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宋平:加强农村工作,深化农村改革

1990-06-22 11:08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摘要:农村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很有必要研究、总结一下。这次座谈会上,大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江泽民、李鹏、姚依林同志到会听取汇报,江泽民、李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会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调查研究,落实江泽民、李鹏同志讲话的精神。现在,我就几个具体问题讲些意见,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农村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很有必要研究、总结一下。这次座谈会上,大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江泽民、李鹏、姚依林同志到会听取汇报,江泽民、李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会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调查研究,落实江泽民、李鹏同志讲话的精神。现在,我就几个具体问题讲些意见,同大家一起研究。 

第一个问题,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在有十一亿人口,到本世纪末可能达到十三亿,吃饭是个大问题。要实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农业必须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立于不败之地,绝不能长期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大量进口粮食,会受制于人。农业发展了,供应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发展农业是一个长期的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这个基本观点在我们各级领导的头脑中要十分牢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一九八九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两千多亿斤,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了三点五倍,是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这个基础并不坚实。一九八五年以后,全国粮食产量徘徊不前,而人口却以每年一千五百万的速度增长,致使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降。去年粮食产量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人均占有量却比一九八四年减少了五十五斤。棉花生产一九八五年大幅度下降,至今没有明显回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今年以来,有些地方出现粮食等农产品卖难、调难、贮难的问题。这并不是农业供给能力过剩的表现,而是资金、利率、仓储、体制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反映。目前,不少地方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遇到新的困难,农民实际收入下降。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仅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从长远看,由于制约因素很多,困难很多,进一步发展农业的任务是很艰巨的。一是资源的制约。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增地减是难以扭转的趋势。我们分析农业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两个基本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粮食的消费量必然相应增加。有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的时候,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能低于八百斤。到二○○○年,按十三亿人口算,就要年产一万亿斤以上粮食。即使维持现在人均七百三十三斤的水平,也要九千五百亿斤粮食。按十一亿亩粮食耕地算,实现上述目标,亩产量应该达到九百斤左右。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个目标一定要努力达到,达到了还得过紧日子,达不到就要过苦日子。这个道理要向大家讲清楚。二是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这给全面、稳定地提高粮食单产和开发利用资源增加了难度。改变这些不利的生态环境,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三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靠工业积累,农业也要有贡献,工农业产品比价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改变,与之相关的若干经济关系的制约,必然使农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这些情况说明,我们任何时候在农业问题上都不能有丝毫松懈,都要始终如一地大力发展农业。不然,就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 

我们指出发展农业的艰巨性,并不是说发展农业就没有条件和潜力了。对农业发展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从各地情况看,无论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都有很大潜力。一是提高单产有潜力。无论高产地区或低产地区,只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采用先进技术,比如使用良种、改进耕作制度,都能增产增收。特别是改造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二是开发资源有潜力。我国有不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荒水,开发利用起来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三是节约有潜力。据农业部门的同志讲,化肥单施改为混配施用,肥效就可提高一倍。我国很多地方水资源缺乏,但农业用水浪费很大。实行科学浇水,既可节省水源,又可降低成本。要把生产潜力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生产力,增加国家对农业的物质技术投入、改善市场环境,无疑都非常重要。从现实条件看,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挖掘内在潜力、提高综合效益上。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经营体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农村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巨大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这样,农业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大有希望的。 

第二个问题,完善农村经营体制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行之有效地破除了“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合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群众的意愿,有广泛的适应性,要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下来。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坚持双层经营,创造了很多好经验。也有不少地方,在改革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片面强调“分”的一面,集体财产被分掉,致使集体经营这一层次在很多村庄成了空架子,双层经营实际上只剩下家庭经营这一个层次。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种单一的家庭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家庭经营,自然资源、劳力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民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受到限制,水利化、机械化、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难以实现,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农村改革的最初几年,由于调动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较好地利用了长期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些问题似平并不突出。但是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如果不加强集体的统一经营,许多事情光靠一家一户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要做好农村改革的完善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八○年就明确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后他又多次强调这个精神。我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把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以双层经营为特征的集体经济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农民群众的愿望,采取多种形式,把农户分散经营的积极性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结合起来,使家庭经营和集体经济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双层经营搞得好的,要继续巩固发展。统一经营薄弱的地方,要在搞好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加强统一经营。至于如何加强统一经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同群众商量。看来,要加强统一经营,就得逐步发展集体经济,使集体经济有些实力。 

