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转型时期的经济改革》前言

1995-06-01 16:45 转型时期的经济改革

摘要:高尚全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已经17年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底到1984年10月,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88年9月,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整个城市改革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各个领域逐步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进展。而且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第三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1年底,在经济领域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第四阶段从1992年初开始,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为起点。

高尚全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已经17年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底到1984年10月,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88年9月,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整个城市改革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各个领域逐步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进展。而且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第三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1年底,在经济领域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第四阶段从1992年初开始,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为起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7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全民、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从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入手,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并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 

--政府宏观调控体制正由直接行政控制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 

--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社会分配格局,并开始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经过17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至1994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4%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由局部突破旧体制的阶段,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目前,传统的计划经济旧体制已受到全面的冲击,整体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日趋加深。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被打破,多种经济并存并蓬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大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形成。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两个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的逐步完善,国库券二级市场的运作,以及中国大企业陆续在海外上市,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初见端倪。近年来,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企业自筹投资资金已超过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本资源过程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依靠市场,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销售已经完全面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逐步放开近90%的商品价格。按价值量,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的工业消费品达95%,农产品达85%,生产资料已达80%以上。应当说,中国的微观经济活动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纳入了市场体系。毫无疑问,这一切为中国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经济全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几年来,福林同志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研究,并就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可贵的探索。如国有

资产市场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力产权问题等提出后均有较大反响,尽管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福林同志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紧扣时代脉博,对改革过程中的迫切课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改革思路,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全书凝注着福林同志几年来在改革之路上的心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愿福林同志的探索继续下去,并有更出色的成果问世。 

1995年9月18日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