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金融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10-20 17:02 新华社

摘要:1984年10月20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将近6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蓄势待发的形势下作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4年10月20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将近6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蓄势待发的形势下作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论断,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决定》用以立论的根本立足点,它表明过去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否认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政策是错误的,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决定》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同时,《决定》也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必须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能够做到的。

第二,《决定》根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决定》指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定》对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阐述,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建立多种经济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启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方面作出了说明和部署。对增强企业活力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作出了具体规定:要实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规定要在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决定》认为,价格体系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要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使价格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说明和部署。

首页
相关
顶部