各地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集体经济的状况很不相同。目前农村中大致存在三类情况,一类集体经济实力比较维厚,初步做到了共同富裕;一类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力量不强;再一类集体基本上没有什么财产,有的地方叫“空壳村”。因此,在完善双层经营、壮大集体经济的工作中,一定要区别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步骤,因地制宜,逐步发展,决不可一刀切,更不能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解决“空壳村”集体经济如何起步的问题。这类“空壳村”,公共事业无钱办,干部工作困难,干群关系紧张,党组织在群众中也缺乏凝聚力。发展集体经济,要从群众最需要、当地又有可能办到的事情做起,通过细小而扎实的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稳步前进。切不可不顾条件,急于求成,贪多求大,造成损失。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发荒山、荒坡,兴办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小茶场、小养殖场等绿色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办些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等等。对这类村,上级机关应当派人具体帮助,开辟生产门路,并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扶持。 

这里要特别说明,我们在农村务必继续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不仅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而且要继续鼓励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经营,发挥具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现在,各地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很不一致,多数地方叫经济合作社。为了便于指导工作和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很多地方同志提出,有必要把名称统一起来,以村、组为单位设置的合作组织,可以叫经济合作社,乡一级可以叫经济联合社。有些地方已经这样做了。这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研究。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可以与村民委员会干部交叉任职,也可以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尽可能减少干部人数,减轻群众负担。 

在完善双层经营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步骤,应作为党在农村的一顶基本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要从三个方面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目前不少地方由于乡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搞起来,该统筹开发的无人组织,可能进行的服务无人过问,群众感到很不方便,对此很不满意。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把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搞起来,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向产前产后的服务扩展。二是要发展各种专业服务组织。这类服务组织,大量的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不少是农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也有个人兴办的其他服务组织。它们分别联系若干农户,围绕某种产品向农民提供单项的或系列化的服务,对生产的专业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予以支持和鼓励。三是要强化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农业服务的功能。这些部门应坚持把教学、科研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富余的科技人员抽出来,兴办服务性的经济实体。服务项目要由少到多,服务体系要逐步充实。各种服务组织要紧密配合,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这个共同目标,努力做好工作。

[page]

第三个问题,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这次座淡会上,大家反映了不少农村商品流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流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像重视生产那样重视流通。有些问题,如粮食购销体制问题、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问题,都比较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着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有关方面统筹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这里,仅就当前几个紧迫的问题,提几点要求。 

(一)切实解决主要农产品卖难问题。去冬以来,有些地方的粮食、生猪等出现了卖难现象,造成积压,价格下跌。对这些问题,座谈会上很多同志作了正确分析。过去,由于农产品长期紧缺,人们往往单从市场供应来判断形势,以为东西便宜就是形势好,很少注意价格下跌可能对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等到生产下去了,市场供应紧张了,才去抓生产,那就晚了。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也有一个滞后期。因此,对于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不要过多地公开宣传,以免给农民造成粮食多了的错觉。但是工作上一定要抓紧解决,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最近,国务院已经拨出专项资金,修建仓库,支持收购,并且还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省、地、县也要想方设法,支持国营商业、供销社和外贸部门多收购一些,多储备一些。特别是销区,除了保证按计划及时调入以外,要尽可能多储一些。总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千方百计,坚持按保护价把积压的农产品收上来,取信于民。特别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要保证不烂在农民手里,以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议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到重点地区帮助落实粮、猪等收购工作。为了今后更好地应付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各级政府、商业企业和农民都要逐步建立风险调节基金。总之不要因为这个问题使刚刚开始回升的农业再受挫折。 

(二)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渠道作用。供销合作社有大量的资金和比较完备的经营设施,形成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购销网络。搞好农村商品流通,首先要办好供销社。近几年,供销社围绕“官办”变“民办”,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了经营范围,改善了经营方式。有些地方的供销社创造了农商联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农产品分购联销等经验。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是明显的。供销社要真正办成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业,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成为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任务还很艰巨。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个方向一定要坚持。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上,一定要方便群众,恢复和发扬过去的好做法,比如走村串户、广设代购代销店、公平交易、货小利微的商品也积极经营,等等。总之,要围绕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进一步深化供销社的改革,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农民群众中不断提高信誉。 

(三)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一部分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流通领域,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一些产销直接挂钩的合作商业,其中多数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办的,有的是部分农民自愿联合组成的。它们尽管很不完善,但在方便群众、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搞活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顿各类公司的工作中,对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合作商业组织应给以保护,并帮助他们完善制度,改善经营。农村的个体商业对搞活流通、方便群众起了一定作用,只要守法经营,就要鼓励其发展。 

