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总量调控淘汰落后是三年脱困的有效措施

2001-07-01 09:43

摘要:从1998年开始,国家对一些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行业实施了总量调控,加大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一、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对实现国有企业三...

1998年开始,国家对一些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行业实施了总量调控,加大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对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

坚决制止重复建设,缓解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矛盾,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市场需求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是改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有关部门1997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有半数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仅有10%左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只有坚决制止重复建设,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压下来,下决心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才可能优化供给,拓展优势企业发展空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才可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

按市场需求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经济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相当一部分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国有大型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另一方面,落后技术排挤先进技术,资源损失浪费严重,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优势企业难以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难以推进,产业升级难以实现,我国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也不可能提高。

按市场需求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追求高速度、追求上项目、追求外延扩张,既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又浪费了宝贵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总量调控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从我国实际出发,有关部门和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推动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在具体进行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的过程中,一是依照现有法律法规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质量低劣、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实施关闭。二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订和颁布了有关淘汰落后的规定,为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

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实施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在纺织压锭减员的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每压1万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贴息贷款200万元。在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增加纺织品配额等方面,国家也给予了一定政策,这对纺织行业顺利完成中央提出的压锭、减员、扭亏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合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除了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外,还必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对已经确定为取缔和关闭对象的煤矿,地矿部门及时吊销采矿许可证,工商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铁路交通部门停止提供运输,电力部门停止供电,银行不再提供贷款,公安部门及其民用爆破器材管理部门不再提供火工用品,并负责对其剩余的火工用品进行处理。各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关井压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大对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的督促检查。为做好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召开了煤炭、石化、冶金、建材、电力行业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并多次组织力量分赴重点地区监督检查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三、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这项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并千方百计地做好安置下岗职工的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促进了特殊困难行业改革与调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纺织行业曾经是国有经济中困难最大、亏损最重的行业,1997年中央决定将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突破口,并明确了压锭、减员、扭亏的工作目标。到1999年底,国有纺织行业实现利润9.5亿元,提前1年完成了中央提出的扭亏脱困的任务,一举扭转了连续亏损6年的局面,对其他行业改革脱困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借鉴纺织行业做法,2000年以冶金、制糖、煤炭三个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促进了有关行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按市场需求调控总量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大了企业调整和改组力度,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比如,冶金行业在淘汰落后的同时,市场紧缺的硅钢片、无缝钢管等品种产量增加30%以上,连铸比提高到85%,绝大多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告别了平炉炼钢、化铁炼钢、横列式轧机等。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安全生产。小煤矿煤炭资源回收率不到大矿的四分之一、伤亡事故比例远远高于大矿。通过关井压产,小煤矿滥采乱挖的现象得到遏制,国有重点煤矿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40%提高到2000年的55%左右,煤炭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大大降低。这与关井压产取得的积极进展是不可分的。

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工作积极推进,为实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为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做出了贡献。朱镕基总理在中央国家机关第十五次党的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经济情况之所以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压缩、淘汰了一批供过于求和落后的生产能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度增长”。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和价格回升,一些地方已关停企业出现死灰复燃。按照市场需求继续搞好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仍然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文/国家经贸委深化企业改革研究组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