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在“关广梅现象”的背后

1987-06-25 19:21 经济日报

摘要:本溪的一些同志,没有想到记者的采访方式竟会如此特别。在本溪采访时,根据我们的提议,市委、市政府请来对“关广梅现象”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志,公开对话。与会的同志说,像这种形式的会议,在本溪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们不禁回忆起发生在“关广梅现象”背后的一些现象。


本溪的一些同志,没有想到记者的采访方式竟会如此特别。

 

在本溪采访时,根据我们的提议,市委、市政府请来对“关广梅现象”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志,公开对话。与会的同志说,像这种形式的会议,在本溪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们不禁回忆起发生在“关广梅现象”背后的一些现象。

去年年底以来,本溪市一些过去对“关广梅现象”保持沉默的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各式各样的议论在街头巷尾传递:“不要党的领导”——“没有资本的资本家”——“劳动模范带头赚大钱”——“优秀党员搞租赁发了财”……关广梅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221,本溪市委召开县团级以上党员干部大会。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发言指出:“现在有人说关广梅是搞自由化,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她租赁后的经济效益表明,商业改革在本溪大有潜力。我建议大家学点辩证法,正确认识改革人物。”这次会议后,关于“现象”的议论在机关干部中少了起来。

这只是市委、市政府支持关广梅改革的一个片断。两年多来,这样的支持和关广梅的租赁同步进行着。难怪有人说:在“现象”的背后,站着本溪市一切要求改革的人们。

一份“辞职报告”,——要求从机关辞职,去关广梅的租赁集团给她当助手——送到了市委书记丛正龙的案头。申请人:本溪市委政研室处长李明。

37岁的李明研究经济理论已经10个年头。同样年龄的人在全市“官居处长”的还不多。在市委,他第一个开始研究“关广梅现象”,一年以后,竟和“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他竟干出了一些人看来荒诞不经的事。

丛书记对李明有挺好的印象:小伙子肯钻,改革意识比较强。他清楚,李明的行动,是对旧的干部制度和经商观念的冲击,有利于打破机关改革的沉闷局面,淡化干部的做官心理,这是一件好事。他提起笔批示:“同意并且支持这个行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强化改革措施,探索前进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领导体制改革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开辟新的途径。”

批示当天,李明走出了市委大楼。

他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我从机关向“关广梅现象”流动,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与此相关联的,首先是市委对关广梅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关广梅是幸运的。

我们在本溪市的采访过程中,深深感到,这里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土壤”,是“关广梅现象”得以脱颖而出的两个外部条件。“政治气候”,是说这里的改革的愿望十分强烈,改革的行动比较迅速;“经济土壤”,是说这个地处辽东半岛的山城,比较那些大城市,旧体制的束缚更严重,经济改革的步子更沉重。本溪市委的一位同志这样概括后一点:“这里是一块板结的土地”。

是的,没有“经济土壤”的板结,也就谈不上改革;没有“政治气候”的活跃,改革也不可能持续下去。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就是这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本溪这个从前只是以钢铁出名的山城,探索出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改革经验。如今,除了“关广梅现象”之外,本溪又出现了专门承包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捡破烂”经济效益在全省同行业首屈一指的“张玉金现象”;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党的组织划归当地区委管理的“本溪工具厂现象”……

对话会还在持续。时而是诚恳公开的批评与反批评,时而是语重心长的说服和反说服;有人拍桌子,也有人站了起来……关广梅再次发言了。她说:“我的自身修养还很不够,作为党员干部,这是一条弱点。从今天开始,我决心改掉这一点,请大家监督……我向在座和没有在座的那些曾经被我的争执伤害了自尊心的同志,表示歉意。”

记者在笔记本上匆匆写下一段话:改革的人们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这个客观现实的同时,也改革着旧的观念这个主观的东西。而后者比前者也许更痛苦,因而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1987625经济日报刊发)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