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海南改革、开放、发展的十个问题

1991-01-03 16:20 研讨要报

摘要:海南从中央确定为最大的经济特区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证明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此,要从全国、从国际的大背景来看海南特区的意义和作用。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果改革开放试验成功,就能把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蕴育着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最近,我到海南省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与省委书记邓鸿勋、省长刘剑锋、常务副省长鲍克明以及省体改研究室的负责同志就海南改革开放和开发建没的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我对海南的发展有如下几点意见。

一、海南的发展关键在于体制和政策

海南从中央确定为最大的经济特区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证明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此,要从全国、从国际的大背景来看海南特区的意义和作用。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果改革开放试验成功,就能把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蕴育着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考虑,海南的下一步发展要解决好“大三角”和“小三角”的关系问题。

“大三角”就是改革、开放、开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海南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海南提出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开发的思路是很好的。

 “小三角”就是政策、资金、技术(包括管理),在“小三角”中政策是关键。要以政策带动资金、技术的投入,这是海南发展的前提条件。这里的核心问题足全国贯彻落实国务院的24.26号文件。如何进一步地贯彻落实24.26号文件,我想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抓落实:一是要请国务院尽快下发由罗干秘书长在去年4月主持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落实24.26号文件会议的纪要;二是要建立一个落实特区政策的协调机构。海南特区的政策的落实总要有人管,发生矛盾就要有一个说公道活的仲裁机构,否则,落实政策的问题就很难解决;三是要有法律保障。从长远看,要保证24.26号文件的执行,必须从法律或行政法规上来确定24.26号文件的主要政策。因此,有必要依据24.26号文件精神,制定一个《海南经济特区基本条例》。如果这三步曲走好了,政策的落实就有了保证。

二、抓紧粮价改革的有利时机

这次我在海南考察期间,上上下下对放开粮价问题反映都很强烈,要求改革的愿望很迫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改革时机。我认为,目前是海南粮价改革的良好时机:一是,粮食丰收且有相当的储备;二是,市场粮价稳中有降;三是,海南已取消了粮票,粮本上供应的定量已从25斤压缩到了20斤;四是,对邻近省份影响不大。因此,海南要因势利导地推出改革。

我在兴隆农场调查时,农场的负责同志说,兴隆农场每年对粮食的需求量为1000万斤,自己能解决600万斤,每年调进400万斤。如果放开粮价后,按照实际需求只需调进200万斤,可以节约200万斤粮。

在琼海调查时,我感到科技兴农的问题相当重要。琼海县由于改革了耕作制度,抓了科技种田,粮食增产年年上台阶。根据统计,89年海南粮食亩产187公斤,全国244公斤,琼海两造56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得多。由此说明,海南的粮食生产潜力是相当大的。如果以海南的816万亩耕地计算,每亩产量不要增加多,仅增加60斤,就可增产4.8亿斤粮,这等于中央调入海南的粮食总量。所以说,海南提出3—5年实现粮食自给是完全可能的。

要在3—5年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就必须对粮食价格进行改革。这次在基层调查时感到,各方面对粮价改革要求都很强列,迫切希望早一点出台。

三、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发展高经济价值的热带农业及其加工工业

这次在海南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农业也可以创造高的经济价值。比如,三亚的反季节无籽西瓜,亩产3000公斤。在香港西瓜每斤售价5港币。水稻、西瓜要轮作。两造水稻,一造西瓜经济价值是相当大的。

在台湾,每亩耕地的产值约含1-1.5万元,海南每亩地如果只按5000元计算,816万亩耕地就有产值400亿元。这里最重要的是海南恰恰有这个优势,而这个优势又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比如,l-5月的反季节西瓜,香港市场很需要,这对我们占领香港市场很有利。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泰国、马来西亚就要占领。而香港市场对海南的西瓜又特别青睞,就因为海南西瓜的质量好。海南引进台湾的金蜜瓜,在台湾每个就值100多台币。所以,海南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海南要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变资源为经济优势。