(四)积极发展产供销联合组织。近些年,农村出现了一些按产品组成的产供销联合组织,有的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专业户的联合,有的是国营商业、外贸、供销社、农产品加工厂同农民的联合。这些组织,由于实现了服务的系列化,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和商品的直线流通,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既促进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看来,通过合同制、合作制等方式,形成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联合体,有利于把农民的经济活动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经营能力方面,还是在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单位同农民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出现“多了砍,少了赶”的情况,引起市场波动。这个问题涉及整个流通体制,要深入研究。要教育这些单位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推动他们与农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支持发展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同时为自己建立可靠的货源基地和原料基地,从而使企业和农民双方都获得稳定的发展。 

总之,要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广开流通渠道,注意市场动态,完善购销合同,加强市场管理,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第四个问题,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生产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终要靠科技进步。我国粮食产量要从年产八千亿斤上升到一万亿斤,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普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各地都要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具体方案,统筹实施“丰收”、“星火”、“燎原”和其他科技推广计划,努力推广现有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同时,加强农业基础科学和新技术研究,不断增加技术储备。 

各地要组织农业行政部门的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开展科技服务。可采取科技承包的形式,把服务效益和报酬挂起钩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技术承包中,有条件的可以搞集团承包。

[page]

要抓好乡镇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为农民服务,在整个科技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兴农中,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村里有三五户采用先进技术获得成功,很快就可以推开,还会传播到周围的村,以点带面。希望每个村都培养几名农民技术员和若干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经过一定的考试,可以发给绿色证书。科技示范户,主要在应用科技成果上先行一步,不要在物资条件上吃偏饭,否则就不能起到示范作用。近年来,农民自办的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服务组织有很大发展,很受欢迎,应积极扶持。 

科学技术能否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基础工作,努力抓出成效。各地应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有计划地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农业中学、农业技校、农民夜校。农村中学应适当增加农业知识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对不能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专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回乡的中学毕业生和复员军人,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几项适用技术。 

第五个问题,积极扶持、正确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现在,乡镇企业不仅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一九八九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八,相当于一九八○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难以替代的。因此,有些地方把乡镇企业和农业的关系比作儿子和母亲的关系。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始终着眼于为农业服务、为农村建设服务。我们对乡镇企业要坚持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当前,对乡镇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要求,认真加以解决。对乡镇企业应该有个基本的态度,遇到困难要关心,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能一说乡镇企业重要就盲目发展,也不能一看到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就因噎废食。 

治理整顿期间,各地要组织力量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分类调查,具体帮助它们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重点是加强经营管理,狠抓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对粗制滥造、污染、浪费等问题要抓紧治理。对调整中关停并转的企业,要严格审计,处理好财产和债权债务,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尽量使闲置的资产流动起来,充分发挥其效益。 

有些地方乡镇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甚至是空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先从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起步。比如搞点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逐步发展。新上项目,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考虑周到,做到原料有保证、产品有销路、技术上有把握、争取建一个成一个。 

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城镇建设。大分散了,生产、运输、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都有困难。 

在这次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反映了划清企业性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很好研究,定几条原则,划清政策界限,正确区别集体企业承包、租赁,以及多种经济成分联办、个人合伙办、私营等几种不同情况,合理对待。对私营企业,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使之健康发展。因前一个时期比较混乱,清理一下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做法上必须十分慎重。 

第六个问题,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 

增加农业投入是上上下下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确实不多,大家有些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这应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的财政情况来看,近期不可能增加很多,即使增加一些,也主要是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农业科研和新枝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农用工业建设等方面。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要立足于依靠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依靠广大农民增加资金积累和劳动积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从全国来看虽然很不平衡,但多数地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力。由于农业的积累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的非生产性开支过多。前几年每年用于建房的支出平均在四百亿元以上,婚丧嫁娶浪费的钱也为数不少。要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个人分配不能太高,应多留些积累,用作农业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积累制度。一是集体提留制度。农户承包集体的土地、山林、果园、企业,必须交纳承包费;个人使用集体的公共设施,要合理收费。二是集体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不论由谁使用,都必须按规定提取折旧费,用于更新和改造。三是从各类工商企业和多种经营中提取一部分利润,建立以工补农基金,主要用于兴修农田水利、购置大型农机具、建设生产服务设施。农村的个体工商业也要向集体交纳公益金和补农基金。要多渠道集资办农业。要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切实管好用好。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劳动积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措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九年间,农村各种有效劳动积累折价在一千亿元以上。应该说,现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过去二十九年的劳动积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所忽视,致使许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损失很大。各地都应恢复并健全集体劳动积累制度,规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积累工,由集体统一组织,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土地资源、植树造林、修桥补路、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愿出工的,允许以资顶工。还应积极提倡积施农家肥,以保养、提高地力。在组织劳动的时候,要吸取以往的教训,合理规划,提高效益,避免浪费。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很多,在农闲季节富余更多。建议各地拿出一些城市滞销但农村适用的工业品,并支援一些钢钎、炸药、水泥等物资,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登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个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要靠基层组织落实。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要力争在二三年内,使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健全村级组织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是党支部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事实表明,凡是党支部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村,不仅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得快,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好,即使自然条件比较差,或原来经济比较落后,也能较快地改变面貌。相反,党支部软弱涣散,不仅集体经济薄弱,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教育、社会治安都比较差。搞好农村党支部建设,关键是配好班子,特别是要选拔廉洁公道、积极能干的党员任支部书记。对长期不起作用、问题比较多的支部,上级党委应派人下去帮助整顿。有些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可以选派国家干部到村里任职,一方面抓工作,一方面发现和培养干部。党支部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优良传统的教育,注意在青年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入党,同时要加强对团支部工作的领导。有的地方实行“党员目标责任制”,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等任务落实到每个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做法,各地可以推广,并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page]

