二○○0年与一九九八年相比,全国肉类产量增加了四百零一万吨,增长百分之七;禽蛋产量增加了二百二十二万吨,增长百分之十一;水产品产量增加了三百七十三万吨,增长百分之九点五。在近几年种粮效益下降的情况下,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保证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各地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淘汰了一批劣质品种,发展了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目前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超过水稻总面积的一半,早籼稻积压卖难的状况有所缓解;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初步扭转了加工专用小麦多年来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双低”油菜籽种植面积占油菜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高油、高蛋白专用玉米从无到有,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很快。

四是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各地在结构调整中突出本地农业发展的优势,确立区域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长江流域的水稻面积已经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七,黄淮海平原的小麦面积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东北地区和冀、鲁、豫三省的玉米面积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五。油料作物也初步形成了长江流域油菜、黄淮海地区花生、东北地区大豆的生产布局。在区域布局调整中,各地还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山东的蔬菜、陕西的苹果、海南的反季节瓜菜、山西的优质小杂粮、黑龙江的绿色食品等,都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page]

结构调整不仅使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结构调整优化了水产品品质,丰富了品种,提高了质量,使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了农业经营机制,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四以上,扭转了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

尽管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绩,农民收入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步履艰难。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客观的分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到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目前整个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城市就业压力加大,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慢,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第三,从根本上说,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经营规模小,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比先行工业化国家付出更大的努力,经历更艰难的过程。还要看到,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承担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任务,往往是一对矛盾。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就会影响农民收入,导致增产不增收。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成效。

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低,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国家将重点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退耕还林投资、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并在全国普遍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今年税费改革将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区,中央在去年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今年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去年安排了用于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业税减免,今年将根据受灾情况继续安排。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有序流动,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力争使今年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

二、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达到这个阶段性目标,我国的农业发展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民收入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整个农村经济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任务是:

(一)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从大的区域布局上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独到的生产技术和传统工艺。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粮食自我平衡,搞了许多围湖造田、毁2169林毁草开荒的事情,这是在当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现在要调整思路,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聚有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发挥各地的优势。

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较大,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主产区耕地质量好,人均耕地多,把粮食生产搞好,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作用,而且对稳定全国粮食生产有重大意义。要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质专用和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这些地方土地多,单产低,易受灾,在建设好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把广种薄收的农田和山坡地退出来,封山绿化,植树种草,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发挥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使当地经济加快进人良性循环;不仅可以为粮食主产区腾出市场空间,还可以通过以粮代赈,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准备,退耕还林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现在要加快推进。有关省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政策,保证退耕还林质量。

(二)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过去为了解决温饱,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对优质化重视不够。今后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多下功夫。大宗农产品要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专用品种,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附加值。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要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改变单纯依靠多施化肥、多施农药提高产量的做法,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拓宽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空间,但是出口的最大障碍还是农产品质量尤其是卫生标准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必须狠抓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食物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单纯依靠扩大人们对初级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来增加农民收入,潜力相当有限。

必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食品市场,创造新的需求。这几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对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应该有发达的食品工业。今后,乡镇企业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生产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产业和作坊。乡镇企业分布面广,能够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应当积极支持它们发展。

(四)推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而且务农劳动力的绝对数还在增加。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提高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尽可能多地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是一个大的方向。

[page]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只能是一个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一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水平。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村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二要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县城和少数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镇为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三要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

这是发挥城市带动作用、沟通城乡经济、发育要素市场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各地要顺应这一趋势,对农民进城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不能采取歧视性限制政策。一些地方采取的人为限制措施既不公平,实际也行不通,反而会加重农民负担,甚至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各地要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规范对农民工的管理办法,纠正随意清退农民工的做法,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

 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当地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指导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把结构调整引向深入。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当前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盲目扩张,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突出主业。把有限资金集中用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生产基地建设上。龙头企业承担着带动农户生产、帮助农民增收的任务,龙头企业的兴衰关系大批农民的生产和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各级政府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政策措施有,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门安排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贷款给予贴息;适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购进农产品原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把重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纳入国债支持的范围,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各地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二)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技术创新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继续稳定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新阶段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必须看到,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形势还非常严峻,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必须在完善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要切实抓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从搞好农产品检验检测人手,在生产、流通等各个关口严把质量安全关,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让有毒有害的农产品上市流通,确保人民吃上放心食品。去年这项工作在京、津、沪和深圳市进行试点,有了一定进展,今年要总结经验,完善方案,逐步推广。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关口前移,从生产源头抓起。要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和实施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管,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从生产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

