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社会体制 社会保障

阮崇武:认真宣传推广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

1991-11-13 13:23 中国劳动网

摘要:当前,全党、全国正在集中精力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地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要改善外部经营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外部条件好,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这毕竟不能代替企业自身的活力。企业自身的活力来源于广大职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的发挥。在这方面,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宣传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是把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运用典型经验指导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的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中,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是使改革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凝结着广大职工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当前,全党、全国正在集中精力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地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要改善外部经营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外部条件好,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这毕竟不能代替企业自身的活力。企业自身的活力来源于广大职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的发挥。在这方面,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宣传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是把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提高到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高度来认识,切实抓紧抓好。

根据中央工作会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要积极推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当前宣传推广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深化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劳动合同制

劳动合同制是企业为了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总结创造出来的。在80年代初期,有些企业在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就开始试行,以后逐步扩大。到1985年前后,全国有300多万职工试行。在这个基础上,1986年国力院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暂行规定》。目前,全国国营企业合同制职工已达1400多万,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经过前两年治理整顿的检验和某些思想认识上的反复,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从北京、青岛、株洲、盐城、安阳等地区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情况看,这一制度是实现企业自主用工、维护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可靠保证,有利于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对劳动用工制度的最佳选择。

劳动合同制在我国实施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曲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地巩固、完善和发展。许多地区和企业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北京市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搞得比较好,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陈希同同志亲自抓。1987年进行优化劳动组合试点,次年全面推开,9月份又在部分优化劳动组合搞得较好的企业,进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目前一直坚持动态优化组合的企业有178个,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123个,职工12万人。他们的主要经验:一是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实行劳动合同制,不仅是为了使职工能进能出,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合法权益,落实企业自主用工权,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二是方法、步骤稳妥,工作扎实。企业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加强领导,贯彻群众路线,搞好思想发动,制定具体方案和政策,注意抓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落实。三是注意与工资分配、职工培训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衔接配套。改进工资分配办法,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培训工作,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四是在落实和完善上多下功夫。劳动部门帮助企业检查合同制落实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保证合同各项内容的兑现。其他地区和企业的先进经验也都值得宣传和推广。

经过10年改革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劳动用工的路子,这就是: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用工,多种形式并存,全员劳动合同。中央工作会议指出,企业要逐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聘任制。通过这一改革,要象首钢和株洲一些企业那样,统一实行企业职工制度。企业职工只有岗位区分,没有身份上的差别,要打存干部与工人、新招工人与原有固定工、社会招工与国家统配人员的身份界限。各地区和企业,要按照这一改革方向,认真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不断补充和完善现行劳动合同制,逐步扩大实行范围。在新招工人中,无论是从社会上招收还是从国家统配人员中招收,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对原有固定工,要通过优化劳动组合或合理劳动组合,考核上岗,签订岗位劳动合同,以加强第一线,并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法规,争取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在全国普遍实行新的劳动用工制度。

二、加强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搞好企业工资分配是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关键,这也是企业和广大职工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根据经营机制转变的要求,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在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分配关系、企业与职工分配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始破除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