在海南的热带资源中,椰子占全国总产量的99.5%;腰果占全国总产量的99.4%;干橡胶占全国总产量的59.8%;咖啡占全国总产量的53.4%;胡椒占全国总产量的43.8%.可以说,全国的这类市场都被海南垄断了。因此,海南只要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的优势,创造“时间差”的效益,按照“规模经济、深度加工、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的路子,开发热带资源,搞上一、两个行销世界的产品,海南经济就会有一个很快的增长。

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海南作为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一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改革方案已搞了六稿。改革方案不可能十全十美,大体可以就要尽快试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一方面,海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在中央有关部门原则同意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同时,要搞好社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要对社会保险金的使用作好筹划。

五、抓好流通体制改革,组织发育市场

海南的流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组织市场、培育市场、在这方面关键是抓好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没。要把胡椒、腰果、反季节瓜菜的批发市场作为全国的市场。既然在海南交货,就必须搞期货,要以销定产,以避免农民的盲目生产。要把生产带动起来,就必须有“一条龙”服务。比如,三亚的内瓜,如果用汽车运到湛江去,再用火车运输到北方去,就可能会卡壳。如果通过海运到大连港口、上海港口,海南的反季节西瓜就可能占领北方市场。只要组织得好,有渠道,各类运输公司就应运而生,社会化生产就形成了。否则,多了就运不出去,少了又买不到。

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两院”的作用

海南是个宝岛,“两院”(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是宝中之宝。不知道这个概括是否准确?现在的海南是现代科技与“刀耕火种”并存。一方面,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少地方仍是“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一方面,“两院”的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又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海南“两院”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外都是很先进的,但由于国家投资不足,科技成果很难转化。这次我在“两院”时,他们希望省里对他们积极支持,如果没有钱,给点其他方面的支持也行。

“两院”,提出要在海口建个窗口,把生物工程试验室移到海口,并希望省里给点支持。如果这样,中国最先进的热带生物工程技术就可以通过大特区的省会一一海口展现给国内外。

科技成果如何在海南商品化,这是充分发挥“两院”作用的关键。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包括良种的推广、技术管理等,最主要的是使“两院”科技成果同农业生产结合,只要农民愿意,可以采取产量分成,技术承包等形式,使农民和“两院,,在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中都得到好处,以便更好地发挥‘‘两院”的作用。

七、加强体制政策研究,加速人才培训

海南经济的起飞,既要加强政策体制的研究,又要加速人员的培训,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今天我同克明同志去看了省体改室的培训中心基地,正在施工阶段,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体改委愿意同海南合作办好改革发展培训基地。建立改革发展研究院,既搞政策体制研究,又搞培训。我们要积极争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改革发展基金。我们支持这件事。这件事对海南、对全国都有积极作用。希望省里给予支持。

八、海南特别关税区问题还要继续研究

省里有关部门对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作过一些初步设想,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探讨,尤其要对建立特别关税区的条件、利弊等问题作深入研究。随着97.99年香港、澳门的收归以及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九、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

我自己体会,过去没来海南时,对海南了解不多,下来后对海南了解多了,感情上就大不一样。进入90年代后,海南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就必须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了解别人。因此,要通过广播、电影、电视、资料等来加强对海南的宣传,让国内外人士更多地了解海南。进入90年代后,海南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就必须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了解别人。海口应成为名符其实的海南窗口,人们一到海口就可以了解到海南的自然风光、旅游、高科技、工农业等概况,就能知道海南的全貌,增强对海南的吸引力。

十、改革传统的饮食习惯

中国的饮食习惯,国内外都有反映,但改起来却很难。我建议海南搞个中菜西吃、分食制试点。海南既然要走向国际,不光是在经营方式上,也包括在饮食习惯上来个改革。据有人测算,全国每年公款请客吃饭就耗资500亿人民币,每餐约有1/4的饭菜吃不完而浪费掉了,除去一部分转化为饲料外,每年约有100亿元白白浪费了。如果能对饮食习惯进行一番改革,例如,按照一般国家那样

二道菜、一个汤,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大笔资金,而且也可以节约时间。如果海南在这方面率先搞起来,不仅对海南而且对全国意义是很大的。

(载海南省体制改革研究室《研讨要报》1991年第1期)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