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法治建设

李鹏:关于中国的水问题及水法的修改

2000-08-23 15:1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摘要:今天,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会议,座谈中国水问题及水法的修改工作,这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简要地讲几点意见。

(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今天,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会议,座谈中国水问题及水法的修改工作,这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简要地讲几点意见。

一、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水问题的特殊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中国的水问题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为全球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又很不均衡,水旱灾害频繁交替或同时发生,既有洪涝也有干旱,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严重的。我国的洪水灾害,就几大流域来说,建国以来都发生过大水。长江一九五四年、一九九八年两次特大洪水;松花江一九五七年、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八年有三次大水;淮河一九九一年发过大水;海河一九六三年发过大水。永定河历史上称无定河,曾经对北京市构成很大威胁,后来把它改称为永定河,我们修建了官厅水库以后,没发生过大的灾害,但如果暴雨集中,也不能保证没有危险。辽河的局部地区也有过大水。珠江支流西江上无任何控制工程,沿江的大部分城市又处于低洼区,一部分城市根本不设防,有的四面环水,发大水时很危险,一九八八年柳州就全城被淹。历史上黄河百年一改道,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解放后黄河虽然岁岁安澜,但造成水患的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不谈建国以前的情况,就是建国以来发生的这些水灾,就充分说明中国水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对水的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历次的水旱灾害说明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现在许多地方供水不足,不光是农业用水紧张,城市供水也出现了问题,这是过去没有过的。随着人口增长、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增加了对水的需求。但我国水的总量就那么多,因此,水资源供求矛盾愈加突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当前,水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我国水问题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水的法制建设,认真做好水法修改工作,加快依法治水步伐,促进我们水利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坚持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大江大河控制性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水利建设原则。多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这个原则,认真按照这个原则去做,就一定能把中国的水问题解决好。

加强水利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抓好大江大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作用。就黄河来说,它的水量虽然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但总量并不大,之所以在历史上造成大的灾害,主要还是泥沙问题,每年大约淤积泥沙四亿吨以上。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就要改道。三门峡水库就是没有考虑好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到水库蓄水达到一定水位后,会造成八百里秦川的盐碱化,二是没有处理好泥沙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黄土高原有六十四万平方公里,即使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治理的步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黄河治理好。建国五十年来,我们治理了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水土流失面积,再搞三十年可以大见成效,五十年有望基本解决,可以把泥沙降低到最低限度。治理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实施综合治理。小浪底水库的拦蓄泥沙效果很好,但发挥作用只能有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如果再把碛口工程搞上去,与小浪底加在一起,就可以为治理黄河提供足够的时间。淮河有特殊性,地处南北交汇处,容易产生降雨。淮河上没有大的控制性工程,解放初期只修建了梅山等四个水库,虽然起了一定作用,但都比较小。现在治淮方案关键是两条,第一是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第二是淮河排水工程,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淮河的水患会基本得到解决。嫩江上游还没有控制性工程,这是一九九八年哈尔滨出现三次防洪险情的重要原因,现在尼尔基水库已经列入了国家计划,我认为非常必要,这个控制性工程建成后,能从根本上解决松花江的洪水问题。

治理水患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水当然不能只靠控制性工程,还应当发挥江河堤防等各种措施的作用。在还没有解决洪水问题的根本措施之前,蓄洪区还是不可缺少的,牺牲局部以保全整体。防止水患,还包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水文、气象预报质量等方面。如果得到天气、水文方面的早期预报,我们就可以提前放一部分水,使水库在汛期能增加蓄水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高新技术用于防洪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建水库、水电站,实施西电东送过程中,除了要解决远程送电的技术问题外,还必须考虑到我国水电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水库库容不能太大,要尽可能地减少居民搬迁和淹没损失。

三、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在当前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节约用水是解决水问题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要在思想上把开源和节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南水北调工程要抓紧进行,但远水不解近渴,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是节约用水问题。从提高思想认识和采取具体措施上都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工业生产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废水的排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用水中有些冷却用水可以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可以大力推行循环用水,有些污水经过处理后也可重复使用。农业用水是水量消耗的大头,要采用先进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灌溉节水的潜力很大,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发展到最科学的方法。如水渠衬砌以后,可以减少漏水损失,用软管输水,也可以节水,还可以采取喷灌、滴灌等先进方法,要改变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要按照水资源的情况确定种植农作物的品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比较高,可以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

为了促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切实有效地节约用水,一方面要根据依法治水的要求办事,同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调配机制。用水收费,这也可以避免浪费。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水资源的调配,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确定水价要因地、因时而异,可以参考电价的做法,不同时间段的水价不同,高低价格相结合,实现合理利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切不可只收费,而不考虑群众利益。要广泛宣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总体上他们是真正的受益者,这样有些办法才好推行。

四、要抓紧抓好水法的修改工作。

水法是我国水的基本法,水法颁布实施十二年来,对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颁布实施了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法治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行水法的有些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及时对水法进行修改。法律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的,修改水法,要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认真总结建国五十年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充实到法律中去。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水法修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只有做到协调发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避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要根据水资源的状况合理安排发展规模,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

第二,要确立建设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的目标。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减少污废水排放,提高水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修改水法时,要把这一方针和工作目标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强化用水管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要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以流域和区域为单元,对城乡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主水客水、水量水质实行统筹兼顾,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用水,要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城市有防洪的问题,用水和排污又高度集中,因此,对城市用水更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要根据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我国严重缺水的实际,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

第四,要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效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

第五,要切实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现行水法的法律责任规定过于原则,修改时要注意增强可操作性。要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严格执法,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是李鹏同志在中国水问题及水法修改座谈会上的讲话。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