在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广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目前实行工效挂钩的国营企业已达95000多个,职工3875万,约占国营企业职工总数的53%。云南、福建两省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还试行了地区总挂。这个办法的实行,使企业工资分配初步建立了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机制,加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保证了企业工资的合理增长,同时也为企业内部自主分配创造了条件。如1989年在市场疲软、经济滑坡的情况下,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上缴税利比上年下降33.5%,实现税利仅增长1.1%,而挂钩企业却分别增长10.7%7.5%.。多数挂钩企业坚持把压力变动力,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效益;注意执行挂钩规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完善挂钩办法。挂钩企业在使用效益工资时,一般都比较慎重,大都建立了工资储备金制度。工资储备金在经济滑坡和生产经营困难时期发挥了以丰补歉的作用,许多企业出现了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而职工人数逐年减少或不增加的好势头。如宝钢,从1988年以来,人员定额以每年3000人、1500人的速度减少,到1990年实现了由4万人减少到3.2万人的目标,而劳动生产率却逐年提高。武钢,1990年与挂钩前1983年相比,实现利税翻了三番,缴利税翻了两番,而职工人数一直保持12万人不变。吉林省四平鼓风机厂,自己为自己找压力,出难题,在与上缴税利挂钩的基础上,继而又实行了与固定资产增值、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完好率在内的四挂钩,进一步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做法,对于一些企业亏损还继续增加工资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方面,许多企业利用《企业法》赋予的自主权,结合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积极探索搞活内部分配的路子,实行了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特别是近几年,有些企业如兰州连铝厂、株洲化工厂、成都轴承厂、上海二纺机、上海28棉纺厂、太原橡胶厂、博山水泥厂、漳州糖厂等,以技能、责任、强度、条件等劳动要素测评为基础,以实际劳动贡献为依据确定劳动报酬的新的工资分配办法。这一新的工资分配办法,适当拉开了分配差距,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在贯彻按劳分配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开始在职工中确立了岗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企业工资分配直接关系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国家财政收入得不到可靠保证,企业缺乏后劲,职工生活也得不到相应提高,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不能稳定发展。目前,企业经营机制还处理转变过程中,在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尚未充分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在工资分配方面,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总的目标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和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在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使职工工资收入有计划、按比例地增加。当前,最重要的是改进完善工效挂钩办法。主要是结合新一轮承包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要求,来确定工效挂钩指标。逐步由单一指标挂钩,过渡到复合指标挂钩。特别是要引入国有资产增殖、技术进步要求和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在工效挂钩中,要做到工资能升能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时,工资也相应下浮。与此同时,要在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全面反映职工劳动质量和数量的内部分配制度。可以采用计件工资、效益工资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要对职工进行劳动技能的考核和对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的测评,科学测评劳动技能和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并逐步以这四个基本劳动要素和职工实际劳动贡献作为工资分配的依据。通过这一改革,合理拉开不同岗位的工资分配差距,特别是拉开苦脏累险工种和高技术工种与一般工种的工资差距。使工资分配向一线生产职工倾斜,鼓励职工在一线和艰苦岗位劳动。

三、要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养老和待业保险,是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开展的。1984年前后,有些地区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首先对养老费用全部由企业包下来的弊端,实行了费用社会统筹。这项改革很受企业和职工欢迎,发展很快。现在国营企业实行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市县已达2272个,占96%,另外还有1200个市、县的集体企业也实行了社会统筹。江西、福建、吉林、河北、山西、上海、北京、天津实现了省级统筹。全国参加统筹的在职职工达5700多万,离退休职工达1200多万。有些地区和企业还开始实行了个人交费办法。在前两年经济滑坡和许多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情况下,参加劳动部门统筹的企业离退休职工都及时如数地领到了退休金,对维护社会安定,保证国家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连市委、市政府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当作事关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来抓,从1985年进行试点以来,围绕要不要统筹、怎样统筹、如何统筹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使改革不断深化,一年一个进步。现在基本形成了管理机构统一、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和不同用工形式的所有城镇企业职工都参加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成为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的经验要在全国提倡推广。

为配合劳动制度改革,1986年国务院决定对企业部分职工袄地待业保险。五年多来,有20多万职工享受了待业保险,为企业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医疗、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项紧迫任务。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各地区和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要努力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抓紧当前的保险费用由市县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逐步把医疗面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爱、企业、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由社会统一筹集。有些地区、企业可以实行企业和个人的补充养老保险。完善待业保险制度是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落实国家对企业扶优限劣政策的一个重要保证。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适当扩大待业保险范围,加强待业人员的转业训练和职业介绍,并采取措施促进就业特别困难的待业人员再就业。

四、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

职工素质是企业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加强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根本途径。在改革中,许多企业都重视和加强了职工培训工作,宝钢、上海二纺机、二汽、湖北大冶钢厂等企业提供了有益经验。

