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催生浦东开发潮(1991年)

2002-01-01 12:52 人民网

摘要:1月31日上午9时40分,邓小平同志偕同夫人卓琳和两个女儿,在朱镕基市长等陪同下,驱车视察上海航空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85年与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署了《合作生产MD一82型飞机和补偿贸易总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合作生产25架MD一82型飞机,于1991年前全部交付给中国的东方航空公司和北方航空公司。为了平衡中方的外汇支出,美方将为中方安排按协议总成交额30%的补偿贸易,其中航空产品和其他民用产品各占50%,同时双方共同进行新技术的合作开发研究。

“今后干线飞机的生产,在上海可以和开发浦东结合起来。”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来到上海。

从1988年开始,邓小平每年都几乎在这个时候来到上海,在上海过年。

1月31日上午9时40分,邓小平同志偕同夫人卓琳和两个女儿,在朱镕基市长等陪同下,驱车视察上海航空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85年与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署了《合作生产MD一82型飞机和补偿贸易总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合作生产25架MD一82型飞机,于1991年前全部交付给中国的东方航空公司和北方航空公司。为了平衡中方的外汇支出,美方将为中方安排按协议总成交额30%的补偿贸易,其中航空产品和其他民用产品各占50%,同时双方共同进行新技术的合作开发研究。

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利用麦道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完成机身装配、机翼对接、飞机总装、试验、试飞和交付,并很快过渡到利用美方提供的原材料自制机头(后扩散给成都飞机公司)、水平安定面、起落架舱门、货舱门、服务门、襟翼滑轨支架等11个飞机部件。上述自制件除了满足25架的装机需要外,还作为航空产品的补偿贸易返销美国与麦道公司的飞机生产配套。

这项中美合作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当时是中美之间合作规模最大、金额最多、时间最长的重要工程,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这次小平同志亲临视察,正是工程即将圆满成功的关键时刻。公司总经理景德元一早亲赴西郊宾馆迎接。在前往大场厂区途中的50分钟时间内,景德元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公司概况,MD一82工程和干线飞机项目。小平同志听得十分认真和仔细。

当车队抵达大场后,小平同志健步下车,显得精神饱满,红光满面。在公司总经理景德元、公司党委书记陶人观、公司副总经理兼五七O三厂厂长吴作权、厂党委书记石志塘等主要领导陪同下参观了MD一82飞机的铆装和总装车间,受到工人们的鼓掌欢迎。在总装车间,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公司和厂所的领导,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并合影留念。

整个视察活动到10时10分顺利结束。

在视察过程中,小平同志一直很愉快。当景德元汇报到通过合作生产,已在上海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民用航空工业基地,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果时,小平同志说:“这很好。”

当汇报到后10架飞机中有5架MD一82飞机返销美国时,小平同志问:“这是否是第一次(返销)?”

当汇报到希望国家制订保护民族航空工业的政策时,小平同志点头表示“应该”。他还说,过去闭关自守搞“风庆轮”时,才搞到一万吨级的,算什么!我在法国留学时人家就已搞到5万吨级的。这说明小平同志十分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

小平同志表示:他知道MD一82合作项目,曾过问过。他指出,飞机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带头工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如果我们的飞机价格比美国的便宜10一20%,就可以出口。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出口。

小平同志每到一处参观,都受到现场工人们的热烈鼓掌欢迎。他也不断地向工人群众挥手致意,向工人同志们问好。他还说:现场的工人都很年轻,10年后都是骨干,他们是跨世纪的。

在视察前,朱镕基市长也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干线飞机情况。朱基认为干线飞机经论证,所选机型很好,希望国家早点定下来。小平同志说:“今后干线飞机的生产,在上海可以和开发浦东结合起来。”

小平同志在百忙之中来上海视察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是对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公司的莫大光荣。视察结束后,景德元立即召集有关领导重温小平同志的亲切教诲,并决心借这股强劲东风,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把MD一82工程和干线飞机工程认真抓紧抓好,为振兴民用航空工业,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小平同志视察后不久,MD一82合作工程即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通过合作生产,公司在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和管理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数千名干部、职工受到了严格的技术、管理培训,公司的实力大大增强,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发的飞机总装和零部件制造两个生产许可证的延伸认可证书,这是美国建国以来向国外颁发的第一份整机总装许可证,并具备了年产12架飞机的生产能力。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小平同志要自行研制大型客机的指示,在1991年以后,公司又与麦道公司相继签署了15架和40架飞机合作生产合同,以期进一步提高自行研制生产的能力和国产化率,以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海如为主研制干线飞机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page]