(四)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首先要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畜禽疫病的暴发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给农牧民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关系食品的卫生安全,危及消费者健康,甚至引起人们的恐慌,带来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搞好畜禽疫病防治,要突出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二是建立口蹄疫、禽流感、蝗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快速扑灭机制。三是加快“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保护区建设,完善区域封闭制度,严格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运输,扩大畜产品出口。

(五)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政府在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把信息服务作为重点。现在的问题,一是对各种信息缺乏规范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到了企业和农户那里,往往是滞后、失真甚至扭曲的,起不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二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农户和企业往往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向重点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延伸。

建立农民信息员队伍,发挥他们联结广大农户的作用,用各种方式使有效信息传递到农民手里。

(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当前正在进行的粮改,有利于发挥不同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让粮食主销区多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同时为粮食主产区腾出市场空间,促使粮价合理回升,这对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棉市场二是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棉花企业的改革,鼓励不同所有制的粮棉企业参股、兼并、联合,实行跨地区重组。三是鼓励粮食收储企业扩大销售,引导和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设点、加工和销售。四是在放开粮棉市场后,要研究财政补贴农业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效率,探索对农民直接补贴的途径。五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棉市场的宏观调控,灵活运用进出口和国家储备等手段,稳定市场和价格。

(七)加强农业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储备粮库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2177有能力办的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加快完成这些在建项目的同时,调整农业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加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这些小型项目不仅是大型基础设施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覆盖面宽,能大量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更显著,各地要高度重视,抓紧抓实。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联户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型基础设施。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也要探索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page]

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

完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巩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当前,正在农村进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地按照中央部署,精心组织,深入发动,紧密联系农村工作实际和干部的思想实际,扎扎实实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的农村“三个代2178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在村一级进行。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主题,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认真解决当前村一级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使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

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解决好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切实加深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在作风上更加扎扎实实,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在工作上真正把农业放到重要位置,关心农业,支持农业。

一要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问题。中国农民不但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最可靠的同盟军,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重要的依靠力量,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很多好的经验就是农民创造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民。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我们始终注意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迈过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坎。要看到,农民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落后的东西,是长期的历史条件和农村艰苦的环境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是可以逐步改变的。各级干部必须从思想上和感情上端正对农民的认识,切实改变对农民的一些偏见,真心实意地2179把农民当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切实纠正忽视甚至歧视农民的错误做法,真心实意地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二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加强与农民群众的交流,有利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密切党和农民群众的联系,改善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使农民群众主动支持我们的工作。农村地域广大,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光坐在城里,是肯定做不好农村工作的。现在一些地方决策之所以脱离实际,往往与我们的干部深入基层不够、没有弄清农村的真实情况有关。广大干部要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干部深入农村,一是要真正沉下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农村的情况经常在发生变化。只有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想法,才能在决策中体现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二是要经常化和制度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干部深入基层作为一项工作制度,长期坚持。这既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干部。

三要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道理已经讲了多年,但是在一些干部的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解决,忽视农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加深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是头等大事,这一点必须始终牢记。不能因为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2180求,就以为我国农业已经过关了,而放松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就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这是一个经济规律。但只看到这一个规律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规律更为明显,就是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都要吃饭,都离不开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越是要有巩固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看待农业问题,自觉关心和支持农业。地(市)、县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思想作风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来进行。当前要特别强调在干部中加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这里有一个正确估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的问题。一些地方随意向基层下达各种“达标升级”任务,一些干部为了个人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造成乡村负债累累,农民负担沉重。这些都与过高估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有关。要教育基层干部,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即使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如果不符合当地农村实际,没有条件完成,也要主动向上反映,做到量力而行,珍惜民力。必须指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上级机关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很大关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结合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上级部门在给基层布置任务时,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体谅基层的困难。要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农村工作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要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制定和完善“三级联创”的配套措施,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要妥善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关系,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团结协作,不断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和乡镇政务公开,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群众安居乐业。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教师由县统一管理,结合学校的合理调整,加强学校的危房改造。已经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政府要确保办学经费;尚未进行税费改革的地区,原来的资金渠道不能取消,确保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转。要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健全疾病控制特别是传染病和地方病控制体系;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改革运行机制,研究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

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这是温家宝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