改革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制度,都面临着定额定员、优化组合、精简机构、减少富余人员、实行竞争上岗的问题。做好这些工作,一要坚持素质标准,二要实行严格考核。宝钢把职工素质高低当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改革中抓住这两条不放,重新修订了技术等级标准,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严格了考核制度。职工上岗和工资分配都以考核成绩为依据,合格者上岗,不合格者到新事业公司培训,合格后重新上岗。这项制度的实行,大大激发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宝钢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搞得好,劳动生产率高,是与加强职工培训,特别是严格考核分不开的。

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中,企业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加强职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制定好培训规划,严格执行制度。要继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以及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原则。新招技术工人要一律实行职业培训和严格考核,把好技术工人入口质量关。对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的毕业、结业生,逐步实行毕业、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岗位合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收技术工人,先从取得以上双证的人员中录用。对在职职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岗位培训和现有技术水平、晋升技术等级的考核。对职工的考核结果,要作为上岗和确定职工技能工资的依据。努力把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要注意改革的衔接和配套

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关键,两者必须配套进行。而且职工培训和社会保险以及劳动计划则是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必须抓紧。哪一项改革滞后,都会影响整个改革的效力。从会议介绍的经验看,这些企业改革都是结合起来进行的。宝钢、上海二纺机、太原橡胶厂、兰州连城铝厂等企业,改革内部分配制度,都同时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宝钢实行结构工资,首先确定岗位定员,每个职工的劳动负荷量必须达到6.5小时,达不到的并岗撤岗,下达减员指标,完不成减员任务,不能进行工资改革,其次,改革传统的固定工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动态劳动管理,层层进行劳动组合,签订合同,凭合同上岗。之后,再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与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他们为劳动人事与工资分配综合配套改革创造了新的经验。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中,许多地区,如上海、浙江、辽宁、吉林、山东,还有河南安阳、吉林四平等,都制定了劳动用工、职工培训、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在许多企业进行了试点,成为改革的共同趋向和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财政、计划、物价、住房等项制度改革也要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与人事制度改革关系更密切。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职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企业各类职工的招收、培训、工资分配、保险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决定的。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要学习推广首钢、株洲、上海二纺机等企业和地区的做法,按照《企业示》的规定,与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相互协调,相互衔接。

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学习推广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验,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切忌照搬照套,一哄而起。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方向、原则是相通的,但具体做法、方法步骤各具特色。学习推广这些经验,要抓住本质,着重学习它们的开拓进取精神,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周密的组织安排,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等。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不同,效益状况差别也大,特别是过去改革进展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改革必须从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入手,找出影响职工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的主要矛盾,制定出改革的方案,提出具体落实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改革既要积极抓紧,又不要操之过急;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任务,又要有分步实施的计划,把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一定要注重实效,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当前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劳动组织不合理,一线缺员严重,这又与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有关,所以,搞好大中型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要在优化劳动组合、巩固发展劳动合同制、克服工资分配平均主义上见到成效。

七、要抓住难点,敢于碰硬

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要减少富余人员;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要进行劳动测评;养老保险不个人交费等等,都有相当的难度。这些难点不解决,改革难以深化。学习推广先进经验,要特别注意学习先进企业在改革中抓住难点,敢于碰硬的精神。实践证明,制约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实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共同难点,是富作人员的安排。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再加过去实行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企业人员普遍富余。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起新的劳动用工、工资分配机制,不光是为了精减富余人员。但在改革中必然要涉及富余人员。不精减一定的富余人员,新的机制便无法体现。从这个意义说,能否妥善安排富有余人员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对此,中央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裁减富余人员以企业消化为主社会调剂为辅。出路是发展第三产业、厂内培训、厂内待业、提前退休、厂际交流和自谋出路。这里的关键是企业领导班子的决心和勇气。安排好富余人员,一定要稳妥,但也不能不冒一点风险。天津第一毛纺厂、印铁制罐厂,吉林公主岭气门芯厂,领导班子有高度责任感、事业心。为了搞活企业,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下决心改革。通过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妥善安排好富余人员,为改革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企业在改革中要花大力气把这件事情办好,劳动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配合。

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形势很好。经过10多年改革实践,方向、目标已进一步明确;在中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省、市已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一些城市制定了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进行全面改革试点;许多企业抓紧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经验。可以相信,通过这次会议,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在促进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自主权的落实,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权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