“箭箭成功,了不起,世界上没有。”

2月13日,春雨绵绵。已经连续第4年与上海人民共迎新春佳节的邓小平同志,在杨尚昆主席和上海市领导朱镕基、黄菊、王力平等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闵行的上海航天局运载火箭总装厂--上海新中华机器厂视察。这是邓小平同志继1959年12月6日在上海视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枚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32年后,第二次亲临上海航天基地视察。

宽敞明亮的运载火箭总装厂房,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合练弹显得格外的壮观,聚集在厂房内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和紧张的心情等候着这位航天人所崇敬爱戴的老人的到来。

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上海也要研制运载火箭的光荣任务之后,黄浦江畔的上海航天人在研制防空武器的同时,开始用对人生的超越和对事业的专注,实现着共和国亘古以来神圣的飞天梦想。

1975年起,经过数个春秋的努力,由上海航天人研制的“风暴一号”大型运载火箭,相继将6颗卫星送入轨道。1981年9月,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不负众望,成功地将一组三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一箭多星的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用一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

1984年,倾注着上海航天人心血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同年4月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定点在太空。此后的几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独领风骚,先后4次成功地发射我国实用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被定点在3.6万公里高度的轨道上,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先进的通讯服务,标志着中国开始在通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全球为之震撼!外电评价说,这次发射,不亚于6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爆炸了原子弹!

1988年9月,一枚长达40余米,起飞推力达300吨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把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升空,这是上海航天基地为主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标志着上海的航天科研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又被送上太空。

上海航天基地自70年代初承担运载火箭研制任务至今,已研制和参与研制了四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先后参加了14次发射任务,将18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上太空,80年代以来,取得了箭箭成功的优异成绩。回顾上海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上海航天队伍的组织和壮大,上海航天人又怎能忘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中间倾注的心血。他们又多想能够有机会向上海航天事业的决策者当面汇报一下上海航天人在战术武器、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上所取得的成绩,汇报在军转民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合练弹前,小平同志仔细听取了上海航天局苏世局长的简短介绍。

在稍事休息之后,小平同志走到横卧着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合练弹前,与迎上前来的副总设计师李相荣亲切握手。小平同志问李相荣:“长征四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制,是固体发动机还是液体发动机?当他得知从1978年开始研制的采用液体发动机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已经连续两次成功地发射气象卫星时,他高兴地说,万无一失啊。

杨尚昆主席问,你们已经连续几次成功?

苏世局长说,“七五”期间我们参与了七次发射任务,都是箭箭成功。

小平同志说,箭箭成功,办到了,了不起,世界上没有。

当汇报到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是我们确保成功的方针时,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要继续坚持这个方针。他说,我们决策是政治上决策,我们决策是务虚,实干还是靠你们,能否干好靠你们了。

小平同志的话,使在场的同志深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信任,深感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重大。

在新近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模型前,副总设计师徐福祥向小平同志简短地介绍说:这颗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升空之后,不仅已经开始为国内气象、农业、渔业和海洋业服务,而且还向世界各国传递气象云图。

小平同志饶有兴趣地接过徐福祥递过来的卫星云图,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杨尚昆主席说,气象卫星搞得不错,很有用处。

在上海航天局研制的某型号战术武器面前,小平同志关切地询问:“一年能生产多少?”

当从穆虹总工程师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之后,小平同志又说,这个导弹很有用。防空是很重要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国家需要,就会集中力量来保证你们,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来办成几件大事。

小平同志一字一顿地嘱托道,你们还要搞新的发明,搞新的型号,增强新的能力,你们会办得好的。这支队伍,经过几十年的锻炼,没有失败过。

小平同志对某型号导弹的总设计师梁晋才说,这种导弹我知道。

当小平同志得知另一型号的战术导弹已经批量生产时,便关切地询问,装备什么部队,装备到哪一级,需要的量有多大?在得到答复后,小平同志连声说,好,好。

在由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策研制的军工产品面前,邓小平和杨尚昆等领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仔细地看着,不时地问着,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有如此精良的产品而欣慰。正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屋建瓴的决策之下,中国的航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不仅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范围,而且还以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为世人瞩目。航天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作为新兴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航天技术正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赴上海视察团在参观了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后,由衷地盛赞:“科技进步,火箭上天,社会主义,拥护志坚。”一位世界一流的航天专家说,上海能独立设计、研制和生产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运载火箭,具有这种能力的城市,在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

