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一个试点城市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在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的过程中,湖北沙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和湖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在改革浪潮中,上演了一幕幕喜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在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的过程中,湖北沙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和湖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在改革浪潮中,上演了一幕幕喜剧。
为了采访了解当年“排练”和“演出”这一幕幕喜剧的人,记者赶往了曾有“明星城”之称的沙市。
“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沙市乃长江中游武汉与宜昌之间的中等滨江城市,川、湘、鄂边区的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城市四周是富饶的江汉平原,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
沙市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多功能、全方位,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兼顾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并以其经济发展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被誉为“千里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几经辗转,记者采访了原沙市市市委书记王开炳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沈立农等人。试点期间,曾担任沙市市市委书记的王开炳对记者说: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中心任务是搞活企业,而沙市在搞活企业方面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联合改组”。所谓“联合改组”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有生命力的产品为重点,以组建企业性公司(总厂)为主要形式,把吃不饱与吃不了的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发展适销对路的主产品”。如沙市机床一厂生产的摇臂钻床不能满足国内外需求,后通过联合改组,把任务吃不了与吃不饱的4家企业组成5个专业厂,第二年就达到了1000台,首次获得国际金杯奖,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后来,全沙市工业企业坚持改革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横向经济联系与产品发展战略相结合,组建了5个企业群体,网罗了市内外231个企业。这些企业群体从优化组合入手,促进了一大批产品和企业的发展。
对沙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颇有研究的沈立农,原是《湖北日报》驻沙市记者站的主任记者,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沙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实行的是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1981年10月,国务院将沙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体制、企业领导体制方面进行了尝试。计划体制的改革,逐步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指令性计划的格局,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如在213种主要工业品中,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只有1种,实现指导性计划的达152种,实行市场调节的60种;价格体制的改革使农副产品和工业小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实施市场调节,从而充分发挥了价值规律在市场流通方面的作用;劳动用工体制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实行了劳动合同长期工、轮换工、季节工等形式,并对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了统一的商业社会保险;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方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提高了企业的领导素质,使企业有了干部任免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当时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就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虽然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改革措施还是很不完善,很值得推敲的,但其的确对当时的改革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后来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党的十五大以来,沙市区(199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设立荆州市,沙市区域改称沙市区)人民牢牢把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不仅呈现出城镇密集繁荣,工业和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的蓬勃景象,而且正成为海内外投资的一方热土。愿长江之畔的这座美丽城市在新世纪能闪烁更耀眼的光辉。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10月,湖北省沙市市被确定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第一个城市,第二年江苏常州也被列为试点。试点城市以搞活企业、搞活流通为中心,进行了管理体制、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体制、商业体制等十几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1983年,党中央把城市改革的目标从中小城市推进到大城市,重庆、武汉、沈阳、大连等相继被列为试点。到1984年底,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城市达到58个。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