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着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这个伟大改革,走过了l4年的艰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我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3年5月14日高尚全在“市场经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着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这个伟大改革,走过了l4年的艰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我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践证明,14年来我们所走过的扩大市场调节、强化市场机制作用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在刚刚闭幕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全面加快改革展示了光辉的前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调节,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完成这个任务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伴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不断发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不断完善。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是:
(1)培育确立新的市场关系。要根本改革主要依靠政府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配置资源的老体制,实行主要依靠由企业按市场原则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新体制。要由政府是市场的主体改革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使企业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人实体身份进人国内国际市场。
(2)建立合理的以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要根据“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的原则,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大部分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少数产品的国家定价。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的功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大力发展各类交易市场。要继续发展各类商品市场,特别是规范化的批发市场,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要重点培育各类要素市场,有效配置社会资金和劳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提高房地产市场化程度。
(4)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不合理的经营分工限制。要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发展,商业、物资、外贸等行业相互融通,国际与国内市场对接的大流通格局。要建立城乡市场通开、地区之问流通顺畅的统一开放大市场。
(5)加强市场法制建设。要加快市场法制建设的步伐,使一切市场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调控保障制度,使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有效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持市场的繁荣稳定。
构建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上述目标是整个90年代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推进。要从现在开始,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推进价格改革
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所在。市场好比一条船,价格如同流动的水,船离开水不能行舟,价格不理顺就形不成市场。经过14年的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底,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不足1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只占到l0%左右,在生产资料按出厂价计算的销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也缩小到30%左右。国家管理价格的农产品现在只有9种,其中粮食价格也大部分放开了,全国约有1800个县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国家管理价格的日用工业品由几千种减少到58种,国家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也从737种减少到89种。总的来看,目前在工农业产品中,按价值量估算,大约有80%是市场调节,即由市场决定价格,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今后的任务是,在保持市场零售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抓紧推进价格改革,继续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范围,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健全以市场决定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国家对市场物价的调控体系。有计划地放开和调整以煤炭、原油、电力、钢材、铁路货运为重点的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的价格。根据统一政策、分散决策的原则,择机放开粮食价格和食用植物油价格。选择少数地方有领导地进行棉花购销价格改革试点。少数稀缺商品的价格和重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收费,仍由国家确定,但要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国家对价格的调控监督,主要通过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商品储备制度和其他经济手段、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使价格正确反映市场信号,使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运行,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加快各类交易市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商品市场建设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市场形成,14年来我们大幅度缩减了指令性生产计划分配的品种和范围。到1992年底指令性生产计划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1.7%,统配生产资料只有19种,计划管理的工业消费品只有11种,这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商品市场蓬勃发展,城乡集贸市场遍布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网络,日用工业品市场空前活跃,生产资料市场有所突破。现在,全国已有集贸市场7.6万多个,l992年成交额达3530亿元,相当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5.2%,其中亿元以上的有100多个;各类批发市场约有3000多个,包括粮食、食油、副食、蔬菜、服装、丝绸、皮毛、家具、中药材、各类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其中有12个市场的年成交额都在10亿元左右;生产资料市场约有1000多家,年成交额达500亿元;以期货市场为目标的规范化的批发市场和交易所也开始出现,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上海金属交易所、苏州商品交易所,以及其他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所等,都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前进。尽管也存在着违背市场原则,不顾条件与可能,盲目发展,追求数量和行政级别,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但毕竟已形成规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走向市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大家期盼的“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局面已开始出现。今后的任务是,继续巩固和大力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商品市场,有领导地试办期货市场,并在完善化、网络化、规范化、法制化方面不断前进。
现在市场建设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直接金融市场在我国资金运用总量中只占10%左右,资本市场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劳动力的流动也还没有根本改变原有体制的格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际并不很高,机械电子行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只占5%,l991年技术转让成交额不足l00亿元。因此,90年代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要素市场建设上,并在今后5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切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没有要素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当然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点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并已列入政府深化改革的重要日程。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要素市场列为市场建设的重点,指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包括债券和股票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克服目前房地产交易中的混乱现象。发展要素市场已经有良好的开端和初步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而又稳步地推进,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1)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建设。要进一步发展国库券、短期债券和可转让存单市场,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市场,人民币拆借市场。建立和健全与资本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功能互补、相互影响的外汇市场和贵金属市场。在办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基础上,有领导地发展区域性证券交易网点,并与上海、深圳交易所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网络,提高股票、债券发行量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合理配置的作用,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有效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发挥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广开就业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脱疑而出。
(3)促进科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运用法律的段确立和保护知识产权、技术产权,加速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兴办各类科技交易市场,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加快科技成果转让。
(4)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房地产开发经营和交易,逐步实行市场调节。要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的步伐,逐步扩大房地产市场规模。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公开、规范、有序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发展房地产交易中介组织,克服房地产交易中的混乱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发展产权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总之,要做到一切要素流动都有市场,一切要素都进入市场。
三、加强市场体系的法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一刻也离不开市场的法制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所有市场活动都要有法可依,要用完善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规范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要用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保护正当交易,打击非法活动。离开法律和法规的规范和保护,市场就会出现混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甚至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前些年出现的市场秩序混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在总结我国市场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备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繁荣稳定。
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市场立法;二是市场执法。
市场立法是当务之急。要加快制定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银行法、企业集团法、集体经济法、私营企业法、个体经济法等;制定规范市场活动的法律法规,如公平交易法、价格法、土地法、房地产交易法、期货交易法、证券法等;制定保护进入市场法人和自然人的法律法规,如保护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责任法、劳动法等。制定法律法规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总结肯定实践明效果良好、比较成熟的改革措施,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保证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要边改革边立法,用法律指导改革,用法律保护改革,用法律巩固改革成果,用法律逐步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执法至关重要。为了维护好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必须加强市场执法,建立起权威有效的市场执法体制,培育一支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市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很好,市场体系建设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加快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乘风破浪,脚步扎实,就一定能够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大市场必将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