如今,由上海航天基地参与研制、发射的中国卫星,在通信、科研、国防、测绘、气象、防灾、广播等方面,正为我们这个走向现代化的民族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在参观完军工产品之后,邓小平、杨尚昆等来到了航天局所研制的部分民用产品面前。航天牌电冰箱、上海牌电视机、为桑塔纳轿车国产化配套而开发的用空调、上海牌洗衣机和其他民用产品,排列在他们面前。当小平同志得知上海航天基地已开发了一百多种民用产品,民用产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0%时,高兴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些。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便以对世界风云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判断,预言世界大战20年打不起来。这一科学的预言使我国的国防科研从临战状态转向和平建设的轨道。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调整国防工业发展战略的十六字方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1985年,小平同志以一个战略家的气魄和远见,又一次作出了让世界震惊的举动。他向世界宣布,国防工业要发挥设备、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军转民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航天工业这支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创业成长起来的、拥有一大批优秀科技人员和精良仪器仪表设备的重要力量,在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同时,开始走上了开发民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辉煌之路。

[page]

上海航天基地研制过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科技人员,到90年代初,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电子计算机、精密医疗器械、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七大类领域中,开发出140多种产品。

历史已经印证了这位老人的预见,历史还将继续印证小平同志所首创的军转民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短短的55分钟过去了,邓小平同志和杨尚昆主席一行即将离开新中华机器厂。

在签名册上,邓小平用刚劲有力的笔锋,为上海航天人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与在场的上海航天局党政领导和航天专家们合影之后,小平同志握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孙敬良总设计师的手说,感谢你们的工作。

感谢你们的工作,这是对全体航天人最大的褒奖。

55分钟,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短暂的一瞬,但是,它留在上海航天人的心中,却是历史的永恒,鼓舞鞭策着上海航天人去实现小平同志设计的宏伟蓝图。

如今的上海航天基地,已经开始成为我国战术武器、卫星、航天新产品和运载火箭的重要基地之一。汽车配件、通讯、家电、卫星及计算机应用等四大支柱民用产品开始形成,第三产业迈出步伐,军品、民品、第三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已显雏型,不久的将来,一个科技先导型的经济实体将在黄浦江畔崛起。历史已经一次次地证实了邓小平同志论断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邓小平视察新中华机器厂的第二天,正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同志与上海市党政军负责人、部分老同志和各界人土欢聚一堂,共迎春节,互致新春问候和良好祝愿。

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同志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等陪同,与各方面同志见面。他们满面笑容地与大家亲切握手交谈,气氛热烈。

邓小平高兴地说:“同志们新春好!借此机会向英雄的上海人民表示热烈的问候和节日的祝贺。”这时,同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朱镕基说:“上海人民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你们在上海过春节,是对上海人民的鼓舞,我们上海人民非常高兴。”

杨尚昆说:“我向上海同志拜年。同时,我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代表他向上海人民拜年!”

李先念也高兴地说:“谢谢各位来看望我们。应该是我们向你们拜年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总的形势很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我送你们上海四句话:开发浦东,振兴浦西,实事求是,稳步前进。实事求是总是不错的。不能光稳步,还要前进。稳得多了,不动也不行。”

杨尚昆接着说:“去年全国形势确实非常好,当然还有困难。但比前年要好得多。”

欢聚结束前,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同志与大家合影留念。

“上海开发晚了。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

80年代后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继续扩大。在若干重大举措的决策过程中,人们总会听到邓小平那带有浓重川调的浑厚的声音………

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后,中央高层决策者们根据对外开放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起步和演进的成功启示,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1988年1月23日,邓小平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战机。”9月,他又切切地叮嘱有关领导同志:“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务院就其具体实施作了总体部署。1988年初,决定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将山东的济南、广东的韶关、河源、梅州等一些市、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设置台商投资区。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的考验。风波尚未平息,邓小平就站起身来,在5月、6月的几次谈话中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名、撑腰。他说:“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有点勇气。”“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1989年5月,为方便台商到大陆投资,国务院批准福建省在沿海地区设置台商投资区,台商在投资区内可以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

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仍是全国特大型工商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曾长期傲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独领风骚几十年。但进入80年代,南部沿海经济特区迅速崛起,广东、江苏等省的经济发展显示了强劲的势头,上海“老大哥”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到了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之形象的先天条件。

邓小平看得更远:长江流域地处全国中心腹地,东西横贯华东、华中、华南三大经济区,南北纵穿10多个省区,内结大西南,外联大西北,交汇黄淮珠海四大水系,陆空交通发达,延伸全国各地,具有总揽沿海与内地、南北与东西,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的特征。

如果说长江是一条绵延千里、舒身待飞的巨龙,那么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就是龙头。

只有龙头高高昂起,吟啸四海,才能有腾云环宇的龙的飞升!

