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1988-01-01 11:31 政治体制改革基本问题探讨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很多人的具体利益、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这样复杂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确立这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长远而不顾眼前,或者只顾及眼前而忘了长远,而应是兼顾长远和眼前两个方面。长远的目标要十分明确,眼下的目标也要非常清楚,这样才能自觉地稳步地把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很多人的具体利益、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这样复杂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确立这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长远而不顾眼前,或者只顾及眼前而忘了长远,而应是兼顾长远和眼前两个方面。长远的目标要十分明确,眼下的目标也要非常清楚,这样才能自觉地稳步地把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这十六个字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集中概括,它充分体现了民主、法制、效率、活力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高度民主,是指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地位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当家作主;全部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能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自主地开展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两大主题: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根本措施。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它的长远目标的核心必然是高度民主,除此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其它任何选择。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法制完备是指:国家有完整严密的法律体系,有严格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司法机关;人民有较高的法制观念,能够自觉依法办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有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真正实现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是指:用法律形式确保按多数人的意志管理国家。法制不但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这项权力,也规定了行使这项权力的方式和途径。从另一角度说,法制不仅包括对国家政治结构的规范,还包括对组织结构的规范,主要是确定各种机构的权力、职责、互相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转。社会主义法制还担负着专政的职能,即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制和法律手段来保护人民,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敌对分子。因此,把“法制完备”作为长远目标之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富有效率”,是指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力生产率,这就要求它的政治体制必须有较高的效率。“充满活力”,是指我们的政治体制,能够择优汰劣,把那些年富力强,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选拔出来,推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使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社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等。很显然,“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因此,它也应当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长远目标之一。

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它为我们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当然,要实现这样一个长远目标,决不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的事情。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需要经过一代人的长期努力。19808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为了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指出党和国家和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又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19869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无非是三条: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在确立这一目标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出发的,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全能够通过改革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能够以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的速度前进。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广大人民特别是近80%左右的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水平的前提下,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度民主,显然要通过人们在各方面长期的努力。因此,我们在为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应当实事求是地确定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近期具体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

邓小平曾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本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有希望。他还认为,上述目标虽然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够实现的,但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十分重要。他在谈到第一个目标时曾具体地指出:十三大(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要前进一步,十四大再前进一步,十五大完成这个任务。在这里,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而且,还强调了确定近期目标的重要意义。同时,又提出了实现近期目标的时间概念。

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作了明确的表述:“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提出这个近期目标,是由于我们越来越明确地看到,虽然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所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等重大缺陷,严重地压抑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政治体制中的其它问题才能顺利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可能有步骤地进行。正是从解决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问题出发,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上解决“效率”、“活力”和“积极性”的问题。

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生命线。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政府。但是,目前我们的各级领导机构还很难适应这种需要。长期形成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及各种官僚主义的表现,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工作效率。只有通过改革,克服相互扯皮、拖拉和无人负责的官僚主义现象,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活力,是效率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首先取决于能否选拔、培养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和行政管理人才;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取决于能否涌现大批合格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革必须形成鼓励竞争、注重实绩、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力,增强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实现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础条件。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成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人,以及他们正当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建国以来,我们已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但还很不完善,人民表达自己意志和反映意见的渠道还不通畅,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压制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通过改革,克服种种弊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调动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第一,近期目标是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全国人民当前共同的利益,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近期目标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将落脚点放到领导制度上,既抓住了政治体制的核心,又避免了过高过急的要求,从而保证了改革的可行性。第三,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既是现行政治体制中各种缺陷和弊端的集中反映,也是人民群众意见最大,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两个问题。近期目标将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积极性作为主要内容,实际上指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保证很快得到实施。

此外,我们说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十分重要,还因为它是确定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前提条件。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内容和措施,都是围绕着如何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上解决“活力”、“效率”和“积极性”这个近期目标的。正如十三大报告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后紧接着指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此可以看到,只有正确地确立内容,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从而有步骤地把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

首先,两个目标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长远目标为近期目标明方向,近期目标的实现为实现长远目标打下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总目标。从领导制度上解决“效率”、“活力”和“积极性”的问题,这不仅符合总方向、总目标,而且还为实现这个总方向和总目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必须在长远目标的指导上,实事求是地确立近期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说,客观地确立近期目标,更有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近期目标是现实可行的,而且还因为它能正确地引导人们扎扎实实地朝着长远目标努力。我们曾在一个时期把高度民主作为现实目标,这曾激发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但在我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前提下,达到高度民主要经过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极大提高相适应的、逐步积极的渐进过程。脱离国情提出一些在民主问题上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要求,只能使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欲速则不达,由于不必要的思想混乱而使其遭受挫折,人为地推迟其发展进程。这说明,我们在实现政治体制改革长远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近期具体目标。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