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

1987-07-11 18:54 经济日报

摘要:改革,把各种各样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甚至前所未想的现象,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引起人们的争议,引起人们的思索。“关广梅现象”只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它向人们提出了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首先想到这些现象得以产生、得以生存、得以引起争议和思索的社会背景。那就是,改革的清新空气吹拂着中国,旧的经济体制的一些优势正在失去,但其长期形成的影响力还在发生着作用;新的经济体制在诸多的方面崭露头角,但生命力还很脆弱。

改革,把各种各样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甚至前所未想的现象,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引起人们的争议,引起人们的思索。“关广梅现象”只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它向人们提出了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首先想到这些现象得以产生、得以生存、得以引起争议和思索的社会背景。那就是,改革的清新空气吹拂着中国,旧的经济体制的一些优势正在失去,但其长期形成的影响力还在发生着作用;新的经济体制在诸多的方面崭露头角,但生命力还很脆弱。在这种新旧经济体制共存、交替、摩擦的转折阶段,每一个领导者、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与退、放与收、松与紧、活与统的抉择。

包括“关广梅现象”在内的各种改革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们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评价我国这场改革的性质?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究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原则上并没有什么争论。但是,在改革的实践中,在评价具体的改革现象时,我们的一些同志,认识就不那么明确,态度就不那么鲜明,以致于动辄就提出“姓”什么的问题。

谁也不会否认,八年来的改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但为什么一遇到具体的改革现象,就会产生种种争论、种种非议呢?这首先来自于大多数同志对改革的爱护,对今天来之不易的政治和经济局面的珍惜;再则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还不熟悉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生活,对不断涌现的改革现象还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习惯势力和旧的观念还在发生着很大的影响;再则是一些同志对改革的现象提出很高的要求,抱有不允许失误的愿望,而忽视了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的种种客观因素。应当说,由这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持有各式各样不同看法的同志,还没有从总体上认识到,我们的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的。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革除现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改革的步子有多大,改革的现象有多么新鲜,只要它们符合这个目的,又不背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两个根本特征——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我们都应当满腔热情、坚定不移地肯定它们,爱护它们,支持并发展它们。

在这个大前提下,改革理所当然地会吸收、借鉴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我国向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迈进所提出的要求。一些同志受旧框框、旧模式的影响,把这些不同社会制度都可以运用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统统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种旧观念,需要进一步破除。否则,一遇改革“现象”,一讲改革人物,就容易循环往复地用“社”和“资”的陈旧尺度去衡量。观念不首先改革,我们将永远在“姓”什么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徘徊不前。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失误,改革的现象都是十全十美的。正相反,改革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是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没有公式,外国没有,书本里也没有。所以,某些失误、某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改革才是艰难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改革,才应当既坚决,又谨慎,不断总结,兴利除弊。

承认改革的复杂与曲折,正是我们坚定改革信念的立足点所在。可以说,我们现在站在中国前途的交叉路口上,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二是由于某些失误,停住改革步伐。前者确实会由于新旧体制的剧烈摩擦而带来一些问题,要冒较大的风险;但是,浅尝辄止,停顿改革,我们所承担的风险就更大。因为,改革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711《经济日报》刊发)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