于是,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业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时,邓小平把目光坚定地转向上海: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上海的开放和发展,重振昔日雄风;以上海的腾飞,带动长江流域及全国的建设步伐,再造中华辉煌!

在中国对外开放这块棋盘上,邓小平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视为举足轻重的一枚棋子。

1990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特别关注了浦东的开发开放。他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事。浦东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所以是全国的事。

上海市提出准备开发的浦东地区,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三角地区。它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初步具备了起步开发的条件。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邓小平特地要求当时的李鹏总理负责抓一下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的发展问题。

[page]

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进行谈话。他指出:“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10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5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

“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

说到这儿,邓小平亮出了底牌。他加重语气说:“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次谈话后,3月28日至4月8日,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率领国务院特区办、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经贸部、商业部、中国银行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到上海,对浦东开发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在听取上海市关于浦东开发基本思路和总体规划的汇报后,他们又对浦东外高桥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也被请到上海,作浦东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4月中旬,李鹏前往上海。18日,他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原则批准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将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今后十年中国开发开放的重点。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指出:开发和开放浦东,是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开发开放浦东,必将对上海和全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浦东这块被多年遗忘的角落开始沸腾了!建设大军接踵开来,机声轰轰,灯光彻夜。重展现代国际大都市风采的规划,从这儿开始了!

时隔一年,邓小平又踏上上海这片热土。

此时,浦东开发正处于启动阶段。

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托身旁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旋转餐厅里挂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

一切就像当年组织重大战役时的情景一样。邓小平同志看着地图和模型,指挥若定地说:“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国外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同时,邓小平又充满信心地说: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邓小平驱车亲临浦东视察。他重申了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他再三告诫上海市的负责同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向邓小平汇报了浦东开发开放中“金融先行”的一些打算和做法。邓小平听后,精辟地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邓小平对上海的负责同志说:“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使上海市的负责同志都感到心里特别敞亮。他们表示,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像邓小平同志设计的那样,在浦东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

邓小平十分关心市场的发展,关注上海的证券、期货、技术等新兴的大市场。他强调:“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天,小平同志在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还来到南浦大桥浦西段的建设工地。朱镕基把上海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朱志豪同志介绍给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问他:“这座大桥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

“这座大桥是当今世界斜拉桥第三,第一是加拿大的阿拉西斯桥,主桥跨度465米,第二是准备造的印度加尔各答胡格里桥457米,南浦大桥主桥跨度423米,位居第三。”朱志豪回答。

小平同志听了笑着点点头。

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经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南浦大桥提前45天建成,为国家节约了730多万元的贷款利息。

几天后,小平同志于1991年2月21日从上海乘火车返京。途经山东兖州火车站时,作短暂停留。中共济宁市委的主要领导前来迎候,向邓小平汇报工作的情景。

当时任中共济宁市委书记的王玉玺同志后来回忆起那难忘的情景时说:

那天上午邓小平从上海回北京,上级通知济宁市委的主要领导到车站向小平简要汇报工作,时间15分钟。

我们在兖州车站等候迎接小平。当敬爱的小平神采奕奕走下火车时,我们激动万分,跑上前去同他握手。我简要地向小平汇报了济宁市的工作。我说,在您老人家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在您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市发展很快很好。1982年济宁工农业总产值为27.7亿元,到1987年翻了第一番,达到62.3亿元,1990年达到104亿元,粮食产量由47亿斤达到66亿斤。小平听了汇报非常高兴。

小平还问林业发展怎么样,1983年看的桐树现在长得怎么样,曲阜市现在发展怎么样等。我回答说,您老人家1983年指示泡桐是个宝,可以发展泡桐。如今济宁市泡桐发展很快,实行了林粮间作。曲阜现在游人很多,每年国内游客150万人,国外游客2至3万人。小平听了连声称好。

小平指示说,农业很重要,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要靠政策、靠科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不觉时间到了,火车快要开了,小平走上火车,转身又向他们招手。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