村委会的建设,当前要着重把村民小组建立健全起来。有些地方建立了村民委员会,没有建立村民小组,村与户之间形成“断层”,工作很难落实。建立村民小组,作为村委会联系村民的桥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建立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情都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发动群众订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村风。 

各级各部门都要热情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努力为群众服务。有些地方从实际出发,制订村干部选聘、考核、计酬、奖惩制度;村干部的报酬同工作实绩挂钩;有的还实行了村干部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做法对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起了很好的作用。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解决好条块关系。这次座谈会上,就如何理顺条块关系,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有的乡镇采取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形式,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县直各部门驻乡镇的单位参加,统一部署工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效果比较好。在干部管理上,还是要条块结合。驻乡镇单位的干部任免、调动、奖惩,要征求并尊重乡镇党委的意见。党团关系都要放在乡镇里。 

为了鼓励乡村干部做好基层工作,创造优异的成绩,县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从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干部中选拔;县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最好有几年乡镇工作的经历;村干部中有一定文化水平、工作成绩突出的,可以选拔一部分到乡镇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研究一下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 

县以上党政机关要分期分批抽调干部直接到村帮助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农村的工作,也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改进机关作风。机关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下去,需要有经验的干部带领。干部深入基层,直接听到农民的呼声,对基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为基层服务,就有了深切体会,想问题、办事情同蹲在机关里就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做法,应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第八个问题,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农村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首先省委、市委要抓,党政一把手都要抓。地、县两级的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并应指定一名副书记分工专管。希望省、地(市)、县各级党委认真检查一下,农村工作究竟抓得怎么样,是不是摆到了应有的位置,领导力量够不够,方法对不对,作风扎实不扎实。通过总结经验,力求从领导分工、领导方法到领导作风真正有一个大的改进。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把手要亲自调查研究,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同志们提出,需要有一个部门统管农村工作。这个问题,各地可根据自己情况决定。 

农村工作涉及面很广,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基层服务,为农民服务。有的县组织各部门的干部职工讨论,为基层搞哪些服务,办哪些实事,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报县委县政府审查备案,并向各乡镇公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对各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并请各乡镇干部评议。这种做法,对各部门转变作风、搞好服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部门设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直接同农民打交道,农民往往从他们的作风来评价我们的党风。要教育这些单位的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热心为群众办事,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防止一手硬一手软,这是始终要注意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承包经营后,不少地方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放松了,致使一些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漠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是我们党的传统。我们要围绕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务,采用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积极开展青年工作、妇女工作、民兵工作,帮助农民抵制和摆脱宗族思想、封建迷信和其他落后东西的影响。有的省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把对农民的教育、完善联产承包制、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收到了好的效果。一定要使农村的政治生活活跃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引导农民共同致富,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明确,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同时引导他们帮助和带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和农户,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富帮穷,不是搞均贫富,不能搞“平调”,而是要通过传播致富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兴办具有带村、带户功能的龙头企业,通过扩散产品、合资合作、吸收劳力、提供服务等形式,促进共同富裕。 

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是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些工作,往往停留于一般号召,没有认真检查落实。有的工作,年年讲,层层讲,但没有多少起色。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如何改变?根据一些省的经验,一是突出重点。每年重点抓哪几项工作,每项工作抓到什么程度,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做出具体部署,一抓到底。二是落实责任。要落实到每个领导成员和每个部门,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三是严格检查。对重点工作,一年检查几次,一级检查一级。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扑下身子,真心诚意地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继续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搞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每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一阵风”。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把农村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注:这是宋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